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妈带来的山西美食

 培训班背包 2023-11-24 发布于陕西

“很高兴与你见字如面”

 

点击上方图片听音乐

图片

文字  |  怀左
排版  |  四月
图片

01

这段时间,家里的伙食挺好的,尤其是面食,比之前多了很多。

自从我爸妈八月份从山西过来之后,我再一次长时间地吃到了家乡的美食。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可以一段时间不吃别的食物,但隔三差五,就想吃面。

不仅是面条,还有烙饼、包子、饺子、花卷等等,我都爱吃。这些年各种美食我也尝过不少,唯独不能少了面食。来西安算是来对了,当初就冲着这里的面食来的。这些年,虽然我也在学习做饭,但我到现在还没学会做面食,也尝试过,但黏糊糊弄一团,真难。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文章,感慨和爸妈在一起,真的幸福。现在回头想,里面其实也有矛盾点,因为十七八岁的时候,明明那么想离开家,不希望被管束,可过了三十,有了娃以后,却格外珍惜和爸妈在一起的时光。

变了,真的变了。

不嫌弃他们唠叨了,没事就想多和他们说几句,也能感觉到可以明显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情绪时可以觉察到然后瞬间安静下来。也许,这就是长大了的感觉吧,真正能感受到,其乐融融的每一天,都是无比珍贵的。

爸妈还是那么好,但两鬓的白发,藏都藏不住了。

短短几个月,爸妈已经染了好几次头发。我爸的头发还好,稍微长些就理短,有些白头发也不怎么碍事,但我妈的长发尤其不好打理。她常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落光了,根本打理不了。我还调侃她,没事,到时候我给你买假发。

不过他们心态还挺好。我有时候还会感慨时光匆匆,可我妈总会阻止我,说我和你爸还不说老,你瞎说什么。来自爸妈的口头批评,现在听起来也挺有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他们每天做的饭菜。和前面的感受一样,也有变化性。我小时候基本每天都吃面食,当时家里条件一般,我是真的想换换花样。现在觉得饸烙、手擀面格外好吃,恨不得每天都吃。

来自家乡的味道,是人到中年最大的慰藉。

我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面条很简单,你们想吃面的时候,花几分钟,弄点面,再简单弄些臊子,就是一顿饭。她说的简单,可让我弄的话,和小时候和泥差不多,费半天力,一团糟。我妈看不下去,直接上手,在铝盆中揉面团,十几下,成型,然后醒面、擀面、切面,一气呵成。

她做的面条,光滑柔顺,入口劲道,伴着臊子下肚,我常常大呼过瘾。

在西安待了四年之后,我养成了一天吃两顿饭的习惯,早上一顿,晚上一顿,中午不吃,如果下午有点饿,就吃点水果啥的垫一下。我爸不行,他中午必须要吃面。于是每天中午他都会自己和一块面,有时弄揪片、有时炒面,刚开始他还会叫我一起吃,被我多次拒绝后,再也不叫我。

可下午见了我还会说,啊呀,你是不知道,我今天中午弄的面,特别香,可惜你没吃到。

今年我爸六十,他一直是一个简单而快乐的人。

02

我妈经常说我爸没赚钱的本事,但经过我的认真观察,我发现他是一个对事有钻研劲的人。那种劲,应该可以带给他很多意义感。

来西安后,他开始掌勺,负责每天下午的饭菜。在做饭上,我觉得他比我厉害,比我好学,而且比我有耐心。

表现在哪里呢?人家一个六十岁的大叔,每天只要一有空,就刷小红书,看各种菜的炒法。印象中我爸炒的菜,味道真一般。我记得他以前给我们炒的豆腐,好家伙,下面全是花椒,根本没法下口,炒的红烧肉,出来和炭块一样。不能问,问就是老抽倒多了。

九月,他学了一个蚂蚁上树(就粉条炒肉沫),一试,味道特别美,亲戚来我家尝过后,也说不错。可能也是我们的正反馈,激发了我爸的信心,接下来他疯狂学习新菜,什么回锅肉、梅菜扣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啤酒鸭……一个挨着一个做。

人在某方面一有专业知识,就有指点别人的冲动。我再去做菜,他总要说几句,这个菜如何,那个菜也一般,我妈每次都会说,闭上你的嘴吧,吃就行了,怎么那么多事。不过我炒过的几个好菜,也得到了他的认可。

