分享

俗 世 奇 人(精选16篇)

 昵称503199 2023-11-24 发布于湖北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刷 子 李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摇篮上去;茶叶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别不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一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随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随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妨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泥人张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俗 世 奇 人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俗 世 奇 人 篇3

  20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2、了解作家。

  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4、熟读课文,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知道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联系表情朗读。

  2、  讨论点拔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联系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 课前口头演讲,徽剧奇人绝技

  多媒体播放话剧片断。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也可介绍冯骥才中的其他任务,如: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问意。

  2、  学生联系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预期,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貌,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  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者。”顺势作朗读知道: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  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现最佳水平。

  四、 课堂小结

  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五、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1、如何理解题目中的“俗事”“奇人”?

  2、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都是“奇人”,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在清洁结构有什么特点?

  4、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六、体验与反思

  1、  学生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  学生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集体评议。

  七、布置作业 

  1、  整理课上的“人物速写”片断,把它收藏在《成长的足迹》中。

  2、   课外阅读冯骥才中的其他篇章。

俗 世 奇 人 篇4

  俗世奇人(八年级下册)

  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二中 夏志明

  教学目的:

  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设想:

  1.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让学生能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2.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课前学习(学生分组自学)

  自学任务:

  第一组: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发言提纲。

  第二组:利用课文的语言特点把“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改编成群口相声的形式,进行表演,要突出各自的“奇”妙之处。

  第三组:品味语言,理解含义,推敲朗读。

  第四组:展示你的一技之长。如:画画;剪纸、折纸之类的小手工;口技、垫球等绝活……

  二、课堂学习(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谁来谈谈对书名的理解?

  (符号后面的文字是问题的答案要点,老师根据学生答的情况,作适当的补充。)

  大众的、百姓的生活世界;市井里巷中的奇人高手。

  历来人们都喜欢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凡夫俗子呢?第一组的同学以“冯骥才与都市文化”为话题查找了许多资料,请他们来谈谈。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俗世奇人》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第二组同学用曲艺的形式给我们讲述“刷子李”“泥人张”的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各自“奇”在何处。(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这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是存在的。就我们同学中也有一技之长的人。有请第四组展示他们的绝活。

  3.教师点拨:

  课文里的故事,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但是“功夫深”这三个字不仅仅指为此花去的时间,它还涵盖了意志品德。记得,有位画家曾说过:比技艺,最终是比人品。那么,“刷子李”“泥人张”的人格魅力何在呢?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所以说,伟人名人固然辉煌夺目,但凡夫俗子也不乏其巧妙绝伦;“刷子李”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带徒弟,一手绝活传真谛。“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

  4.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品味语言、朗读课文的成果。

  首先,由小组代表范读揣摩的语段,再谈谈处理的理由。

  其次,老师出示语段,请他们标出重音,读出语气语调,再说说为什么。

  ①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②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③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④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①重音在“亮堂”上,表现作者对手艺高超的艺人的肯定、赞颂。

  ②重音在“活”上,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地地道道”语气要中肯,节奏要慢。

  ③重音在“泥人张”和“差”上,用夸张的语气表示对泥人张的称赞。

  ④重音在第二个“找”字上,以回敬海张五的挑衅行为。

  5.齐读以上例句,读出语气语调。

  (三)探究课文

  分组讨论:课文里有这么两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门邪道,靠劳动吃饭行得正,站得直,怕谁?怵谁?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我们听过“适者生存,不进则退”,“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姑且不论它们产生的背景,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点科学性、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不可以没有信息,不可以不关注时代的潮流,不可以不和他人沟通、合作,更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所以说,未来社会需求多元的、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希望同学们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时代的新人!

