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化

 Brian5202 2023-11-2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图片

辽上京遗址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始建于公元918年
是1981年国务院公布的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十一五”以来
国家重点保护的大型古文化遗址之一;
是草原丝路的重要节点。

辽上京遗址作为都城沿用近二百年,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交流交融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的珍贵实证。
2012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图片

2012年7月一10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联合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共同组建的

辽上京城考古队,

对辽上京西山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出土大量泥塑佛造像。

部分泥塑人物望像面部刻画写实、栩栩如生、

全身彩绘贴金。

为研究辽代考古、历史和佛教艺术等

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辽上京皇城西山坡寺遗址

被国家文物局

列入了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片
辽上京遗址
南塔

辽上京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
城址位于群山环抱的辽阔的冲积平原上,
东南有白音戈洛河萦绕,
是契丹王族迭剌部的领地。
该地原为荒野之地,
耶律阿保机曾经在此射箭选址建立龙眉宫。
神册三年(918)辽太祖在龙眉宫之地建城,
作为辽国初期统治中心,
这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草原民建的第一座都城。 

辽上京是辽王朝第一座京城,
也是五京之中唯一位于
契丹民族兴起之地的都城。

图片
西山佛寺遗址

西山坡佛寺遗址
位于辽上京皇城西部自然高地上,
地势显要,占地规模庞大。
通过持续的考古工作,
可知寺院是由多路东向院落组成的
大型佛教建筑群,
以地处西山坡中央制高点的南院和
北院为寺院的核心建置。
位于中央的一号基址是一座大规模的
辽金时期的六角形砖构木回廊楼阁塔塔基。
塔基对径约40米,
共有外、中、内三圈柱网,
每直面阔三间。
外、中圈柱网组成木构回廊,
内圈柱网内为砖塔。
砖塔内设双向楼梯,可供登临。
一号塔基建筑位置重要,
建筑规模庞大,
塔身和夯土台基的残存遗迹现象复杂,
建筑形制结构独特,
出土大量造型生动、工艺高超的泥塑像,
对研究辽金时期历史、佛教、建筑和
雕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图片
出土实况
图源赤峰市博物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辽上京遗址博物馆

辽上京遗址所在的巴林左旗林东镇,

距离赤峰市区240公里,

这座博物馆可以说是最偏远的博物馆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辽上京西山坡佛寺

是当时辽上京城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佛寺北组为朝东的长方形院落,

四周有院墙,西侧为三座六角形佛塔基址,

塔前有小型建统基址和广场。


三座佛塔采用一大两小,

一字排开的布局形式,

是目前所知国内唯一的实例。

一号佛寺基址是一座体量大、

内外槽砖木泥合结构的六角形佛塔基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神的工艺


图片

眼部镶嵌黑色琉璃珠,

全身彩绘贴金,

泥像内部有木架支撑,

用夹草棍粗泥塑形,

表面上细泥压光后彩绘。

这是目前唯一一批考古出土的泥塑罗汉像。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尊堪称最为传神的一件,

展厅里展示的是3D打印出来的仿制品,

原件收藏在中国历史研究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原件。

图片

图片

跣足立于仰莲座上。

图片

图片

辽上京遗址博物馆内

还有不少相关文物展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象牙雕佛像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也被称为瓷国,追其起源可上溯到商代的青釉陶器。

PS:陶(pottery)和瓷(porcelain)的区别在于胎土成分、烧造温度、吸水率和是否有釉层等。

图片

商 青釉印纹大口尊
河南郑州铭功路的商代墓葬中出土
根据对河南郑州铭功路的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釉大口尊的研究,商代的青釉陶器已基本具备了瓷器形成的条件,应属于瓷器的范畴;是由陶器向瓷器过度阶段的产物,所以被称为早期青瓷。
PpS:早期瓷器为什么釉为青色?是因为胎釉中的铁元素作为呈色剂而呈青色。直到北朝时期才有成熟白瓷的出现,这是制瓷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窑工能成功控制胎釉成分而成白瓷。

成熟的瓷器诞生在距今1900年前的东汉时期。在浙江上虞县城百官镇汉代遗址出土的青釉水波纹四系罐,是目前我国最早的出土瓷器。


图片
东汉 青釉划水波纹四系罐

浙江上虞县城百官镇汉代遗址出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瓷业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新器型。其中南方比较典型的有:青瓷魂瓶、蛙形水尊、神兽尊、青瓷羊以及青釉莲花尊等。六朝时期著名的瓷窑有浙江地区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及江苏宜兴窑等。
图片
蛙形水尊


图片
青瓷羊
图片
神兽尊
唐代是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瓷器的烧造空前繁荣。夙有“南青北白”之称,此时南方的越窑(越窑所在地主要在越州境内【今浙江省宁波市和绍兴市】,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发展至高峰。其“类玉”、“类冰”的青瓷风靡中外,“秘色瓷”更是专为宫廷烧制的贡品,可谓官窑瓷器的开端。
图片

唐   越窑 秘色花口盘


图片
唐 越窑 秘色八棱形净瓶 
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
直至宋代,宋瓷发展成中国古代艺术和传统工艺的一个理想形代表,被进一步提纯和神化,成为高格调、高境界的美之象征,并被抽象为一个堪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园林一样的一个文化符号。

此时的南方青瓷则以继承了越窑技艺,同在浙江的宋代龙泉窑为代表,其粉青和梅子青继秘色为青釉的一种,千古留名,各擅胜场。

图片




图片
左:南宋 青釉龙耳盘口瓶 (梅子青)
右:南宋 龙泉窑青釉凤耳瓶(粉青)
图片
则本篇以馆藏图列为主,将南方青瓷的缘起之路展示如下——从商周原始青瓷梳理至唐宋越窑青瓷。
计134件
NO.1
图片

商  青釉弦纹尊

高18厘米,口径19.65厘米,底径9.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原始瓷器。胎质呈灰色,器身从里至外均施青釉,釉色泛青白,有明显亮泽,圈足部未施釉。器身及下腹部饰弦纹和细网纹,线条规整。此器从器形到釉色,都显示高贵气派,与殷墟商墓出土器物风格相同,应是商王室享用的饮酒器,是商代原始瓷的典型作品。

NO.2

图片
西周 青釉尊
高13.2cm 
肩部划两组凹弦纹,中间装饰针点纹,此为浙江、安徽一代西周出土的青釉器中常见的纹饰组合。
图片
安徽屯溪西周墓出土类似器物
NO.3
图片



图片
西周  青釉大口尊
高13.8cm,口径23.2cm
NO.4
图片
西周  青釉豆
高7cm,直径16.2cm
NO.5
图片


图片
西周  青釉双系盖罐
高15cm,直径22.2cm
NO.6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周  青釉双系盖罐
高10.7cm 
NO.7
图片


图片
西周  青釉盉
高11.5cm  直径18.5cm
参考安徽屯溪西周墓出土类似器物盖上应原本有提梁。
图片
安徽屯溪西周墓出土类似器物
NO.8
图片


图片
西周  青釉盖罐
高19.2cm   直径25cm
器型类似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NO.9
图片
图片
春秋  青釉印纹双系罐
高 23.8cm   直径28.3cm
NO.10
图片
图片
春秋  青釉印纹双系罐
高  18cm   直径24cm
NO.11
图片


图片
战国  青釉三足器
高20.5cm ,直径42.2cm
器身细致的云雷纹,铺首制作精良,深具立体感,器近底部划三角纹,三足上印兽面纹,整体装饰技法多变,充分拿捏了青铜器的神韵。
NO.12
图片


图片
战国  青釉三足器
高11cm ,直径25cm
NO.13
图片
图片
图片
战国  青釉方壶
高38cm ,直径26.5cm
NO.14
图片
战国   青釉提梁盉

高22cm ,直径23.5cm

参考:

图片
图片
战国 青釉印花龙首提梁壶
高20.6厘米 腹径18.9厘米 腹围60.8厘米 最宽21.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NO.15
图片


图片

战国 青釉兽首鼎

高16cm,直径18cm
战国时期釉不少青釉器是仿照青铜礼器而制。
参考:

图片

战国  青釉兽首鼎
上海博物馆藏
高14.9cm 口径13.6cm
NO.16
图片
战国 青釉小鼎
高21.5cm,直径23.5cm。
造型仿自吴地常见的【吴氏鼎】。浙江余杭崇贤战国墓曾出土一批仿青铜礼器的青釉器,其中可见此件与此上两件的三件礼器为组合。
NO.17
图片
图片


