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才是真正意义的一心不乱?神秘古书残卷《修心鉴》发布第五章

 ycd2468 2023-11-24 发布于重庆

《修心鉴》发布了五章,有许多朋友都希望我继续,但是修心这种东西,说多了其实也很让人烦,实际上,修行人中,有许多人听见这样的话,总觉得无从下手不好操作,确实,心啊,哪里都能操作什么时候都可以操作,所以往往说修心的,都是说说知见,极少谈到操作,

因为操作基本上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是这种特质,那他可能需要配置不同的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方法,宗旨,其实总是指向了他的本心,如果一个修行的法门,离开心性,去搞什么修行,那就真的要注意了。

这个《修心鉴》是有一天我去一个旧书摊发现一本黄旧线装书,很薄很薄,已经破烂不堪,我拿起一看,是光绪年间的书,写着:《修心鉴》,翻开一看,都是些关于修心的问答对话,也不知道是谁问谁谁答谁,唠唠叨叨的,

我当时看不懂,因为都是古文很生涩,一问老板老板说这书根本没有人买,不值钱,我准备拿来垫台子的,你要就五毛钱卖给你。

我赶紧给了五毛钱,拿起这本书回家,花了大概一个月,眼睛都看花了,翻译成现代白话文。这本书一共十章。

图片

前几天分享了第一二三四五章,现在分享第六章。

问:我们谈了很多关于修心的事情,我想问,一个初步的修行者,能否从修心开始?还是说,他必须经过一番外围的折腾,最后才有资格去感悟那个心。

答:外围的所有折腾,也都是在修心。痴迷跑寺庙、痴迷住山、痴迷念经、痴迷放生、痴迷打坐、是不是也是因为心意识在那里攀援,虽然攀的是修行的缘是佛法的缘是宗教的缘其他的缘,可是,这些也都和心有关。

修行人最喜欢说的就是,夙世有佛缘,这辈子才会接触到,所以一头扎进去。这个宿世因缘,也是心的作用。因此修心,有时看起来,也是在修缘,因此佛门里说要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其实就是说要修良性的缘。

譬如有人修布施,即是在修舍得放下的慧心,也是在修增上福的因缘,同时,还是在修随顺过去的业缘,福慧本来就是一体的,不存在分开修。一旦分开就不存在什么慧了,因为真正的慧就是不分开,一如就是慧,分开了,连真正的福也没了。

从这个道理心也是一样,修心和修行修各种都不能分开,也都不存在分开。离开心,什么都没有意义,更别提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严格来说也是心内求法。因为从心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心外心内 ,也就不存在真正的心外求法。一切只不过是因缘过程的影在显现而已。什么是修因缘呢?也就是认知这个因缘的本质,并自在随顺它,就是修因缘。

我们怎么来看这些事情,每一个人,不可能一开始进入修行,就获得最好的最正的方法或者知见,或者他们接触的是最好的方法和知见,可是因为人一开始修行,悟性也不会很好,体会也不深,自然也不懂得这些东西的真正好处。

一开始,往往都是带着一种极致的痴迷、渴望、坚定的信仰,进入修行,这时,他们不知道要修心,也不知道心很重要,只知道要一个结果,找一个依托,或者抓住某个方法技术,就这么使劲弄下去。

需要经过很多的波折、经过漫长的迷雾穿行,也许有个机缘巧合,他们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缘,触动他们感悟心的重要,从而转化自己,进入修心的模式。

当一个人幸运地穿过了修行的迷雾,也就是你说的外围,所谓外围,也就是心外求法的范畴,进入重视自心的修行,那,这个人才真正的可以体会心的模式转换,会带给自己真正的变化。

这个时候啊,他回头一看多年前的痴痴傻傻的自己,却忽然会觉得,啊,那个我,虽然执着,却也挺不错啊,他不再随便否定自己的过去了,他知道这也是心在指引自己走到这里。他明白了什么叫注定,什么叫因缘,是什么让自己一路这样走来,仿佛从小时候开始,每一件事都注定把自己带向修心的大海边。