  三、课后拓展学习

  1.给下列字正音:

  焉 林 抠 蘸 撂 褒 贬

  2.社会调查,收集民间类似“刷子李”“泥人张”这类奇人奇趣的材料,写成故事,或人物速写。

俗 世 奇 人 篇5

  关于作者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啊!》、《神鞭》。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最近出版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收录作家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且篇幅短小,多数为《小小说选刊》转载,其中《苏七块》、《认牙》等篇称得上是现今为数不多的小小说精典之作。

  冯骥才是偏爱写'俗世奇人'的,他的道理是:'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内容。

  一、掌握如下内容。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意。

  发蔫(  )起哄(  )绰号(  )怵(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自来:从来

  天衣无缝:计划周密,不露形迹,无隙可寻;亦用以称诗文之自然浑成,无斧凿痕迹。文中形容刷子李的高超本领。

  大名鼎鼎:形容很有名气的

  怵:害怕

  3、为下列多音字注意组词。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哄┥           喝┥          模┥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刷子李和泥人张的奇在什么地方?

  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粘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

  2、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写刷子李之奇的?

  作者先描绘了天津码头的环境,为人物铺垫了一个背景,然后再它他的奇妙绝活,接着又从他的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作者是如何写泥人张之奇的?

  作者先写泥人张手艺好,然后写海张五对他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他如何'应答'。泥人张用鞋上的泥捏出了海张五的头像,而海张五又侮辱他的手艺,泥人张对此毫无反应,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的泥像。

  4、'刷子李'的行为是否有作秀之嫌?

  刷子李的行为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了自己的技艺高超,其中流露出了他对于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

  5、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俗世奇人'作题目呢?

  文章中描写了刷子李、泥人张均是'高手',这突出了一'奇'字,但是他们现实中的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突出了一'俗'字。

  6、'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有能耐的,吃素,发蔫,*边站着。'这一句话说明了什么,它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句话写了天津码头上'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这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在内容上,前后对比,使表达生动传神。

  7、'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一句话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这一句话中运用了夸张的兵手法,突出了泥人张技艺高超,读后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问题探索。

  1、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浓郁的'天津'方言的意味;文章的语言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力很强;此外,文章的语言比较短小精粹,活泼幽默。

  2、同学们可以学习本文的作者,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情景,用活泼幽默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俗 世 奇 人 篇6

  俗世奇人

  刷子李 泥人张

  一、艺海撷珍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大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之间的凡夫俗子中也不乏奇人高手,就像本文所介绍的“刷子李”和“泥人张”,你能否再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有难度哦!)

  二、明察秋毫

  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错误注音的是( )

  a.天津(jīn)   绰(chào)号   规矩(jū)    吃荤(hūn)

  b.发蔫(niān)         褒(bǎo)贬               擅(shàn)长        扎(zhà)眼

  c.难堪(kàn)         发怔(zhènɡ)            怵(chù)谁      沫(mò)子

  d.起哄(hònɡ)       蘸(zhàn)了            甭(bénɡ)信       有诈(zhà)

  三、超级模仿秀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

  请仿照上面句子,用“一……都……甚至……”造句。(就看你的啦!)

  四、知识迁移

  看完了两位俗世奇人的绝活,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下面这种匪夷所思的特异功能……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

  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pì的小村庄,村庄里有一个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个办法。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zhàn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

  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便渐渐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她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zhàn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五指,zhàn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

  可她想想,又笑了。磨秃了自己的手指头,却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值得。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能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历史。

  没水,怎么板书?

  没水,怎么上课?

  也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的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

  水!水!有水就能上课!

  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源源不断地写了起来。她写得飞快,孩子们也记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

  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即,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地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偏pì____________     zhàn____________着水

  2.“女教师”的特异功能是什么?

  3.文中结尾“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这句话的含义是  什么?

  4.作者写本文有其深刻1的用意,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

  一、清末,京剧唱小丑的表演艺术家“刘赶三”人称“天下第一丑”。制剪刀的“王麻子”,王致和等。

  二、c(因为a项中“绰号”的“绰”读“chuò”,“规矩”的“矩”读“jǔ”,有两个错误注音;b项中“褒贬”的“褒”读“bāo”,“扎眼”的“扎”读“zhā”,也有两个错误注音;d项全对;而c项只有“难堪”的“堪”应读“kān”,所以选c项)

  三、一看见班主任进来,全班同学都停止了说话,甚至连最调皮的张明也低下了头,看起书来。

  四、1.僻 蘸

  2.需要蘸水写字时,手指尖会渗出水珠。

  3.女教师写字时手指尖渗出的水饱含老师的情感,一如泪水一般

  4.略(言之有理即可!)