图片
战国  青釉匜
高14.8cm,直径21.5cm
仿青铜器造型,河南固始战国早期墓曾出土一件与本品器型相似的青铜匜。
NO.18
图片
战国  青褐釉带把盖杯
高13.4cm,直径17cm
肩部往上口沿部位无釉,可能为盖、杯合烧的缘故。

图片

战国 青釉弦纹把杯 
高11.2cm 口4.4cm 上海市博物馆藏
NO.19
图片
图片


图片
战国  青釉权
高约11cm ,直径13cm
顶部附环,可立起穿带,器底挖孔,器身印有云雷纹或四圆一组的圈纹。
类似的青釉器物曾出土于浙江余杭的战国墓中,类似的铜器有出土于江苏淮阴,且孔洞内灌有铅、锡以增加重量,被定为【游环镇】。对于用途,目前还有争议。有说为仿青铜量器为【】,有认为仿青铜乐器为【铃】。
NO.20
图片
战国  青釉甬钟
高36cm,直径15.5cm

参考:

图片
战国  青釉甬钟
越窑烧造
1971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育王岭出土
高34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NO.21
图片
图片


图片
战国 青釉鸮尊
高23cm,直径15.5cm
盖作插栓状置入器颈,眼睛以圆形泥饼堆贴而成。可能仿商周时期作为水器和酒器的青铜鸮尊而成。类似的器物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收藏的一对陶鸮尊,另有大连普兰市贝塚出土的【鸮形陶壶】。
NO.22
图片


图片
战国  青釉香薰瓶
高51.4cm
2023年3月20日,纽约邦瀚斯
NO.23
图片
西汉 青釉带流盖罐
高23cm,直径35.5cm
战国早中期常见的青釉作品在中期之后基本消失。可能是楚灭越的兼并战争破坏了浙江一带重要陶瓷窑厂的结果。直到西汉,青釉器才继有常见。
NO.24
图片
西汉  青釉细颈瓶
高34.5cm,直径 24.2cm 
类似的器物曾出土于被推定为西汉江都王刘非(BC153-BC127)的墓葬中。
NO.25
图片


图片
西汉  青釉双系罐
高23.5cm,直径33cm
NO.26
图片


图片
西汉  青釉人蛇纹双系罐
高27.8cm,直径43.3cm
双耳模印一人,双手高举,双脚开立,屈膝散发,瞠目伸舌,身前两蛇交叉并且像人物张嘴露出尖锐的牙齿,吐出长蛇,样貌凶猛。
有学者根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推测义乌出土雷瑟本展品的青釉器耳上的纹饰和【“大傩,谓之逐疫。 其仪……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的逐疫仪式有关。不过若将蛇的形象结合起来,则有可能与《山海经·中山经》【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中神灵操蛇的神话有关。另外,再考虑类似本品的器物多烧于江浙一带即古越国地区,或许和古越文化崇拜蛇图腾有关。
NO.27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汉-东汉 青釉双系罐
高30cm,直径32.5cm
三组弦纹将器肩部分为三组纹饰带。较近器身的三组菱形纹与圈纹和直线相联而成的横长方格图形。
菱形纹除常见于战国时代的铜镜背面,也见于西汉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纺织物上。
NO.28
图片
图片
西汉-东汉   青釉双系罐
高31cm  直径35.5cm
细节图可见,左边是变形鸟纹右侧是菱形纹,其中变形鸟纹在楚地西汉漆器中也很流行。
NO.29
图片
西汉-东汉  青釉长颈双系罐
高33cm,直径25cm
间划变形鸟纹。
NO.30
图片
图片
西汉  青釉动物纹长颈瓶
高36.5cm,直径28.7cm
器物肩部划的动物纹包括狼、山猪、鹿、水禽、鱼,以及一身多变的变形鸟纹等,且动物与动物之间有互相呼应的动作。主图中就是一只龇牙咧嘴的狼正扑向一头仓促回首的鹿,形象生动,特有汉代强悍雄健的气氛。
NO.31
图片
西汉  青釉星象纹长颈双系壶
高36.53cm,直径27.5cm
类似的器型出土于安徽天长西汉墓,多首的变形鸟纹可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漆器中。此件器物中特别的是两只多首鸟纹中间呈现【中】字形由圆圈和直线组合成的中字形天象纹饰,具体是意为什么星象还不得而知。
NO.32
图片
西汉  青釉钫
高48.5cm
仿青铜器器型而制作。类似的青釉钫曾出土于被推定为公元前153-127年前的江苏西汉江都王刘非墓葬遗物中。
NO.33
图片
图片
战国  青釉方炉
高7.6cm   直径27.8cm
从 器型的锐利程度看应是模仿青铜器而制。类似的器型可见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例如平水三汲公社一号战国墓的青铜炉,与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另外一件方炉。此外 ,故宫博物馆有藏一件定为战国早期的类似青铜器则名为龟鱼带环方盘。虽然此类青铜器在名称和功能上均仍有争议,不过考虑陕西西汉甘露二年(公元前51年)墓曾出土一件自铭文【铜方炉】的类似青铜器,此件器物可定名为方炉。
NO.34
图片
西汉  青釉带流罐
高20cm,直径24.5cm
顶部密封,尺寸类似于【虎子】。
NO.35
图片
西汉  青釉马一对
高17cm ,长16cm,宽6cm
汉代墓葬中出土陶马较多,青釉马较少见。
NO.36
图片


图片
东汉 青釉印席纹双系罐
高30.5cm   直径31cm
双系做成了趴地而走的动物形。
NO.37
图片
东汉  青釉印纹罍
高27.6cm
NO.38
图片


图片
吴  青瓷三足樽
高9.2cm,直径21.8cm
NO.39
图片
吴-西晋  青瓷双鱼洗
高9cm,直径34.5cm
参考:






图片




图片

晋 越窑青釉铺首折沿盆
直径24.8厘米
估价:TWD 160,000 – 280,000
NO.40
图片


图片
吴-西晋   青瓷兽头双系罐
高18.5cm ,直径21cm
本品兽首类似于虎形,但多出一对犄角。类似器物曾出土于镇江句容一号东吴墓,和南京郎家山五号墓以及梅家山一号墓等西晋墓中。
NO.41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西晋  青瓷卣
高31cm,直径277.3cm
马鞍山东吴朱然墓曾出土有本展品风格一致的青瓷卣。本器物的铺首下衔环特地采取了立环形式,而且有六朝瓷器中少见得圈足,应缺盖。
NO.42
图片


图片
吴-西晋  青瓷人形器
高21.5cm,直径9cm
以进食姿态的熊为底座,中置贴饰有铺首衔环的带系平台,平台上立一双手捧物的人物。顶部有一圆孔,贯通器底,造型特殊,乃至为孤品。
江苏句容县西晋元康四年294年墓,曾出土一件青瓷人物骑兽插座,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另一件人物骑兽器的人物造型和服饰风格相近。
参考:
图片
西晋 青釉人骑兽器
高17.7cm
故宫博物院藏
人骑于兽背,双手握兽角,头戴网纹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烛。骑兽人高鼻圆眼,颌下有须;兽则伏卧,龇牙瞋目。人、兽之身都戳印圆形纹,兽面篦划须纹,长尾垂。通体施青黄色釉。
NO.43
图片
图片
吴 青瓷熊灯
高15.3cm ,直径16.5cm
熊作为古代的祥瑞吉兽,以它为装饰的青瓷器物,普遍出现在吴至西晋时期。此件器物中的熊依然呈现进食状,承盘底足也为三熊。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釉一件类似的收藏。另 南京 清凉山吴甘露元年265年墓,曾出土一件承盘底部刻【甘露元年五月造】的带铭文器物。
NO.44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瓷熊形樽
高13.8cm ,直径10.5cm

