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打完二战 没卖AK47给志愿军

 禹杰 2023-11-25 发布于四川

漫谈科技


2023-11-14 20:12

来自湖南

苏联打完二战后枪弹堆积如山,“半卖”给志愿军,却没卖AK47

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为了去武器库存,将大量堆积如山的二战时期列装的装备,以半出售半借贷的方式大量“卖”给了志愿军。

这些武器以莫辛-纳甘步枪为主,并有少量的波波沙冲锋枪。

不过除了这些装备,有一件二战后朝战前列装的传奇装备,苏联却并没有卖给中国,那就是AK-47步枪。

AK系步枪

说起AK-47步枪那可是大名鼎鼎,作为轻武器中的“常青树”,AK-47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杀人数量最多的武器。 能够历经时间的检验,AK-47已经证明了它的实力。

AK-47的工艺问题

至于为什么在朝鲜战争时期苏联没有将AK-47卖给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联当时也仅持有很少量的AK-47步枪。

事实上AK-47这把步枪的服役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早,在它1947年定型后,苏联其实也并没有快速量产并列装它。其中原因和AK-47早期的生产工艺有关。

这把枪作为一款为二战时期准备的步枪,在设计之初为了满足战争时期便宜和能快速量产的目的,做出过很多妥协。

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

其中最大的妥协就是零部件的生产工艺。

其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在拿去参加测试的最初一版的AK-47步枪,采用的是冲压工艺。

冲压工艺固然能快速生产且成本低廉,但也带来了其零部件质量一般,无法承受战场复杂环境的问题。

所以AK-47在1947年定型,1949年正式入役的时候,也是以极少的产量作为“精锐部队”的武器使用的。

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苏军手里并没有多少AK-47,自然也没法把AK-47拿出来卖。

卡拉什尼科夫和他的AK系步枪

后来为了改变AK-47的质量问题,苏联将AK-47的部分铸件从冲压工艺改变成了铣削工艺,这大幅度提升了AK-47的耐用性。

不过这已经是1953年第三代AK-47下线的事情了,因此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志愿军无缘AK-47。

中国的56冲改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仿制AK-47而生产的56式自动步枪,其实并非是完全仿制自AK-47。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在和苏联谈引进轻武器生产线的事情。

之后到50年代初期,中苏成功达成AK-47步枪的引进协议。我们上边已经提过,苏联自己升级AK-47,采用铣削工艺已经是1953年之后的事情。

国产化后的56冲

因此中国引进的AK-47,最早版本的也是采用冲压工艺的生产线和技术。

这就导致AK-47刚到中国后,在中国也有些“人生地不熟”,56冲的质量并不算好。

1959年苏联成功研发出了AKM型步枪,不过此时中苏已经决裂,苏联不再为中国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但中国当时和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阿尔巴尼亚有较为良好的外交关系,因此1960年时中国还是通过阿尔巴尼亚的途径接触到了AKM。

之后中国便在AKM的基础上对56冲进行过一定的改进,借着这个机会中国同时将56冲成冲压工艺改成了铣削工艺。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AK-47

在中国引进AKM步枪的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件趣事。

AKM步枪的机匣采用的是冲铆工艺,这种工艺比较节省钢材,但因为用了“冲压”的工艺,所以冲压工艺有的一些毛病它也有。

因为苏联重工业能力强大,因此这些工艺缺陷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小。

然而中国当时的炼钢技术完全追不上苏联,所以在中国引进AKM步枪的技术,短暂使用过“AKM版”56冲后,很快就抛弃了冲铆工艺,采用了锻压工艺制作56冲的机匣。

因此如果我们对比一下1960年之后生产的56冲的机匣和AKM步枪的机匣,会发现56冲的机匣要稍微厚一些且重一些。

人民海军和56冲

而这项锻压技术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时还在用,这也导致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解放军手里的56冲,绝大多数的机匣都是锻压式的。

在知晓了以上情况后,我们可以理清楚一个很清晰的时间线。

1949年时苏联开始列装AK-47,但此时AK-47因为工艺问题所以列装数量极少,还不足以卖给别国。

到1950~1953年,中国从苏联引进了AK-47步枪的生产线,仿制了自己的56冲。

到1960年,中国在AKM的基础上改进了56冲,所以1960年后生产的56冲和之前生产的有明显区别。

21世纪生产的56冲

战争理念对中国枪械的影响

当然除了以上时间原因外,志愿军没有用上AK-47的另一大原因恐怕就是战争理念的问题了。

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中国不一定认为像AK-47这样的全自动步枪,就一定比SKS这样的半自动步枪好。

与此同时苏联在二战时期就酷爱用波波沙,并认为全自动武器有着更强的火力。

这其中的区别,主要源于战场环境。

苏联在二战中多打巷战或者是各种城市攻防战。

苏德战争中的巷战

在这种情况下枪械只要能保证200米以内的精度,甚至是只有几十米的精度就行了。除此之外,枪械的火力越猛越好。

但中国不一样,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后来的朝鲜战争,战场环境都是比较空旷的。

这时候精度只能保证200米的冲锋枪其实反而不如SKS这种半自动步枪好用。

当然,如果当时中国有海量的坦克的话,情况会好很多。

解放军使用装甲运兵车突袭

因为有了坦克的掩护,我军可以采用步坦协同战术,那么逼近敌军就会更容易。

但因为没有坦克,我军就只能在约400米的距离上和敌人“见生死”了。

因此在60年代之前,中国军队系统中一直有“400米见功夫”的说法。

中国狙神张桃芳使用手动步枪

直到后来美国一脚踩进了越南丛林中,全球才再次见到了在这种“密集障碍物”环境中高火力的重要性,这刺激了中国对56冲的生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