俗 世 奇 人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俗 世 奇 人 篇8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一)整体把握

  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描写人物的本领十分高明。

  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无论如何这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如那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

  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写“泥人张”,则是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二)写作特色:

  1. 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2.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是人物语言,还有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首先是浓郁的“天津”风味:“要哪没哪”“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都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其次,语言极具造型能力:“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有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重点难点突破:

  “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作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态作秀,即便是作秀,他做的也确实“优秀”。或者说,这是一种“包装”,是一种广告效应,完全无可非议。

  而曹小三的心态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为自己立下了如此之高的标准,别人就必然会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他。

俗 世 奇 人 篇9

  课题俗世奇人课型自读.点拨

  课时两课时授课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蔫、怵、抠”三个词的读音、词义。

  2.了解作家冯骥才及其创作情况。

  3.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见识他们的“奇”。

  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力求读得活灵活现,再现人物之奇和语言之奇。

  2.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安排,学习抓住一事,神韵毕现地写人的技巧。

  3.探究思考。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与价值目标文章生动地介绍了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民间高人的超群智慧。教读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励他们开掘生活底蕴,为拯救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1.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

  2.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教学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查找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检查预习,简介作者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ān)擅长(shàn)绰号(chuò)刷浆(jiāng)

  难堪(kàn)一瞅(chǒu)发怔(zhèng)褒贬(bāo)

  怵(chù)抠(kōu)戳(chuō)瓢(piáo)

  (二)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板书课题,作者。

  采取提问方式完成。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三)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顺势作朗读指导: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应该重读,要读得响亮,有底气,读出得意风光的味道;对于“吃素,发蔫,靠边站着”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现最佳水平。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一)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可能会有如下看法:

  1.文中的刷子李和泥人张很神奇,那奇招绝活,让人称奇!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浓郁的“天津风味”,读着真让人陶醉,让人过瘾!

  3.作者会讲故事,善讲故事,就一件事也能生出万丈波澜,让人佩服!

  ……

  (二)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发言,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并提示:美是眩目的,美是立体的。今天我们着重鉴赏本文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

  1.见识人物之奇。

  提问:“刷子李”“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使自己成

  学生念读查找的资料后,教师再作补充。

  加强朗读训练。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独行天下;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算,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付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2.领略情节之奇。

  提问: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请结合课文仔细品味。

  明确: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对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以小徒弟的心理活动为主,从半信半疑到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到灰心失望,最后还是“刷子李”自己揭开了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烘托。

  写“泥人张”,则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大比拼。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上小杂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奇招制敌。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3.品味语言之奇。

  教师提示:本文语言本色朴素,“津味”十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请选一二例揣摩评析。

  活动成果展示:

  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屋子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吸取了方言中的精华,津味十足。

  单口相声的风味。全文语句短小精悍,活泼幽默,如“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别不信!他还给立下一个规矩……”“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天津已是做买卖的地界,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等等。

  用词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并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如“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地地道道”一词强调的是强者存弱者亡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的余地。如“海张五那边还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两个“找”字用得实在奇绝,特别是加粗的“找”字,更是绝妙。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果换成“捏、揉、做”等词,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如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立刻活在纸上。

  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如“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五、自由阅读,质疑解疑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1.“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徒弟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本末倒置?

  2.“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3.刷子李、泥人张、王叔远等民间高人,他们的高超技艺流传下来了吗?该如何看待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

  学生集体讨论,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1.如果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不妨看做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如果有了雄厚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秀。

  曹小三的态度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有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别人自然会注重这一点的。

  2.这两句话从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态度:一、手艺人必须有本领;二、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以指名请同学回答,也可向全班同学请教,也可向老师提问。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应该明确,那就是:能够达到以上两点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能够保障这种人生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

  3.通过讨论,应该认识到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它们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是对世界文化做贡献。

  六、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七、体验与反思

  1.学生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学生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集体评议。

  教师小结。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布置作业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俗世奇人

  冯骥才

俗 世 奇 人 篇10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俗 世 奇 人 篇11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剧本和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俗 世 奇 人 篇12