江苏邗江县出土过一件东汉时期的【飞熊玉水滴】,造型与此不同,但类似的题材在东汉时期就有出现。

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瓷熊尊
高8,底7.2×6.3,孔径1.5 厘米

现藏南京市博物院。

1966年江苏江宁县秣陵桥南西晋墓出土。水器。耳上穿孔。

NO.45
图片
西晋   青瓷鸮尊
高21cm ,直径19.2cm
器身上的茫状圈纹是西晋时期的流行纹饰。
江苏宜兴周墓墩永宁二年(302年)出土的西晋青瓷【神兽樽】,具有类似之处。
NO.46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瓷神兽樽
高19.7cm   直径19.5cm
这种造型特殊被命名为神兽尊的器物并不多见。江苏宜兴周墓墩永宁二年(302年)出土的西晋青瓷【神兽樽】具出土报告所言,内盛放兽古,原应该是祭祀的祭器。
参考: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釉神兽尊(尊底部刻'东州'款)
南京博物院 藏
1976年江苏宜兴周墓墩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出土
禁止出境之国宝
NO.47
图片
西晋  青瓷狮形器
高11.5cm  长17.6cm,直径8.6cm
参考:
图片
图源:日本浦上苍穹堂
越窑青瓷动物展狮形器部分
NO.48
图片
西晋  青瓷虎子
高19cm ,直径27cm
NO.49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瓷虎子
高21.5cm ,直径22.3cm
目前资料看,青瓷圆形虎子最迟于东吴早期已出现,如镇江高淳化肥厂一号墓出土者。圆形虎子则主要流行于东晋时期,吴至西晋时期则相对较少。不过东晋时期的虎子一般素面,少件兽首提梁与电花贴塑装饰。
本品有爬兽提梁,且羽翼纹饰特别流行于西晋。
NO.50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瓷虎子
高15.8cm ,直径17.2cm
类似的器物 曾出土于安徽芜湖市狮子山晋墓。
NO.51
图片


图片
吴-西晋  青瓷属系罐
高9.5cm ,直径15.5cm
南京雨花台长岗村西晋二号墓曾出土类似的青瓷双鼠系罐。
NO.52
图片


图片
吴-西晋  青瓷系罐
高14.5cm ,直径19cm
和上一件鼠系罐一样,鼠的背上有羽翼的纹样。动物身上刻划羽翼纹饰的手法,常见于六朝墓葬的青瓷作品中,尤其盛行于西晋时期。羽翼纹饰或许表示神话了的动物,可能与当时的墓葬或神仙思想相关
NO.53
图片
西晋  青瓷双复系罐
高23cm,直径30.3cm
双复系罐多见于西晋以来的墓葬,如南京丁甲山一号墓(285年)曹翌墓或南京西岗果木场西晋墓等。此外,牛津美术馆中有一件收藏的传来自浙江上虞出土的双鸟纽盖双复系罐可知此类器物原本有盖。
NO.54
图片
西晋  青瓷筒式罐
高16cm,直径13cm
NO.55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西晋  青瓷谷仓罐
高42cm,直径27cm
龟跌碑上刻有【会稽 出始宁用此丧 宜子孙作吏 迁众无极
NO.56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瓷谷仓罐
高44cm  直径29cm
罐口置以屋脊翻翘的庑殿顶作盖,盖与罐口相连。屋檐下有攀附的飞鸟。三层塔楼的每层屋顶上跪坐有头披尖帽、双手合掌于胸前,似乎是沙弥的人物。底层另座有高大的胡俑,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乐器。
在罐身上贴塑釉骑马人物和佛像。佛像皆有肉髻,背光,身穿通肩大衣,跌坐在莲花座上。
NO.57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瓷谷仓罐
高68cm,直径38cm
器物硕大,装饰丰富。有人认为本类器物上装饰的建筑是【明堂】、【辟雍】之类的礼制建筑,类似天堂中的建筑的象征意义。此件器物中围绕的一圈乐俑人物,分别手持阮咸、铜钹、箜篌等乐器。
NO.58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瓷谷仓罐
高56cm   直径28cm
NO.60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西晋  青瓷鸡头罐
高33cm  直径40cm
NO.61
图片
西晋  青瓷鸡头壶
高17cm   直径17cm

NO.62

图片

图片

西晋 鸡首兽柄提梁壶
浙江省博物馆
图源:越地宝藏展
NO.63
图片
西晋  青瓷盘口罐
高11cm   直径11cm
参考:
图片
西晋 越窑青釉兽耳碗(6-8万)hkd
直径19.8厘米
NO.64
图片
西晋  青瓷耳杯盘
高3.8cm   直径22.8cm
此件此物杯盘相粘连。
NO.65
图片
西晋  青瓷槅
高4cm   长13cm   直径9.7cm 
NO.66
图片
图片
东晋   青瓷点褐彩饰佛蛙樽
高18cm   直径25cm
褐彩点睛的蛙樽形神生动,装饰佛像更极为罕见。
参考:
图片
东晋 越窑青釉堆塑蛙纹四系罐(1-1.5万)usd
高12.2厘米
来源:
Galaxie Art (王炳权), 香港, 1989年10月27日
NO.67
图片
东晋   青瓷三足砚
高4.6cm,直径14cm
NO.68
图片
吴-西晋  青瓷镂孔提篮罐
高10cm ,直径16cm
NO.69
图片
西晋  青瓷镂孔双系罐
高15cm ,直径12.6cm
江苏吴县狮子山西晋元康五年(295年)墓,还有江西瑞昌的吴至西晋墓2中,皆有类似器形的出士。瑞昌马头的出土例中,镂孔罐带有笠帽形盖。
《说文》中曾今提及【篝,箸也,可熏衣】,另外《急就篇》注中亦有“篝一名箸,盛杯器也,亦以爲熏笼”的记载。虽然材质上略有不同,不过该类作品很有可能即是“篝”或“箸”。
参考:
图片
西晋  青釉镂空双系罐
故宫博物院藏
高17.7㎝,口径12.3㎝,足径14㎝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两端贴半环形绳系。通体施青釉,腹上部满饰镂孔。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晋时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还原焰的烧制技术,青釉色彩较稳定,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除印贴、镂孔等装饰手法外,西晋的壶、罐、尊、洗类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饰装饰带,以细密的几何图案为主。此器釉厚处色调较深,釉薄处则浅淡,整体效果晶莹明澈。

图片

西晋 青瓷双系镂孔器

高13.1,口径13.3,底径9.2(cm)
江西省博物馆藏
NO.70
图片
图片
吴-西晋   青瓷灶
灶高12cm ,长19cm,直径12cm,勺8.5cm
NO.71
图片
吴-西晋  青瓷龟形水盂
高5.2cm ,长9cm,直径7cm
乌龟是四灵之一,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参考:
图片
东晋 越窑 青釉龟形砚滴
故宫博物院藏
高5.8cm,口径2.4cm,腹径4.9-4.7cm
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NO.72
图片
吴-西晋  青瓷龟形水盂
高3.2cm ,长8cm,直径7cm
NO.73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瓷龟形水盂
高4.5cm ,长9.5cm,直径8.7cm
蛙的嘴角带笑,身上贴塑有凤鸟。另带有饼足的器物如此件较平底的相似器物如上一件年份更晚。
参考1:
图片
西晋 越窑青釉蛙形水盂(6-8K)usd
宽12.7厘米
来源:
Galaxie Art (王炳权), 香港, 1989年10月27日
参考2:
图片
三国·吴 青瓷兔形水
越窑烧造

三国·吴  青瓷兔形水盂

高10.3厘米

浙江上虞县联江乡帐子山窑址出土。越窑烧造。文具。造型为一兔作站立饮水状。兔首五官分明,双耳后倒,前足抱着一勺,嘴圆张作饮水状,肚饱胀。背部、腹部印出数道竹捺纹,犹如丰满的兔毛。上部设注管,下设三立足。造型浑圆,形象可笑。这件水注,因形似蛙,曾被定为蛙盂,其实兔首倒耳,可见是兔。

三国时期,以羊、狮、蛙为造型的水注常见,以兔为注同样十分可爱,寓意祥瑞。古人以为兔是由星宿演化而来,《春秋·运斗枢》载:“玉衡星散而为兔”。瑞应图》云:“王者恩加耆老,则白兔见。”千百年来,更多地把白兔比作月亮。《论衡》云:“儒者言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

参考3:

图片
晋 越窑青釉蟾蜍形水注(2.1万)usd
高11.4厘米
来源:
Galaxie Art (王炳权), 香港, 1989年10月27日
NO.74
图片
西晋  青釉四系鸟纽盖缸
高9.3cm,口径8.2cm,足径8.2cm
故宫博物院藏
盖缸敛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饰一条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锦地网格纹,间饰划线弦纹。器物内外皆施青釉,圈足内素胎无釉。盖圆形,盖口可以合于缸口内。盖面饰3周凹陷的宽弦纹,盖顶雕塑一对小鸟,情态活泼可爱,展翅翘尾相对而立,栩栩如生。
NO.75
图片
西晋 青瓷猪圈
高12.5cm  直径14cm
NO.76
图片
西晋  青瓷鸡笼
高6cm  长8.5cm   直径7.4cm
NO.77
图片
西晋  青瓷兽圏
高4.9cm, 直径12.8cm
NO.78
图片
西晋  青瓷猪圈
高7cm   直径13.5cm
NO.79
图片
西晋  青瓷猪圈
高5.5cm   直径14.1cm
NO.80
图片
西晋 青瓷镂孔熏炉
高15.5cm  直径14.3cm 
1953年江苏宜兴周墓墩西晋元康七年墓出土过同款。
参考:
图片
晋 越窑青釉镂空三足炉
高19厘米 
成交价(3.5万)usd
来源:Galaxie Art (王炳权), 香港, 1987年11月29日
NO.81
图片
东晋  青瓷龙柄鸡头壶
高26cm
西晋时期盛行的印纹装饰带已消失,为肩部的双弦纹取代,形成了装饰简朴的新风。引颈长冠鸡首的造型较为形式化,不若西晋时期写实,贴饰鸡尾转变为弧形把手。鸡首流嘴与器身相通的情形则经常见于东晋时期的带把鸡头壶。此类带把鸡头壶的形式也是南朝至隋唐鸡头壶的基本造型。
NO.82
图片
东晋 青瓷羊头壶
高21cm
NO.83
图片
东晋  青瓷褐斑羊形器
高14cm  长14.8cm  直径7.9cm
羊作仰首跪伏状,头顶有一孔,姿势造型令人联想河北满城中山国王西汉刘胜墓铜羊灯,也有可能为灯具。
NO.84
图片
东晋 青瓷羊形插器
南京市博物馆 南京象山王氏家出土
NO.85
图片
东晋  青瓷褐斑羊形器
高13.5cm  长16cm  直径8.5cm
羊作仰首跪伏状,头顶有一孔,有可能为灯具。
NO.86
图片
图片
东晋  青瓷褐斑羊形器
高14cm  长14.8cm  直径7.9cm
羊作仰首跪伏状,头顶有一孔,有可能为灯具。
NO.87
图片
东晋  青瓷鸟柱杯
高4cm  直径9.5cm
NO.88
图片
吴-西晋  青瓷鸟饰杯
高4.8cm   直径9.3cm
NO.89
图片
吴  青瓷鸟饰杯
高5cm   成11.5cm  直径10cm
NO.90
图片




图片
东晋  青瓷褐斑魁
高9.8cm  长20.8充满  直径18.5cm
直口圆唇,深弧腹,矮圆饼足略成壁形。口沿一方贴附一只曲柄作扁平鸟首状柄首刻划鸟眼,形状似蛇。器壁外侧近口缘处饰一宽带弦纹,并于口缘与柄首鸟眼等处点饰褐斑。全器靑绿色釉,内底可见垫泥痕迹,器底则呈暗红色类似造型的器物至少可上溯到汉代常见的陶魁,如南京碧峰寺出土的“朱彩陶杓”1。六朝墓葬中出土者,仍以平底陶魁最为普遍,口沿曲柄多呈扁平鸟首状,镇江象山三号东晋墓?出土陶魁亦置小勺,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3陶魁下还加置台座。青瓷褐斑饰魁多见于东晋时期,如南京幕府山等东晋墓,本展品应为此年代的作即此类出土器物有瓢、瓢尊、勺、斗、匜等不同称呼。王振铎根据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应考证爲“魁”。
根据《说文解字》,魁本爲盛羹的饮食用具。可是稍晚时期的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竹林七贤砖画',说明了魁在当时是属于酒器。在阮籍、山涛与王戎的图像中,我们可以见到魁中置鸭形小勺、外有杯觞的日常使用情景。
NO.91
图片
东晋   青瓷槅
高3.5cm  至今21cm 
NO.92
图片
东晋  青瓷槅
高3 cm    直径20cm
NO.93
图片
南朝 青瓷莲瓣纹鸡头壶
高32cm  
NO.94
图片
南朝  青瓷莲瓣纹鸡头壶
高17.5cm   直径12cm   
参考:
图片
南朝 越窑青釉双系鸡首壶(1.8-2.5万)美元
高26厘米
来源:1950年已入日本境内
秦峰男珍藏, 神户, 日本
出版:东京, 日本陶磁协会, 「中国青磁展」, 1950年13-14日, 编号8
展览:Tokyo, The Japan Ceramics Society, Chugoku seiji ten (Exhibition of Celadon), 13-14 October 1950, no. 8.
NO.95
图片
南朝  青瓷三管烛台
高22cm   宽16cm
NO.96
图片
图片
南朝  青瓷莲瓣纹碗
高3.5cm   直径21cm
洪州窑或岳州窑产物
NO.97
图片
图片
南朝  青瓷莲瓣纹杯及盏托
杯高5cm ,直径11cm
托高4.1cm ,直径20.7cm
洪州窑或岳州窑产物
NO.98
图片
图片
南朝  青瓷莲瓣纹杯及盏托
杯高4.5cm ,直径8cm
托高2.5cm ,直径14cm
类似修足激发多见于江西、湖北、江苏和四川等地出土之南朝青瓷,洪州窑或岳州窑产物。
NO.99
图片
南朝 青瓷六足砚及六管插器
六管插器高9cm 、7.8cm ;直径13cm、12.5cm
六足砚高4cm ,直径12.2cm
六管插器以唾壶形为基本形状,肩部的五管与腹部并不相通。底部的六足砚类似辟雍砚,辟雍砚由南北朝到隋唐有砚面逐渐隆高且砚足增多的趋势。
NO.100
图片
南朝-唐  青瓷多足砚
高6cm,直径17.6cm
砚沿与无釉的砚面间有凹槽,具备砚池的功能,则习惯称呼为辟雍砚。
NO.101
图片
南朝  青瓷虎子
高22.5cm 直径16cm   长36cm 
虎口上扬,胸部平直,腰身略长而瘦削,四小足以肘部撑地,兽首昂扬,动态活力。
NO.102
图片
南朝  青瓷八系盘口瓶
高36cm    直径27cm
NO.103
图片
南朝  岳州窑青瓷莲瓣纹盘口壶
高33.8cm   直径24.7cm
上博藏类似款 
NO.104
图片
南朝  青釉贴塑兽面龙柄鸡首壶
高51cm   直径27cm
高51cm  尺寸罕见。
NO.105
图片
南朝  青瓷莲花尊一对
高43.3cm, 直径25.3cm
高45cm,直径25cm
参考:

图片

南朝 青瓷莲花尊

1956年湖北武昌何家大塆刘觊墓(墓志纪念齐永明三年485年)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NO.106
图片
图片
隋   洪州窑青瓷象头长颈瓶一对
高 44.5cm  
此器物细长颈下接重心稍高的圆鼓腹部,颈端喇叭口沿饰山形锯齿,其内作小钵状敛口。颈肩交接处贴一扬鼻昂首长嘷的象首,为该瓶的流口。平底实足,通体施黄绿色釉,底足无釉处可见胎骨为灰黄色的泥质土料。
一九七五年江西省新建县乐化隋墓出土一件造型、装饰均与本作品近似,仅尺寸较小的“青瓷象首壶”,从而为本展品的断代提供直接的依据。日本的藤井有邻馆藏之北魏响铜象首长颈瓶,其腹部虽呈长卵形与此不同,但可作为该类象首长颈瓶之金属原型以及该器形于中国出现的年代参考。而本组展品颈肩交接处之凸稜、口沿的山形锯齿等均是模仿金属器的遗痕。
此件以长项圆腹为基本造型,而这种以长颈圆腹为基本造型的瓷瓶在中国纪年墓中首见于江西清江山前第九号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墓,是南朝时开始出现的新瓶式,故本品或可视为是结合金属制象首长颈瓶与南朝青瓷长颈圆腹瓶的一种样式。
长颈瓶为一般认为之佛教文物中的水瓶、淨瓶,而象又是佛教七政宝之一,因此本作品之作为佛教用器或是对于金属制之佛教用象首淨瓶的模仿,应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本展品口沿处的山形锯齿装饰亦见于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之青瓷莲花尊盖上,或为对莲瓣的一种简化之表现方式。
参考:

