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敏和朱德合照,发消息时被写成是他女儿,朱老总:我有两个女儿|朱敏|军训|填词人|古典乐

 君临天下100 2023-11-25 发布于湖北

前言

早在王桂苡的中学时代,在学校和中南海李敏家的家里,李敏就曾多次和王桂苡讲述过她的母亲贺子珍。一刹那,这位革命老妈妈的英雄形象被直接拓印在王桂苡的脑海之中,只是,一直以来王桂苡都没有机会见到贺子珍一面,她对贺子珍崇拜着也尊敬着。当然,她也很想见一见她老人家。



父亲去世八年后,母亲也去世了

1981年中秋节前一天,李敏夫妇约了王桂苡一块去301医院看望贺子珍。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桂苡激动不已,但是,在临行前,还是有几分不安,她知道贺妈妈一生都饱含艰辛和委屈,不知道见到她本人应该说些什么,第一次去见她该不该带礼物,或者应该为她做点什么。

李敏并不知道她在脑海里天人交战,毫不犹豫的将她拉上车子就走。

两人相携轻手轻脚的走进病房。

看到病房的母亲后,李敏和孔令华上前,一个帮她扶起身子,一个在她的背后垫上了枕头,让她靠着和他们说话。



看着好友在一旁呆滞的模样,李敏将王桂苡拉到了床边,指着她对母亲介绍:“这就是'王桂苡’,她来看您了!”

王桂苡恭敬地叫了一声“贺妈妈”,有些不知所措地冲着她笑。贺子珍也看着王桂苡笑。随后,贺子珍亲切地拉过她的手,询问了一些日常的问题,只是,贺子珍的江西口音有些太浓重,即便王桂苡全神贯注地听着,仍旧一个字都没听懂。

看着好友眼睛里毫不掩饰的迷茫,马上给她翻译:“妈妈问你身体可好,爱人还在炮兵工作吗?孩子都多大啦......”

贺子珍一面听王桂苡回答,一面继续拉着她的手,王桂苡只感觉一阵暖流从贺妈妈的手心传到自己的心窝。



很快,贺子珍就意识到王桂苡听不大懂自己的南方话,便放慢了语速。王桂苡对此感激不已:“贺妈妈,谢谢您,我能听懂您的话。”

贺子珍问道:“还当老师吗?”

“我一直在教书。”

“教书好哇!娃娃们好管吗?”

“现在的孩子,不太好管。”王桂苡如实回答。



“哦”,贺子珍说:“以后会好的,孩子们会懂事的,对吧!”她一边说着,一边轻拍着王桂苡的手背,看着二人的亲密模样,若是碰到不知情的还以为他们是一对亲生母女。

在这番动作之下,王桂苡也渐渐放开了束缚。

“来,我和你比试比试,看谁的手劲儿大!”说着,贺子珍就抬起自己的右手,紧紧地握着王桂苡的手,要和她比手劲儿。

王桂苡看着眼前的这双手,无比的瘦弱,但是,里面蕴藏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双手仿佛能将她拉回到那峥嵘的岁月当中。



“怎么样?还有点劲儿吧!”

“有劲儿,有劲儿。”

李敏也插话道:“妈妈的手劲儿好大俚!”

“莫夸大嘛!”贺子珍冲着女儿笑道。

王桂苡他们离开之前,贺子珍还留他们吃了顿饭。

1984年4月15日,贺子珍病重的消息传来,李敏全家都飞往上海。

李敏本就身子弱,如今岁数大了,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心跳就更加的快了,她的脸色苍白,用手捂着胸口,强忍着痛苦坐上了飞机,女儿孔东梅安慰地说:“妈妈别急,奶奶会好的。”狂奔到医院后,李敏陪着母亲走过最后一段路。



4月19日,这位75岁的长征老干部永远的沉睡了。

父亲去世八年后,母亲也去世了。可以说,这个时候李敏的精神支柱已经没了。她一直处在嫉妒的悲伤之中,本就不爱哭的她,现在眼泪止不住地流。

爸爸妈妈去世了,他们带走了李敏在过去岁月中的痛苦和忧虑。

李敏退休后,从毛泽东的女儿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鸿沟,但是,对于李敏而言,这个鸿沟她早就已经越过去了。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朱敏,一个是李敏

从李敏懂事起,她就以普通人的心态生活着。

她很少在社会上抛头露面,也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从来不会打着伟大父亲毛泽东的旗号去做任何事情。她说:“我的爸爸妈妈的确很伟大,但我却很普通......”