  设计思想  

  《泥人张》是一篇自读课文,抓住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赏析精彩句子及对文化遗产的爱护。  

  本文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几个字词:阔绰   撂   怵  抠   戳   (蛮)横  

  2、赏析几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4、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形象。  

  (二)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抓住文章的关键。  

  2、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2、了解我国民间艺人--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及过人的智慧,激发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  

  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2、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教学准备  

  1、查找一些民间奇人的故事。  

  2、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3、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学生活动,师适时点评)  

  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位俗世奇人,他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板书课题)  

  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珍珠鸟》。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二)、自由朗读,  

  1、  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注音。放声朗读。  

  2、  出示投影,检查字词。  

  给几个字注音:阔绰   撂   怵  抠   戳   (蛮)横  

  3、指名朗读,师纠正。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问题设计:  

  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文章主要写了那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  

  2、那么,下面我们带着一个问题“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的复述故事的情节。(板书:海张五    泥人张)  

  (海张五挑衅泥人张----泥人张捏泥像还击----海张五出口讥讽----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四)   巧妙的情节安排  

  问题设计:  

  1、  首先是面对“海张五”的侮辱,“泥人张”漠不作声,他会怎么样呢?一般人会怎样呢?   

  2、只见他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飞快的捏出“满脸狂气”的海张五,但海张五并不服,道一句“贱卖都没人要”。故事并没有结束,“泥人张”又会怎样呢?没想到第二天街市上一排排地摆着泥人“海张五”,还旁批“贱卖”,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泥人张”的智慧。  

  提问:你对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看法?(故事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生动、吸引人,悬念迭出,一波三折,待看到结尾时,不得不使人眼前一亮,脱口称绝]  

  (五)、分析“泥人张”奇人之“奇”,把握人物形象  

  1、把握了文章的情节结构后,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奇人“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技艺高超、有智慧、有个性]  

  (1)找出文中描写泥人张技艺高超的句子读一读。并分析这些句子在描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两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中除了描写泥人张的高超的技艺外,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他的智慧,从他与海张五的较量上,他的“奇特”还表现在他的沉稳,干练,镇定自若,面对无端侮辱,他后发制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致胜。(个性内敛、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让人们在佩服他手艺的同时,更佩服他的智慧。)  

  (3)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外貌、语言)从文中找出描写海张五的句子,分析一下他的形象?  

  (爱摆臭架子,且蛮横无理,故意挑衅,粗俗,完全一个活脱脱的地痞形象。)  

  (六)、品味文章的语言  

  1、本文的语言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a、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风味),幽默传神。  

  (架式挺牛、撂高的、怵、赛、砍过去等汲取了方言中的精华。) 

  b、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能否改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  

  (原句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仁中人,如果换成“泥人张技艺高超,众人不能相比”就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运用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2、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上全找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句中“不停的找乐子”中的“找”?试着将它换成“寻”字,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找”体现出无端挑衅,无赖的丑台态;“寻”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找”字还与后面的句子中的“找”字相得益彰,还体现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归纳:赏析句子的方法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具有地方色彩……入手。  

  3、学习赏析上面句子的方法自主赏析  

  (1)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抓住“戳”字)  

  (2)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  

  (抓住“抠”、瞅“来分析)  

  4、补充:  

  a、胖女人发怒了,短短的脖子猛然伸长了,陷在肉里的小眼睛居然瞪了出来,叉着腰,跺着脚,唾沫星子乱飞。  

  (抓住“短短“、”瞪“、“叉”、“跺”等词语)  

  b、何满子是奶奶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从修辞、地方色彩等角度)  

  (七)、探究课文  

  1、文中的“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感悟)  

  2、文中天庆馆里的伙计,对泥人张的到来无动于衷,对“海张五”则是巴结权贵,谄媚之极。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仔细揣摩这句话,讨论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他的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能行得通吗?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主张”自食其力“求生存的人生态度,钦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手艺人不搞歪们邪道,靠劳动吃饭行道正,站得直。  

  但是,在如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个观点未必都行得通,“适者生存,不进则退”,就生存而言还是要讲究技巧性,当然要在不丧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如今的社会,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真才实学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沟通。)  

  (八)、 课堂小结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个性奇特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九)、作业

  《泥人张》这篇短文情节性较,具有浓厚的戏剧性,请同学们 把它编写成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  

俗 世 奇 人 篇13

  三以“析 演 练”开启智慧之门

  ——

  一  说教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我们在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之时,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奇人轶事又何尝不值得去大写一番呢?