图片

隋  洪州窑 青瓷象首净水瓶

1975江西省新建县乐化公社隋墓

高22.8,口径1.5,足径7.8(cm)
NO.107
图片
隋  青瓷鹦鹉带把壶
高34cm
青瓷鹦鹉形壶,鸟足下置喇叭形实心台座,背负一管为壶口,另贴一板状提樑便于提取。器身以阴刻及锥点等技法表现鹦鹉的羽毛和形态特徵。平底著地处露胎,可见粗重坚硬的灰红色胎骨。
内蒙古和林格尔曾出土体形较小的铅釉黄绿彩类似作品,一般认为係唐代或五代至北宋时期遗物。二者造型及装饰特徵极为相似,且均具有金属器之造型装饰特点,故推测可能均仿自金属器。而由本展品相对明快锐利的器形、装饰来看,其年代可能早于和林格尔出土例。其次,本展品玻璃质感强的淡绿色釉质与展品106隋代青瓷鸡头壶相近;而其弦纹喇叭足座厚实有力的造型常见于隋代陶瓷器上,因此有较大可能为隋代之作。
本件靑瓷鹦鹉带把壶体形高大、造型锐利明快而胎体厚重,其磅礴的气势与本展览展出之其他隋代作品共同反映出隋代陶瓷雄强的特质。而本展品年代之确认,也使得仿金属器形之陶瓷鹦鹉壶在中国出现的年代至少上溯至隋代,是陶瓷史研究上的珍贵资料。
NO.108
图片
隋  青瓷龙柄鸡头壶
高43cm   直径20cm
此件釉面状态和第108件相似,并非浙江越窑产出,并不排除北方生产的可能,可与常见南方的越窑系青瓷做对比。
NO.109
图片
唐  越窑青瓷注子
高13.2cm
NO.110图片

唐  越窑青釉褐彩云纹镂空香炉

高66cm

1980年浙江临安市锦城街道唐天复元年(901年)水丘氏墓葬出土。
现藏临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NO.111
图片
图片

唐 越窑青釉“大中元年”铭划花执壶

上海市博物馆藏

高27厘米,口径10.3厘米,腹径16.2厘米,底径9.9厘米

执壶在唐代主要流行于中晚唐时期。既可盛水作为茶瓶或汤瓶用以注汤点茶,亦可盛酒作为酒注使用。
这件越窑执壶器形修长秀丽,釉色均匀润泽,肩部设双系,器身浅划花卉纹,线条流畅自如,壶身刻有“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铭文,明确表明了此壶的制作年代,是唐代越窑执壶的标准器。
NO.112
图片
图片
唐-五代  越窑青釉钵
高10cm   直径18.7cm
NO.113

图片

晚唐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高10.8cm,口纵23.3cm,口横32.2cm,足径11.4cm

上海市博物馆藏

NO.114
图片
五代- 北宋  越窑青瓷鸽形哨
高5.5cm   直径7.2cm
NO.115
图片
图片
五代- 北宋   越窑青釉鸽形盖盒
高6.6cm   长10.6cm
NO.116
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划飞凤噙花纹盖盒
高4.8cm   直径13.2cm
NO.117
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刻花鸟纹盖盒
高4.2cm   直径12cm
NO.118
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划鹦鹉纹盖盒
高5.7cm   直径13.7cm
NO.119
图片
唐  越窑青釉八棱净瓶
扶风县法门寺出土
NO.120

图片

唐  越窑青釉花口碗
扶风县法门寺出土
NO.121
图片
五代十国~吴越国 越窑青釉粉盒 
1996年康陵出土
现藏杭州临安博物馆 
康陵、水邱氏墓的出土文物基本都收藏在临安馆。
NO.122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代 越窑青釉龙纹碗

直径:27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来源:Purchased by S. C. Bosch Reitz in China (1917)
NO.123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代 越窑青釉摩羯鱼杯
杭州吴山广场地铁建设工地出土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发现杭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 地区考古成果展”曾展

此器构思新颖,造型独特,先模制出大体轮廓形状,再进行细节雕琢与贴塑。关于摩羯形器的用途,学界尚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考证为酒船,认为其造型设计是来通之形与摩羯之纹的结合,再与船的意向融合为一,亦有学者认为其应为水盂或灯盏。

此件摩羯形器为近年来越窑出土同类品中较完整的一件,之前可见残片零星出土于宁波地区的港口遗址和东钱湖窑址中,可知其为宁波地区窑场生产的可能性较大。同类产品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北岸外海的井里汶沉船中亦有发现, 造型几乎一致,但釉层全部脱落。同船出水大量越窑青瓷,数量可达数十万件之多,以刻花碗、盘为主,还见有凤鸟、卧鹿等仿生造型器物,是越窑远销海外的明证。

宁波港,即唐代的明州港,是江南地理交通条件优越的大港,随着“明州商帮”在东亚贸易圈的迅速崛起,明州港成为东渡日本的最近捷港口。晚唐时期跻身全国四大名港之列,成为大唐面向东亚和东北亚的核心口岸。唐、五代、北宋时期,明州港是越窑青瓷销往日本、朝鲜半岛的最主要港口,也是越窑青瓷输往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的主要港口之一。

NO.124

图片

图片

五代十国   越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罐

高9.5厘米,口径6.25厘米,腹径12.4厘米,足径7.1厘米

现藏上海市博物馆

NO.125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划钱纹盖盒
高5.7cm   直径14cm
NO.126
图片
五代 -北宋  越窑青瓷莲瓣纹盖盒
高9.2cm  直径10.5cm
NO.127
图片
宋  越窑青釉莲瓣纹盖盒
NO.128

图片

北宋 越窑 青釉划花婴戏纹盖罐 
深圳博物馆-汉昆古陶瓷博物馆 联展

NO.129

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刻花卷草纹镂空香薰

1975年武进西村许家窑村出土
常州博物馆藏

NO.130

图片




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刻花纹盖罐 
浙江省博物馆
NO.131




图片




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花卉纹盖盒
高2.6cm   直径12cm
NO.132

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三足蟾蜍水盂
慈溪博物馆藏

NO.133

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多嘴盖罐
高33cm   直径22.3cm

NO.134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刻花浮雕瑞兽脉枕
长16CM,宽9.8CM,高10.2CM
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借展

注:本篇无注明来源的部分图文来自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千峰翠色-越窑特展》。




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拍卖时间 | 2022年11月30日 下午2:45

地点 |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会议厅

拍卖公司 | 佳士得香港

高古瓷

图片

图片

北宋晚期/金早期 定窑刻莲纹大盌
估价 HKD 6,000,000 - HKD 8,000,000
成交价:HKD 27,850,000


图片

隋 白釉长颈瓶及青铜带盖长颈瓶
估价:HKD 400,000 - HKD 600,000
成交价:HKD 500,000
陶瓷:高 27.2厘米;
青铜:总高度 26.7厘米