他说,你以前在家里连地也不会扫,这几年还是长了本事了。士别三时,当刮目相看,更别说分开这么多年。

其实我觉得我爸还挺好的,一辈子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也没赚到钱,但他情绪稳定,性格简单,不焦虑,比较自洽。他属于那种,不管我过得怎么样,但我懒得和别人比的人。

这也是我最佩服的一点,说好听点,是不内耗,说不好听点,就是没上进心。以前我觉得也不太好,可放如今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有一个不内耗的爸,真挺好。

我担心的事,他也不怎么管,说起来就是,有多大本事干多大活。就像他学做菜一样,人家决定学,就是真的去学,每天下午早早开始准备,反复刷视频,然后照着做。做了一段时间后形成了自己的习惯,先提前把配菜准备好,等我们到家,他咔咔炒菜。

他能在家待住,陪娃也比较耐心,和小珩玩的时候,他还经常发明新游戏。我妈虽然明面上经常骂我爸,但也会和我说,你爸能坐住,爱和小孩玩,其实也挺好的。

想来这也是我妈半个多辈子学到的婚姻辩证法,有不好的点,就一定有好的点。

说起来,我还见过我爸哭。他不爱喝酒,有次陪人,喝醉,回家大睡。中途醒来,旁边就我一人,他吐了半天,然后躺那里大哭,说儿子,你妈生病那年,我其实非常害怕,我怕失去你妈,要是你妈走了,我也真活不下去……哭完,然后又睡去。

那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也哭了,所以现在我格外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前些年真不觉得什么,自从小珩出生后,再去看爸妈,感受完全不同。养儿方知父母恩,自己也有了切身经历以后,才知道爸妈的不易,但他们很少抱怨,诉苦也少,让我们误以为养孩子很轻松。

每天晚上吃完饭后,我妈总会第一时间去洗碗,然后我会阻止她,让她把围巾拿下来,我来洗。她总拒绝,说几个碗的事,她就可以。当然,我也有我的理由,刚吃完,站着可以下饭,一边洗碗,我还可以看会《三国演义》。用这些理由打发走她,也是希望她能多休息。

用四个字来形容我妈的一生,基本就是:默默付出

爸妈真好,这样的感慨有点肉麻,但真的,是我现在的真心话。

03

小时候我们家里吃肉也少,那时候条件确实不好,偶尔能吃点肉菜米饭,就会觉得特别香。我从小饭量比较大,我妈蒸的肉包子,我一口气可以吃六七个,然后再喝一碗方便面汤。

天赋异禀,早早成了小胖,能吃能睡,但不能劳动。

前段时间我妈也蒸了几次包子,我一吃,还是以前的味道,还有烙饼,真的和小时候的感觉一模一样。家里山西人一下子多了,我还买了两桶老陈醋,吃饭时上点,滋味翻倍。我吃烙饼的时候,喜欢卷大葱,吃一口,蘸一下醋。醋的酸味可以中和大葱的辛辣,再配上烙饼的独特口感,每吃一口,我都想感慨几句。

我媳妇也知道,那是我最爱的食物。

她之前其实也担心过婆媳矛盾,结果我爸妈来了之后,他们相处得特别好。怎么说呢,之前了解的婆媳矛盾,咱也都是道听途说,毕竟每家的情况不一样,婆婆媳妇,各有不同。我尝试去分析过,我爸妈属于那种很热心,但没脾气也没占有欲的人,来之前他们就说,我们就是去带娃的,把娃带好,我们就开心。而我媳妇这边呢,从小在大家庭中长大,人情练达,也很会和长辈相处。

三个多月了,他们关系相处特别好,其实这些我之前也能想到,现在更觉得踏实。我自己确实也进步了不少,情绪更稳定,有时候作为中间人也会处理关系,有时间就多干活,两边多说好听的话,宗旨就是为了家庭、为了家人。

什么是家庭的幸福呢?也很简单,就是你回到家,能感觉到那种由内而外的放松。

原先我还有另外一层担心,害怕媳妇吃不惯我们的口味。当时我们也商量过这个事情,想的办法就是先试试,实在不行,慢慢调整。结果我爸做得饭直接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每天基本都能吃到光盘,如果有剩下的,第二天早上我也会吃完。