  在本课中,我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学习人物速写确定为教学难点 。

  二  说教法

  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协作者 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  巧点拔  重创造  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所谓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法:问中点拔 演中点拔 示范中点拔。

  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

  悟精华 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 下面就是我实施的具体步骤

  (一)                     导入  :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  。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                     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知识目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三)      落实目标

  1  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许是新课改中许多教师不屑一顾大局事情,但我不愿意在字词难点都没有越过时,对课文作无畏的引申和发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回避了一般的复述情节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由于我任教的班级是普九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要他们复述可能会啰啰嗦嗦,抓不住要点,在填空的过程中适时点拔出复述故事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略去经过。

  填空:   (     )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        ),人称(       ),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        ),徒弟( )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          )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分析情节,导演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把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实施新课标之初是走过这个弯路的,结果学生课后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取指导分析法。首先从整体感知中启发学生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我事先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答案,他们会很轻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时着黑装 标准严 派头足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会遗漏“手艺绝”这一基本奇特之处,因此,我预先设计了启发;“如果'刷子李’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还是靠什么使他名声远播?”这一启发,学生会恍然大悟,找出“手艺绝”这一特点。

  屏幕上打出一个大的“奇”字,围绕“奇”字周围的便是学生找出的有关奇在何处的答案 。

  对情节的分析是重点,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设计导演了一场课本剧,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我充当旁白的角色,以驾驭整个表演过程,同时配一段音乐,营造表演的氛围。在演中启发点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人物形象。学生参与准备和活动的也许会偏长,可能会影响到本堂课目标的完成,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其实就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因为要直奔预设目的,就让“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使学生乐此不疲,也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在撞击中往往会闪现灵感的“火花”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表演高潮过后,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课文精华。提问:在故事结束时,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与课文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估计学生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依旧采取点拔法,启发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得出“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再步步紧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残酷的,作为一名普九班的学生,也许大多数人就处在“劣汰”的形势之下,我们该怎样来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呢?在这里,我设计了自己的“表情术语”:满怀深情,满脸真诚,力求与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引起他们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

  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4)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品佳句,学写法。

  品佳句仍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品味。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典型的句子,配乐朗读,赏析,让文学,音乐,朗诵交融一体,从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学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 ,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学生合作讨论提炼出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这不象品佳句那一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

  讨论结果应引导到:A 语言采用方言,幽默传神。B 情节起伏,叙事一波三折。C 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老师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作为人物速写的主人公,模拟本文的写作方法,在示范中点拔学生的灵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附后)

  布置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速写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奇特之处。

  (四)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更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附件1     板书设计 

俗 世 奇 人 篇14

  第二十课 俗世奇人

  教师寄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宋·祝穆《方舆胜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理解刷子李、泥人张之“奇”,感受他们的个性魅力。

  2.通过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情节艺术、感受鲜明的语言特点。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初步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之“奇”。

  2.了解本文的一波三折的写作艺术,感受情节之“奇”;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感悟语言之“奇”。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 读读写写,并注音

  怵(   ) 抠(    ) 阔绰 (    )撂(    ) 怵(     )

  抠(    )  戳(     )  蛮横(      )

  2.解释词语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孤陋寡闻:

  人情练达: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二、自主探究

  4.初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5.请以“          的故事”为题说说初读课文的第一印象。

  6.说说刷子李、泥人张“奇”在什么地方?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7.细读课文,进一步探讨:

  ①刷子李自订规矩的做法“傻”不“傻”?

  ②泥人张面对海张五的侮辱一言不发是否显得懦弱?