图片

五代 耀州窑花口洗
估价:HKD 100,000 - HKD 150,000
成交价:HKD 237,500
直径 12.7厘米

图片

南宋 吉州窑木叶盌
估价:HKD 400,000 - HKD 600,000
成交价:HKD 500,000
直径 11.4厘米

图片

北宋 龙泉金村窑青釉薰炉
估价:HKD 300,000 - HKD 500,000
成交价:HKD 375,000
高度 17.2厘米

图片

北宋/金 耀州窑刻游鸭纹盘
估价:HKD 200,000 - HKD 300,000
成交价:HKD 400,000
直径 7厘米


图片

金 钧窑天蓝釉盘
估价:HKD 100,000 - HKD 200,000
成交价:HKD 350,000
直径 15.5厘米 

图片

北宋 定窑柿釉直口盌
估价 HKD 200,000 - HKD 400,000
成交价:HKD 250,000
直径 8.2厘米

图片

南宋 龙泉窑青釉洗
估价 HKD 100,000 - HKD 200,000
成交价:HKD 125,000
直径 13.5厘米

明清瓷

图片
图片

清雍正 洋彩虞美人纹茶锺 单圈六字楷书款
估价:HKD 7,000,000 - HKD 9,000,000
成交价:HKD 8,650,000
直径 9.1厘米


图片
图片

明洪武 青花四季花卉纹花口折沿大盘
估价:HKD 2,000,000 - HKD 3,000,000
成交价:HKD 2,500,000
直径 46.4厘米

图片

明万曆 青花开光云龙纹罐 双圈六字楷书款
估价:HKD 1,200,000 - HKD 1,800,000
成交价:HKD 1,250,000
高 17厘米 


图片

清十八世纪 素三彩太师少师摆件
估价 HKD 120,000 - HKD 180,000
成交价:HKD 150,000
长 19.5厘米


图片

清十七世纪 青花婴戏图撇口筒瓶
估价:HKD 240,000 - HKD 350,000
成交价:HKD 300,000
高 45厘米

图片
清康熙 青花螭龙云纹长颈瓶
估价:HKD 180,000 - HKD 250,000
成交价:HKD 187,500
高 22.7厘米

图片

明崇祯 青花麒麟纹折沿盘
估价:HKD 220,000 - HKD 300,000
成交价:HKD 275,000
直径 39厘米

图片

清雍正 釉裡红三多纹盌 双圈六字楷书款
估价:HKD 150,000 - HKD 260,000
成交价:HKD 350,000
直径 12厘米
图片
清雍正 珊瑚红釉长颈瓶
估价:HKD 100,000 - HKD 150,000
成交价:HKD 125,000
高 29.5厘米

图片

清雍正 矾红彩模印金玉满堂纹天球瓶
估价:HKD 240,000 - HKD 350,000
成交价:HKD 300,000
高 32.8厘米


图片

清康熙 青花福禄寿三星百寿文棒槌瓶两件
估价:HKD 600,000 - HKD 800,000
成交价:HKD 750,000
高 45.6厘米 

图片
清康熙 五彩龙凤纹盘 双圈六字楷书款
估价:HKD 300,000 - HKD 500,000
成交价:HKD 400,000
直径 32.5厘米

图片
清雍正 斗彩暗八仙纹盌 双圈六字楷书款
估价:HKD 400,000 - HKD 600,000
成交价:HKD 1,062,500
直径 13.3厘米

图片

清乾隆 祭红釉蒜头瓶 六字篆书款
估价:HKD 400,000 - HKD 600,000
成交价:HKD 1,625,000
高 22厘米

图片
清康熙 粉青釉暗刻云纹水丞 三行六字楷书款
估价:HKD 1,200,000 - HKD 1,800,000
成交价:HKD 1,875,000
高 7.5厘米


图片

清康熙 豇豆红釉柳叶尊 六字楷书款
估价:HKD 300,000 - HKD 500,000
成交价:HKD 3,125,000
高 15.6厘米


图片

清康熙 天蓝釉镗锣洗 六字楷书款
估价:HKD 100,000 - HKD 200,000
成交价:HKD 937,500
直径 12厘米 


图片
清康熙 五彩花果纹蟋蟀罐 「绍闻堂」青花款
估价 :HKD 700,000 - HKD 900,000
成交价:HKD 875,000
直径 13.6厘米


图片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三多纹梅瓶 六字篆书款
估价:HKD 2,800,000 - HKD 3,500,000
成交价:HKD 5,000,000
高 33厘米

图片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六方贯耳壶 六字篆书款
估价:HKD 2,000,000 - HKD 3,000,000
成交价:HKD 3,500,000
高 44.7厘米 

图片
清乾隆 斗彩龙凤呈祥缠枝蕃莲纹洗口大瓶 六字篆书款
估价:HKD 600,000 - HKD 800,000
成交价:HKD 1,875,000
高 44.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青色流年—全国出土浙江纪年瓷特展”,展品按时代早晚排序,清晰地勾勒出浙江古代青瓷发展的辉煌历程,特别是出自于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等历史人物墓葬的青瓷器,生动而鲜活地还原了不同时代青瓷文化的历史风貌,使广大观众去领略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深厚,感受青瓷艺术的魅力,细细品味融入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印记。

| 东汉---三国 |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井

图片

越窑青瓷卣形壶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蛙形水盂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灶

图片

越窑青瓷火盆鐎斗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堆塑罐

图片

越窑青瓷香薰

图片

越窑青瓷双口罐

图片

越窑青瓷圆

图片

越窑青瓷三足樽

图片

越窑青瓷猪圈

图片

越窑青瓷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楼台百戏堆塑罐

| 西晋 |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簋

图片

越窑青瓷唾壶

图片

越窑青瓷四系水盂

图片

越窑青瓷双系网格纹罐

图片

越窑青瓷四系盘口壶

图片

越窑青瓷三足香炉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狮形瓷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鸡首壶

图片

越窑青瓷香薰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虎子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炉

图片

越窑青瓷火盆鐎斗

图片

越窑青瓷水盂

图片

越窑青瓷樽

图片

越窑青瓷钵

图片

越窑青瓷四系水盂

图片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堆塑罐

图片

越窑青瓷狗圈

图片

越窑青瓷熏炉

图片

越窑青瓷网格纹盘

图片

越窑青瓷熏炉

图片

越窑青瓷唾壶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钵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狮形烛台

图片

图片

德清窑青瓷灯盏

图片

越窑青瓷唾盂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鹰形盘口壶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狮形辟邪烛台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熏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扁壶

图片

越窑青瓷堆塑罐

图片

越窑青瓷灶

图片

越窑青瓷火盆鐎斗

图片

越窑青瓷罐

图片

越窑青瓷水盂

图片

图片

越窑青瓷虎子

图片

越窑青瓷熏炉

图片

瓯窑青瓷水井

图片

瓯窑青瓷灶

图片

瓯窑青瓷虎子

图片

图片

瓯窑青瓷唾壶

图片

越窑青瓷罐

图片

越窑青瓷唾壶

图片

越窑青瓷罐

汉 大型墓砖

117.5 x 35.3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 陶灶台构件一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隋 白釉龙纹烛台

高29.8厘米

图片

图片

汉 绿釉熊足铺首奁

高26.7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蓝釉三足奁

高14.4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白釉双龙瓶

高41.6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晋 越窑虎头罐

高20.5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朝 青釉鸡首壶

高23.5厘米

图片

图片

唐 三彩龙首执壶

高27.3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釉堆塑谷仓罐

高52.1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青釉贴花凤首壶

高42.1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 彩绘陶壶

高48.2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 绿釉陶楼

高54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隋 青釉盘龙烛台

高22.8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朝 青釉莲花罐

高28厘米

图片

图片

西晋 青釉堆塑谷仓罐

高53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 三彩镇墓兽一对

高92、89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 青黄釉猫头鹰尊一对

高19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扁壶是陶瓷史上比较特殊的器形,它粗犷硕大,实用性强,戴有浓厚的异域风情,扁壶的演变承载着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时期边陲的蛮、戎、夷、狄等少数民族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经过长达数百年文化的互相渗透,人们从语言、服饰到器具的制造,又有了新的变迁。

扁壶源自游牧民族的饮器——囊,由兽皮制成的口袋,盛水后形状扁圆,背负时可以帖服在腰间或马背,便于长途跋涉中的携带。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发,能在马上使用的器具作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逐渐走向成熟。囊在此时期传入中原,并加入了本土化的审美与实用需求,形制变得多样,材质也多了青铜、陶、漆等本土流行的原材料。由此,扁壶在这征战杀伐的年代,开启了它的艺术之旅。

图片

北齐/胡人乐舞黄釉扁壶

范粹墓出土

图片
图片

北朝/ 邢窑黄釉凤纹扁壶

图片

南北朝时期是北方陶瓷业发展并逐渐兴盛的时期,铜、漆材质逐渐被替代。丝绸之路也使中亚、西亚文化涌入,中国古代陶工广泛吸收了波斯工艺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并把它们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结合,创造出既有异域特征又不乏自身民族特色的器物。北朝时期的扁壶异域风格浓厚,加入了带有波斯风格的连珠,胡人乐舞、对凤、驯狮等纹饰。胡旋舞在北周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国,并与其他乐舞大聚长安,是流行于中亚索格迪亚纳地区的重要舞蹈,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扁壶壶身模印的乐舞图案便是这种舞蹈。