就这个事情,我也想通了一个道理:经事之前,别把事情想太糟,也许,会比预期好很多。

媳妇也很爱吃我妈做的面食,她还经常让我妈做烙饼、饸烙与包子。我们一起吃面食的时候,会提前准备好小葱、香菜、咸菜、老陈醋,加上这些配料,仪式感就出来了。她原先不喜欢陈醋,现在也会倒一些。这叫啥?应该就叫文化认同。

当然我也喜欢吃陕西这边的饭菜,尤其喜欢吃陕北羊肉,鲜香味美,伴着饸烙一起吃,特别下饭。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我习惯了两方水土,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入到生活中,能获得更多接地气的力量。

说实话,看爸妈每天吃得挺好,我心里还是有满足感的。之前我妈还想着给我省钱,早上我们吃饭时,她故意不给自己蒸鸡蛋,说能省一点是一点。(“我想给你省点钱”)我理解她的心,但真觉得没必要,然后“强制”她每天早上必须吃一个,吃不下也要吃。

咱也大了,可以给爸妈提点小要求。

辛苦一辈子,老了真的得享受享受。我老家那个厨房,冬天冷,夏天热,洗碗很不方便。几十年时间,我妈就在那里面过来的,这个事情也让我想到,人确实是被环境塑造的。过去的农村妇女,洗洗刷刷,就是一辈子。

种种辛酸,我妈提的很少很少,非要说,就是看到你们过得好,就行。

04

现在我最喜欢逛的一个地方,是小区转角的菜市场。

之前刚到西安,我们住在城墙边,建国门那里有个老菜场,也是我最常去的地方。过去我最烦人声鼎沸,如今每次去,我都带着小兴奋,像寻宝一样。

进入菜市场,呼吸着烟火气,深感扎根于这片土地之上,有一种由地而起的浑厚踏实感。

周末有时候我会骑车带我爸去菜市场,或者去超市,漫无目的瞎逛,和他说,你想买什么就随便选,我来付钱。那种感觉,不好描述,可以说是自得其乐,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我自己创造的价值感。我爸喜欢调料,上次想要白灼汁、味极鲜、孜然、辣面等物品,去超市时,我们都买了回去。

他炒菜有时候放的油比较多,我说过一次,但说完立马有点后悔,想着不应该说我爸,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再一想,有我妈说呢,根本轮不到我。后来我就学会了闭嘴,问就是挺好的,真做得不好时,我妈会先人一步。

早上我们一起吃饭,把孩子放餐车里,我们吃,他在一边看,看一会就会拍桌子,好像在说:怎么就你们吃,也没我的?自从有了孩子后,我们做事速度都提高了,匆匆吃完,赶紧给他热奶。有时候他正拍桌,突然静止,我们也会用最快的速度把他提出去,担心他拉在裤子里。

比吃饭更快乐的时光,就是陪孩子玩的时候,辛苦肯定是有的,但也有荡漾在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和来自心底的放松。

有机会欢迎大家来我家做客,我家的氛围真挺好的。

 
周末我们偶尔会叫亲戚过来吃饭。上周我过生日时,我们叫了哥哥他们一家。我和我爸一起做饭,吃的时候,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遗憾。那时候家里开着小卖部,比较忙,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叫一群人聚餐,我特别羡慕,但又不想给我妈带去负担,所以从来没叫过人。
 
长大成家后,这个遗憾可以弥补,所以我才有了学习做菜的动力。包括为人处世也是,一点点学习,逐步模仿,尽量把细节做好。终身学习,我觉得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现在家里有两个厨子,叫人吃饭,我们更不慌。
 
家人,也是我的底气。
 
之前在文章里也写过,我现在周末最大的放松就是做菜,主要炖肉。亲自去菜市场选肉,回家洗净、切块、处理,然后煸炒、下料、上水、慢慢炖。炖肉时我会站一边继续看《三国演义》(实锤三国迷),或者去陪孩子玩会。肉好以后,和家人一起吃,成就感满满。
 
想来,幸福的前提,可能就是付出,越付出,越得到。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这种烟火生活的,现在的我,非常喜欢,安心享受每一天。
 
就写到这里吧,最后再配几张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