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历史上骂人的对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你能对出下联吗?

 新用户49961260 2023-11-25 发布于湖北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化,是基于汉语的特殊形式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形式。历史上有很多文人雅士都好在闲暇时间和朋友一起吟诗作对,我国历史上更是流传下来了很多精彩绝伦的对联作品。

但是,对联的历史可不仅仅是这一小部分,历史上流传下来了这么一副对联,骂人骂的甚是巧妙,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因为十分有韵味而流传下来。

作为我国名族文化的瑰宝,对联的历史素来已久,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时期来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对偶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指的是,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途跨越两汉、三国以及两晋时期。之所以叫其对偶阶段是因为这一时期就已经有对偶句的出现,这算是对联的前身。那一时期的古籍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流失的差不多了,但还是可以从剩余的一些珍贵书籍中窥见一二。

比如《易经》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等,这些诗句更多的是用来记录天文、地理现象。时间到了春秋时期,对偶句易经臻于成熟,最经典的著作莫过于《诗经》。

相信我们的读者读书时期就已经接触过了很多类似的对偶句,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其他的经典著作还有《道德经》、《论语》等等,大家现在还在用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出自于孔仲尼的著作《论语》中。

对偶阶段的对联深受辞赋的影响,汉代的辞赋让对联有了新的外衣,文采突出、韵律整齐,这个时期的对联整齐优美并且在辞赋的创作中被广泛运用。

对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骈偶阶段,从东汉的辞赋开始。这一时期的对偶句的形式就是骈体文,骈体文因为其多变的对偶句,所以又被叫做排偶句。初唐的杰出文学家王勃所做的《滕王阁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因为对偶的巧妙应用流传千古。这一时期的对联,不再作为纯粹的修辞而存在,而是成为了文人墨客们默认的作文方式;并且对偶句的句式以四六句为主;还有一个特点是句子的对仗虽然甚是成熟,但是对音律没有很大的要求,或者说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对联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律偶阶段,这一阶段的对联已经发展成了近体诗的形式,起源于唐朝时期,这时候,对联的“外衣”是七言或者五言律诗的形式,而且出现了“颔联”、“颈联”的区别,对于诗句的句式以及平仄和意义等要求很高,是对联或者对偶的成熟期。

说完了对联的历史沿革,就不得不说说对联的分类了。对联根据不同的方面有着很多的分来方法,我们今天根据其用法来简要介绍一下,毕竟,我们现在对于对联,更多的是讲求实用性。

第一种是节令联。这一种对联顾名思义适用于特定的节日、时令等时期,其内容一般是对事物的记录、感情的抒发、节日的祝愿等等。节令联一般用于春节、元旦、国庆,而我们大家最熟悉、最常用的也就是春节对联了,而且因为春节,对联最早的时候也叫“春联”。

第二种是喜庆联。喜庆联很好理解,就是用来庆祝的对联。喜庆联主要用于婚礼、祝寿、乔迁之喜等,内容都是带有美好愿景的祝贺类的句子,但是也分为专用和通用,大家一般选取通用对联,若是有特定的转送对象,就要考虑专用对联了。

第三种对联是哀挽联。这种对联我们一般叫做挽联,用于对已经去世的人们的哀悼和缅怀,具有肃穆性和严肃性,这种对联在运用过程中要极为谨慎,免得闹笑话。

以上三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能用到、也是最常见到的对联形式。其他的类型还有名胜联、行业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等,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常用,就不一一列举了,了解即可。

对于对联的历史沿革和分类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了解,接下来就要给大家介绍我们题中提到的这则用对联骂人的故事了。

说是古代有一位地主,虽然富甲一方却胸无点墨。正值新春,他准备给家里贴上对联,但是碍于面子他不想去赶集,因为大家基本上都是自己写对联的,但是自己又不会写,万般无奈就请了当地一位秀才为自己代写。

当他去拜访这位秀才的时候,秀才却心里不大高兴,因为这个地主平日里为富不仁、欺压百姓,但是秀才本身也不好拒绝这位地主,因为怕他往后给自己穿小鞋,所以秀才灵机一动,在上联一纸上写下“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则是“孝悌忠信礼义廉”。

地主看不懂,但是觉得很满意,毕竟是他请了很有才学的人写得对联,但是地主过了几天发现,来来往往的总是指着他的对联笑的前仰后合,他拦住了一个笑得最开心的人,问他为什么笑。听完解释之后,他立刻命人将对联撕了下来。

地主为何如此生气?原来其中有很大的玄机,上联中用了七个字,刚好到“八”停止了,不就是忘记了写八吗?那不就正是“忘八”,相当于“王八”吗?按照我国的传统文化,下联中完整的应该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但是,秀才偏偏没有写“耻”,这不正是“无耻”吗?原来是秀才暗暗讥讽老地主是个“无耻王八”。老地主又不好意思去找秀才闹,不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了,只好作罢,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对联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上面的介绍和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联不仅有很强的文学性,更是有很强的趣味性,从故事中我们也要明白,学习不能学个一知半解,即使学的很深,也不能去暗地里讥讽别人,学识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非卖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