图片

唐/三彩陶双鱼瓶

南京博物院

图片
图片

1.战国错银铜扁壶(《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2.西晋青瓷扁壶(江苏南京甘家巷前头山M1出土) 

3.西汉鎏金铜钾(河南洛阳出土) 

4.西汉灰陶扁壶(辽宁普兰店姜屯墓出土)

5.西晋青瓷扁壶(江苏无锡东风公社西晋永兴二年墓出土)

6.秦代漆扁壶(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

图片
图片

1.北齐黄釉扁壶(范粹墓出土)

2.北齐狮纹青釉扁壶(河北邯郸出土) 

3.隋代黄釉葡萄凤纹扁壶(河北栾城出土) 

4.唐代三彩鱼子地宝相花纹扁壶(江苏连云港出土)

5.唐三彩双鱼纹扁壶(陕西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出土)

 6.唐代邢窑白釉双鱼扁壶(河北井陉出土)

图片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光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夏扁壶是西夏陶瓷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西夏扁壶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集中原文化和自身民族特色为一身,形成陶瓷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图片

西夏/灵武窑黑酱釉划串枝牡丹纹四系扁壶

宁夏海源文管所

图片
图片

西夏/灵武窑黑釉划开光牡丹纹扁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

技法主要有白釉剔花、黑釉剔花,也有褐釉剔花和黑釉素面无纹。剔花工艺有留花剔底和留底剔花两种,留花剔底指的是在胚体上刻画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留底剔花指的是在施釉的胚体上直接剔出露胎的纹饰,扁壶的剔刻技法不仅犀利流畅,而且刀痕尺度自然清晰,线条刚劲洒脱。

图片
图片

西夏/ 灵武窑剔刻牡丹纹扁壶

图片

马背上的党项族把扁壶塑造的非常霸气,像极了是广阔天地中盛开的一朵野牡丹。西夏受唐宋文化的影响,同样视牡丹花为富贵、吉祥的象征,并在各种器物上加以装饰。西夏的牡丹纹更偏向于宋朝牡丹纹的写实风格,但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却更加雄浑有力,通常以缠枝牡丹、串枝牡丹、折枝牡丹盘绕在扁壶圆圆的腹部。

图片
图片

西夏/ 灵武窑剔刻牡丹纹扁壶

图片

在原属西夏疆域内的甘肃安西榆林窟遗存的西夏壁画《酿酒图》,就是当时西夏酒文化的一个真实写照。游牧民族是无法离开酒香的,一个逐草而居常常奔波在漫漫迁徙途中的民族,无法避却酒的陪伴,可以说酒是西夏人的灵魂。而扁壶,正是这灵魂的载体。

图片

西夏/牡丹纹扁壶

安徽博物院

图片

唐朝的曲江园林,位于陕西西安市6公里处的曲江村。早在秦、汉时,这里即是上林苑中的“宜春苑”“宜春宫”,因曲折多姿的水域,故名“曲江”。隋朝时,这里开渠引水,辟“芙蓉池”;唐玄宗初年,又对曲江园林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广建楼阁、遍植花木,自此这里成为长安城中半开放式的园林。春天时,曲江两岸风光旖旎,吸引无数游人来此游赏饮宴。在这里举行的宴会中最吸引人的则是“新科进士的曲江游宴”,宴会当日的活动有选“探花使者”、饮酒赋诗等。

“曲江文宴”部分展示就是这一文人宴会的场景,主要由砚台、精致茶具和陈设器等组成,展示的唐朝士人文气的一面。

图片

唐 三彩山子

体现唐人造园艺术的三彩山子。山子为文房用具,这件山子用胎泥修坯塑造成山,山顶采用竹签印刻的拉毛工艺,制作出类似山石的效果。在山体局部有开孔,猜测可能昔日插饰树木、禽鸟于上。器物通体施加绿、黄、蓝釉,色彩十分艳丽。

图片

唐 辟雍砚

辟雍砚则是仿古代建筑——“辟雍”的形制而成。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载:“辟者,璧也。像璧圆又以法尺(天),于雍水侧,像教化流行也。”由此可知“辟雍”,是西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建筑形状为圆壁形,四面环水。因而此类砚的主要特点是砚池围绕砚堂周边,如辟雍环水。辟雍砚始于东汉后期,隋唐时期,辟雍砚形制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砚足数目多在10~15足;二则台状砚面多高于砚池口沿,同时在圈足砚影响下,足下又增加形如垫圈的矮台,亦称连台砚。宋以后不多见,再有则为摹古。

图片

唐 越窑玉璧底碗

图片

图片

唐 刑窑白瓷玉璧底碗

图片

精致的茶具择取了越窑和刑窑的玉璧底碗,这类形制的碗始见于唐朝,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另外,玉璧底碗是唐朝主要的饮茶器具,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对这两种茶碗做了品评,认为“越窑类玉、类冰,青色瓷器和绿色的茶色相配”,刑窑“类雪、类银、放在里面茶色会显丹红色”。

图片

唐 青绿釉带流茶臼

图片

唐 白釉绿彩茶碾轮与碾槽

图片

唐  青绿釉碾球

茶具中还有几件茶叶处理工具,唐时惯饮饼茶,冲饮前需用工具压成末,所用工具有茶臼、茶碾和茶磨等。

图片

唐 巩县窑“翰林”款白瓷罐

图片

细致讲究的陈设器,以“翰林”和“盈”字款的几件邢窑白瓷器物为代表。邢窑白瓷“翰林”款罐,通体施白釉至足,底部露胎,阴刻“翰林”二字,旁有墨书“退”字款。“翰林”是唐朝政府机构翰林院在邢窑白瓷上的简写,唐初始置翰林院,起初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后来发展成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旁边的“退”字,猜测当为拣选后不中而发退之物。

图片

唐 刑窑白瓷“盈”字款盖罐

图片

另有一件邢窑白瓷“盈”字款盖罐,盖为伞形,出沿,宝珠钮。通体施白釉至底足,底部刻“盈”字款。目前学术研究倾向“盈”字款意指唐朝大明宫内的大盈库,带有此类字款的邢窑白瓷,应为当时为皇室私库定烧的贡品,除赏赐外,不予私人使用。


▌庭院深深:做精致的唐朝女子

图片

在唐朝,雍容富态、自然健康成了女性美的主导性标准。她们穿着华丽的衣衫,头上竖着高高的发髻,面部化着精致的妆容,极尽粉饰之能。“庭院深深”这个环节,展示的多是女性居家生活用品,这些器具有些用来盛放化妆品和珠宝、有些用来梳妆打扮,有些则是静坐焚香、夏日避暑。


图片

唐 蓝釉唾壶

唐朝蓝釉器。蓝色,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曾被广泛应用于西亚地区的日常器皿及清真寺等建筑之上。唐三彩中的蓝彩、同时代的白釉蓝彩器以及蓝釉器,同为中国陶瓷史上最早使用蓝色彩釉的实例,它们也同为低温釉陶类陶瓷品种。蓝彩主要为钴料氧化呈色。这是一种色度饱和、充满幻想的颜色,而当时的钴料多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各国进口而来,故而十分珍贵少见。白釉蓝彩器见于巩义窑遗址、也见于唐墓出土,在扬州唐城遗址及著名的唐朝贸易沉船“黑石号”中也可见,由此可知当时此类产品也是外销陶瓷的重要品种;而完整的蓝釉器皿更为少见,仅出土于皇室贵族墓葬,如1998年在洛阳偃师唐恭陵出土过一件蓝釉灯。

图片

白釉蓝彩划花人物故事纹罐

除了通体施加蓝釉的器物,还有点洒蓝釉器物。白釉蓝彩划花人物故事纹罐,器物口外卷,圆腹,罐唇口有三个支烧点。通体施白釉,底足无釉,淋洒蓝釉斑点装饰。罐肩位置刻划两个人物头像,疑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丑”“末”角色。“丑”,多扮演滑稽人物,鼻梁上饰以白粉;“末”,扮演中老年男性角色。

▌礼佛慎终:唐人礼佛和墓葬之风

图片



图片

唐 三彩戳印宝相花盘

图片

唐 黄釉贴花宝相花禽鱼纹盘

通过许多带有佛教特征的器具去窥看唐人“礼佛慎终”的一面。比如,多件带有“宝相花”纹饰特征的器具,隋唐时期出现的宝相花图案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它的图案中蕴含着深刻的佛学内涵,它以圣洁的莲花为主要造型依据,吸收了汉晋以来传统的云气纹图样,融入了中亚地域特色的缠枝忍冬和海石榴等形象,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又极富大唐气韵。三彩器物中,多采用划花、印花、堆贴等手法,将宝相花纹样装饰于盘、碗内部中央,壶、罐的腹部或肩部。