  8.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请结合课文仔细欣赏品味。

  9.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味”,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简洁富有情趣,请寻找、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揣摩评析,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10.请以第二人称的方式说一句话表达对刷子李、泥人张形象的理解。 如:你是一个平凡的刷浆师傅,却刷出了一片精彩!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起哄     哄动                b.屏障      屏气

  c.行当     行头                d.阔绰      绰号

  2. 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露陷   能耐   发怔   喝采   横冲直撞   眼刁耳尖

  裤裆   结帐   惊怵   营造   享有盛誉   褒砭不一

  ①_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________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②曹小山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________刷子李的全身。

  ③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________起这团泥巴来。

  a.擅长    搜索    摆弄       b.善于     搜查    摆弄

  c.擅长    搜索    玩弄       d.善于     搜查    玩弄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企业家。

  b.高占敏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

  c.这部小说描写特别生动,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

  d.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是二十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

  阅读下面的段落和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①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②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

  “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

  “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6.上文说徒弟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半信半疑”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概括回答。

  7.文中划线的两处比喻句,具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8.文中“居然”和“竟然”写出了徒弟曹小三怎样的心理变化?

  9.“奇人”刷子李“奇”在何处?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六、课后小记

俗 世 奇 人 篇15

  俗世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思考他们的“奇”,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情节安排并能够根据文中情节进行复述。

  2.品味语言,赏析文章幽默传神、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身边的俗世奇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

  2、认识祖国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传统,为民间的“奇人”、“绝活”而自豪。

  教学重点:了解刷子李、泥人张之奇;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不乏有奇人高手,他们各自都有非同寻常的本领,虽然他们的姓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的本领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先让我们见识一下:

  播放视频

  看完奇人高手表演,不禁让我们拍手叫绝,原来在我们的大众百姓生活世界里也是卧虎藏龙,无奇不有,今天我们还要来见识两位奇人,他们就是我国著名当代作家冯骥才先生笔下的刷子李和泥人张。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课文生字词

  怵(chù)    抠(kōu)    发怔(zhèng)   发蔫(niān)  一瞅(chǒu) 蘸(zhàn) 撂(liào)

  2、留意课文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准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3、选一男一女生分别复述故事内容,比一比谁复述得更精彩

  4、学生评价

  三、品读课文

  过渡:刚刚同学的复述让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大家能否用一个字概括你们对刷子李和泥人张的总体印象呢?

  学生可能说出“奇”“绝”“妙”“神”

  师:“奇”在哪?同学们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1、合作交流:

  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何处,并对他们给予简单的评价。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选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小结:

  “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吃这一碗饭的同行,使自己成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而“泥人张”则是另一种风格。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算,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恰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2、品读赏析

  (1)两位俗世奇人,果真是高手,奇绝、妙绝,虽是市井里的凡夫俗子,但却有不平凡的智慧和本领,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他们的形象的呢?你觉得本课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小组内先交流一番再请同学来说一说,注意结合相关语句来谈

  学生谈看法,教师补充,如:

  ①善于抓住特征

  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

  (2)《俗世奇人》,奇在人物,妙在情节。刷子李、泥人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叫绝;除此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生动形象、有趣、幽默……)

  师: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味”,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简洁富有情趣,在用词方面更是简洁凝练,试举例揣摩评析。

  师范读第一段中的“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儿,靠边儿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的一种活法”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请同学们再自已找一些句子来读一读

  备案:

  (1)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就赛升天一般美”等,吸取了方言的精华,津味十足。

  (2)富有情趣。如“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只有这一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等。

  (3)用词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找”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

  四、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过渡:从冯骥才先生的文章让我们见识了两位俗世奇人的风采和魅力,在当时来说,他们是凭着他们的手艺赢得了人们的赏识和尊重,有一则谚语这样说“一招鲜,吃遍天”在文中也有类似的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讨论:你觉得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么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不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在作者看来,手艺人必须有本领。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五、小结:好一篇《俗世奇人》,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的高超手艺让我们叹为观止;冯骥才先生写人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从中获得不少收获,也相信大家对这两位俗世高人都称赞有加,其实在此之前我们也认识了一些奇人,大家是否有印象呢?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大家也一定记得那位技艺十分高超的口技表演者把半夜失火的场面表演得逼真动人的精彩,妙绝。这些都是我们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为这笔精彩的财富而骄傲。

  六、作业:

  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专栏节目正在招聘有奇特本领的人,请为刷子李、泥人张分别写一份推荐词。要求语言形象生动,并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