翻开李敏的相册,大家就能发现一个规律,她和毛主席的合影相片有不少,但是,她要么就站在后面,要么就躲在哪个夹缝当中,有的时候就只露个侧脸。对此,王桂苡曾询问过她为什么会这样。



李敏解释道:“......是那些单位和个人的光荣,他们会将这照片当作珍贵的历史保存下来......”

李敏不想借着父亲的威望给自己增光添彩。

毛主席有几次发现李敏往后躲,就主动地将她拉到自己身边,告诉她:“要向工人学习”。在鞍钢参观技术革新展览时,毛泽东将她拉过来,让她看看,好好学习学习。这次她算是“露了脸”——拍了幅正面照片。

说起外出照相,即便过去很多年,李敏仍旧记得那次的尴尬。

解放初期。有一次,她跟朱德去首钢。当时刚刚解放,首钢的工人为了防止国民党破坏钢炉,就用钢水把它封了起来。



到了首钢之后,朱德走在前面,李敏跟在他身后,他对工人说:“解放了,工厂是我们自己的......”

一位工人说:“这是当时给国民党看的。不然他们就要毁炉啦。这一封,这个炼钢炉就保存下来了。”听了他的话,朱德笑了,一旁的李敏也被带着乐了起来。

后来,发消息时,将李敏写成了朱德的女儿。人们见到朱敏,好奇地问:“老总的女儿怎么几天就变大了呢?”朱老总笑着说:“我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朱敏,一个是李敏。”

“我也有往前跑,抢镜头的时候。”李敏笑着说。



那时候是在北戴河。那时她刚学游泳时间不长,急于下水。一听说安排游泳,高兴的将游泳衣卷好,夹在腋下就往前走。

还有一次,她跟着爸爸外出。她还像往日那样,要么就躲在大人们的身后,要么就闪在一边,听他们说着,笑着。突然,她发现前边有条蛇,探着脑袋趴在路边。

李敏平日里连小虫都不敢惹,却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那么大胆,一步就跳到前头大声说:“有蛇!”

毛主席和陪同人员一惊,仔细地望去,原来是条小蛇。正在这时,有人给照了一张相。

这次是正面像,傻傻的。



父母生前尝尝叮嘱的每句话,李敏仍旧记忆犹新。成年之后,爸爸和她谈心,几乎每次都会告诫她:“必须夹着尾巴做人,因为你是毛泽东的女儿。”李敏一直将这句话当作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

你长得真像毛主席

一次,李敏因病住进了301医院妇科病房。病房里面来了新病人之后,院方只好将她转到内科。内科的病人也不少。医生们商量之后干脆将她送到了暂时空着的外宾病房。

只是,住进外宾病房后,护士们怎么看都觉得她不像外宾,反而觉得有点怪怪的。

因为病情加重,李敏又被送进了高干病房。



护士看她的年龄太轻,也不像是高级干部,于是几个人凑在一块小声地嘀咕。

不断接受着他们端详地视线,李敏无数次的想告诉她们,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只是因为病重才会被送到这里。但是,此时的她被疼痛折磨着,根本就不想开口说话,就随她们说去吧!

护士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我好像认识她。”

“她刚住进来。你怎么能认识她呢?”另一个人问。

“不。我是见过她。她太像一个人了。”

“别逗了,谁还不像个人?人家是病人。”



“不,我一时说不上她像谁。叫我想想。”

听着她们的对话,病床上的李敏忍不住笑出了声。

“我像谁?像我自己。小时候同志们都叫我塌鼻子、扁扁脸。”李敏强打着精神和护士搭话。

“你不是塌鼻子,你长得挺漂亮的。”护士说。

“在外国孩子眼里,我鼻子不如他们的高,我的脸比他们的扁,所以他们才这样叫我的。”李敏说。

“你是从外宾病房转来的,还真是外宾呀?难怪你不像高干呢。”护士说

李敏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真的,觉得你面熟,好像是在哪儿见过你。”护士说。

这时候,总算有一个护士想起来了:“你长得真像毛主席。”

“原来你是假外宾。”一个说。

“没办法,爸妈给的这张脸又让人家认出来了。”李敏的话将在场的护士和医生都逗得哈哈大笑。

李敏曾说:“我从不愿意向人家说我爸爸是毛泽东。这张脸被人认了出来就不能怨我了。这张脸是爸妈给的,我也没有办法。”



孔继宁长大之后,大家都说他长得酷似外祖父,他也学着妈妈的方式回答:“这是爸妈给的,我也没有办法。我是长得像外公,可我从来不打外公的旗号。”

女儿孔东梅考大学时,李敏对她说:“我只能找人帮你补课、复习,别的就没法管了。你谁也别靠,还是靠自己。”

孩子们都明白妈妈的意思,所以一直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在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