然后,有一艘大航船,已经开始启航,是时候登上这艘航船,开始遨游大海了。这艘船上的人要你出示船票,你拿出那张船票,发现,这就是最开始你发心要修行的那一刻的那一刻的心,那个赤诚纯粹不假思索不考虑后果的那个心念,我就是要,我下定决心,我想、我发誓,就是那一刻的你,就已经注定要上这艘大海船了。

可是,为什么中间又兜兜转转走了这么久呢?因为我们的意识在不断跳跃不断攀援不断疑惑不断奢望不断折腾,所以我们兜弯路,有的人幸运,这辈子兜啊兜啊总算兜出来了。有的人却不怎么幸运,直到生命离去,还在迷雾里没有出来。

无论如何,这些过程,也都离不开心的范畴。所以也都可以叫做修心啊。

问:你的意思是,初修其实也是在心的范畴?

答:是的,往往初修的那一开始,是最纯粹的心性状态,因此很多人最初修行的时候,很多很好的殊胜的感应。他们看到殿前的菩萨像会眼泪奔涌,一打起坐来,很多感应,有的修行人一辈子可能还达不到他们那时候的水平。

可是,好景不长,不能坚持良久,走入实际生活里,他们慢慢把那颗初修的纯粹赤子之心,混在攀援执着分别意识和念头滚滚里厮混,又混暗了灵光,混模糊了心光。

因此,很多人修了很多年,一开始感觉还可以,有信心,结果随着时间下来,毫无光景、毫无变化、了了无期、似乎看不到方向了。

因为,他们习惯于付出就必须有相等的回报和反应,一旦没有了动静,就觉得,修行卡壳了,瓶颈了。假设,他们懂得,随时随地随事随人都可以修行,都是在修心,一切都是,没有什么不是,根本无需分别,那就会豁然冲出停顿不前的地步,忽然焕然一新。

因此,知见豁然,整个修行的层次就提高了,并非进入了某个什么神秘境界才是提高。

所谓的知见豁然,并非听到某个道理觉得很认同就算了,而是身心深处,深深认同和感悟到,啊,啊,啊,真的,原来是这样,然后从此之后愿意去实际践行这个知见。

可是这之前的迷雾,怎么都出不来,天天看大师们的开示也没有办法出来。这是自心还没有打开的缘故。

问:如果说一个人能时刻保持自己初修的心,是不是就成了?

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初心不改,初心不改万里无一可以做得到。太难了。恒常的保持那一份初心,不被时间迁移影响,这是修行悟性天才才能由始至终一直做到。不过,我们假若某个时候能忽然做到一点点,也很不错了。

你看生活中有一种人,他并不修行,遇到任何事,好事坏事,他都笑嘻嘻的,保持自己内心的真善,这种人也叫做初心不改,也难得。

还有一种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和责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遇到什么打击遇到风雨,他一直不改那份初衷,这个也难得。

但是在修行人里,不改初心其实就是一心不乱。修心修到了一心不乱,可以说,很有成就了。

一心不乱,不是说只有一份意识遇到任何情况都不动,那就会变成个木头铁石,不乱的是什么心呢?不乱的,是那个本心,灵源本心怎么都不乱、本来就不乱,

在这个前提下,一心不乱才成立,这个本心是本来不乱的,你乱是因为你的意识在乱,假设你认识到了本心绝对是无可乱的,并且本心所现的意识心也本来无乱可乱,那就悟到了一心不乱,有位大师曾说:真正的一心不乱,是无心可乱。

不是故意去训练一个一心不乱,而是自然领悟到了,无心可乱,所以才一心不乱。

因此,修心鉴,用什么鉴照?自然二字,可以也。

(仅供参考,本书内容请勿当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