俗 世 奇 人 篇16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一、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析,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在本单元教学中应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揣摩品味重要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据此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了解作家与作品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

  体会作者的思想

  寻找与作者情感的共鸣点

  3、能力目标:品味重点句段

  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同时,又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思路和方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重要。人的认知规律认为:听了的容易忘记,看了的容易记住,做了的容易学会,这充分说明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得要“把戏过手”。据此,我确定了以“知——演——悟——练”为主线完成本课教学,并以此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贯穿的“悟精华、巧点拔、重创造”的原则,提高课堂实效。“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式,即“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三)落实目标

  1、“知”——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许是新课改中许多教师不屑一顾大局事情,但我不愿意在字词难点都没有越过时,对课文作无畏的引申和发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回避了一般的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由于我任教的班级是普九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要他们复述可能会啰啰嗦嗦,抓不住要点,同学们在填空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实需要他们填的内容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这时教师抓住时机,适时点拔出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一般来说经过可省略。 

  填空:   (     )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        ),人称(       ),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        ),徒弟(   )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          )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演”——分析情节,导演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把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实施新课标之初是走过这个弯路的,结果学生课后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取指导分析法。首先从整体感知中启发学生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我事先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答案,他们会很轻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时着黑装 标准严 派头足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会遗漏“手艺绝”这一基本奇特之处,因此,我预先设计了启发;“如果'刷子李’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还是*什么使他名声远播?”这一启发,学生会恍然大悟,找出“手艺绝”这一特点。

  屏幕上打出一个大的“奇”字,围绕“奇”字周围的便是学生找出的有关奇在何处的答案 。

  对情节的分析是重点,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设计导演了一场课本剧,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我充当旁白的角色,以驾驭整个表演过程,同时配一段音乐,营造表演的氛围。在演中启发点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人物形象。学生参与准备和活动的也许会偏长,可能会影响到本堂课目标的完成,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其实就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因为要直奔预设目的,就让“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使学生乐此不疲,也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在撞击中往往会闪现灵感的“火花”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悟”——感悟课文精华

  表演高潮过后,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课文精华。提问:在故事结束时,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与课文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估计学生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边呆着。”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依旧采取点拔法,启发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得出“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再步步紧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残酷的,作为一名普九班的学生,也许大多数人就处在“劣汰”的形势之下,我们该怎样来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呢?在这里,我设计了自己的“表情术语”:满怀深情,满脸真诚,力求与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引起他们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4、“练”——品佳句,学写法

  品佳句仍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品味。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典型的句子,配乐朗读,赏析,让文学,音乐,朗诵交融一体,从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学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 ,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学生合作讨论提炼出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这不象品佳句那一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因此,我必须把讨论结果引导到:a 语言采用方言,幽默传神。b 情节起伏,叙事一波三折。c 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老师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作为人物速写的主人公,模拟本文的写作方法,在示范中点拔学生的灵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附后)

  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速写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奇特之处。

  (四)、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更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附件1     板书设计

  刷子李

  手艺高

  有绝活       有派头 奇 着黑装        亮堂

  规矩严

  优胜劣汰

  没能耐                                           发蔫

  附件2   人特速写范例

  初二(8)班有个特别的同学,名叫孙小波。说他特别,就是他总能在吊儿郎当的态度中找到自信,脸上常常挂着似笑非笑的表情,随时准备调侃某个人。虽是小小年纪,眼里还透露出看破一切的敏锐。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说“子”在现代文中是指“儿子”,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在古文中是指'孙子’。”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得意极了,又露出吊儿郎当的神色来。老师瞪他一眼,他赶紧用书蒙住脑袋,大家可以想象书后面那张“可恶”的脸。

  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样一个不严肃的人就是一个坏学生,在关键时刻他可不含糊。期末考试临近了,他坐在桌前蹙着眉头,眼睛微闭,一会儿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又拿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嘿,原来他也有正儿八经的时候!还说如果语文考不到85分,宁愿挨手板儿。可他的运气实在太差,刚好考了84分。哎,仅一分之差,老师也为他叹息。不过,手板儿只是记在那里,终于没有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