图片

唐 白釉长颈瓶


图片

唐 黑白双色釉钵



图片

唐 “白釉红彩书盖盒”

图片

红彩书

这些供养器具中以一件白釉红彩书盖盒,极为特别,器物盖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盒顶有折线收边,胎色灰黄,有颗粒状杂质,通体施加白釉,光泽明亮。盖顶心有一处化妆土粉涂抹,无釉,底部露胎内心也有一处化妆土涂抹,无釉。盒盖红彩书“金银、璃、真铢、虎魄等珍宝”。盖内残留有金箔、琉璃等微粒,金箔非常柔绵,疑其为“麸金”。由题记和残留物可猜测,此盒或曾为佛教供养七宝之物的盒子。佛教七宝,或指佛家七种珍宝或更多,不同佛经在不同时期对七种珍宝的解释也不同。以唐代版本的《无量寿经》而言,七宝指“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由此可以和盒盖上的铭文相对应。

图片

“三彩贴塑莲花座孝子故事塔式罐”

这一环节还有一部分展示的是唐人对死亡的看待方式,无论是传统的儒教、道教,还是中国化的佛教,对死亡的看待方式都十分谨慎,唐时三教发展,厚葬流行一时。如绘制有孝子故事的三彩贴塑莲花座孝子故事塔式罐,塔罐整体分塔座、罐身(塔身)、塔顶、塔刹四部分,且可拆卸,器物通高84厘米。塔座为赭褐釉莲花托座,有7组镂空壶门,且有仰、覆莲瓣、贴塑兽面、力士、圈饰边等装饰。罐身整体施黄、绿玻璃釉,留白熔融成多色阶变化,罐体有莲瓣花纹装饰,腹部捏贴隔带凸棱,凸棱上贴塑山石人物4组,人物写意,仅见轮廓,旁陈琴、匣、铲、桶等物,并刻文字4组。文字内容分别为“董永卖身”“曾子抚琴”“郭巨埋子”“曾子济水”等孝子故事。


唐朝是富丽堂皇的朝代,这些华丽的器物给人感觉正如烂漫多彩的春日,然而由唐入宋,器物风尚却转向了清雅简洁。斗转星移,时光荏苒,由“物”去打捞历史,思索文明变迁,不失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的宋代风行斗茶,文人士大夫以品茶、斗茶为乐,饮茶的使用器具也比较讲究。在所有的饮茶用具中,吉州窑鹧鸪斑茶盏是最名贵的茶具之一。

图片

赵孟頫《斗茶图》局部

那么问题来了,“鹧鸪”这一名称从何而来?

鹧鸪鸟的羽毛为紫赤相间的条纹,外观同鹌鹑、沙鸡相像,胸羽白点正圆如珠,是其他鸟类所没有的。

图片

鹧鸪斑就是鹧鸪鸟其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因为这种胸部散缀圆珠白点的羽毛,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宋 吉州窑黑釉鹧鸪斑斗笠盏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片

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盏 局部纹饰

鹧鸪斑盏是釉装饰的工艺烧制而成。因烧制条件要求非常高,烧成工艺复杂,成品凤毛麟角,因此佳品甚为独特难得。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吉州窑黑釉鹧鸪斑盘口瓶(底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除了吉州窑的鹧鸪斑盏颇为著名外,建窑、定窑等窑口的鹧鸪斑盏也受到了文人们的喜爱。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葵式盘 



图片

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天外飞仙”盌  



图片

黑釉鹧鸪斑纹茶盏
吕大临墓

图片

金代山西窑口黑釉鹧鸪斑托盏

图片

南宋 吉州窑鹧鸪釉梅瓶

鹧鸪斑纹是宋时期黑釉瓷的重要纹饰,但从目前市场上来看存世量并不多,很多被珍藏于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家手中。近些年来,“因少而珍贵”的吉州窑鹧鸪斑瓷越来越吸引着大众的眼前,倍受收藏者的喜欢。


     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中期耀州窑生产的陶瓷已不见有黑胎,均为颗粒细小均匀的浅灰白胎。胎质致密,没有早期疏松和气孔的现象。其青瓷釉色的色调相当稳定,不见早期的多级色差,均呈典雅深沉的橄榄青,釉面温润。

图片
五代青釉雕花牡丹纹执壶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

图片
宋耀州窑剔花牡丹纹双凤口注壶

图片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卷枝牡丹纹瓶

图片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图片
金耀州窑青釉夔凤纹香炉

图片
元 耀州窑青釉刻花鱼鸭莲纹枕

图片
元代 耀州窑姜黄釉印花牡丹纹盘

      不久,窑场亦终烧,从此以后就在其原有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惟有陈炉镇延续至今,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

图片
宋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开门”是古玩收藏、鉴赏中的一个术语,也是古玩圈里的一句行话,也叫“开门见山”,意思是一件器物老的特征很明显,一眼就能看明白是的老东西,因此也叫“一眼货”、“大开门”、“傻开门”等等。

图片

图片

  龙泉青釉敛口碗

图片

明洪武  龙泉青釉划花栀子紋玉壶春瓶

图片

明洪武  龙泉青釉缠枝莲纹杯托

图片

图片

明洪武  龙泉青釉棱菱花式大盘

图片

龙泉青釉贴花双龙戏珠纹折沿大盘

图片

明初  龙泉青釉拱花缠枝牡丹纹石榴尊

图片

北齐/隋  相州窑青瓷宝相花纹盘

图片

辽  三彩贴宝相花猴耳提梁壶

图片

图片

晚唐/五代  越窑秘色青瓷盒

图片

五代  耀州窑青釉刻莲纹水注

图片

北宋  越窑刻花小罐

图片

北宋  越窑青釉刻鹦鹉牡丹纹盒

图片

金  磁州窑白地铁绘草叶纹梅瓶

图片

南宋  青白釉螭龙耳杯

图片

南宋 吉州窑乌金釉叶纹上飘碗

图片

北宋/金  怀仁窑黑釉金油滴小碗

图片

南宋  龙泉青釉莲瓣碗

图片

南宋/元  龙泉青釉双鱼耳小炉

图片

南宋  龙泉青瓷冲天耳三足鼎式炉

图片

南宋  龙泉青釉莲瓣碗


隋唐以前,瓷器崇尚青瓷的青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崇尚自然主义美学的时期。“陶器以青为贵”——西晋文学家潘岳在《笙赋》中说:“倾缥瓷以酌酃”(缥,淡青色,青白色)。

图片
六朝青瓷莲瓣纹盖盒

图片
唐越窑秘色瓷碗

但从颜真卿、皎然等人的记述中,他们其实更喜欢白瓷。原因有二,一是白瓷价贵,陆羽属于平民阶级。二是陆羽推崇青瓷是从瓷色和茶色的搭配上来说的,他在《茶经》里说青瓷能增益茶的汤色,令茶汤呈白红色故为上品。白瓷使茶汤色红,红则不雅于是次之。

所以可以说唐朝时,青色瓷依然流行(当然与之前的青瓷釉色不可同日而语),但白色瓷在除茶道具之外如餐具、观赏器等更是高端客户的首选。所以邢窑白瓷也大行其道,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

图片
唐盈字款邢窑沥粉堆花卉纹倭角方盘

北宋名臣,大书法家蔡襄说“茶色白,宜黑盏。“南宋况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就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就行了,皇上钦定的。

图片

宋代与唐代茶文化美学内涵的最大不同在于唐代“青则宜茶”,而宋代则是“茶白宜黑”。宋代黑瓷的主要窑口有:定窑、耀州窑、吉州窑和建窑等。吉州窑和建窑是都是宋代才崛起迎来大发展,可见黑釉瓷热款爆单对于名窑口的创立作用力有多大。



图片

北宋黑釉褐斑罐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图片

北宋黑釉铁锈斑瓶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和建盏及吉州窑天目盏一样,由于黑瓷颜色较深、与白瓷比较,在上边表现纹饰十分困难。所以只能借助釉色的对比来显示图案。磁州窑“铁锈花”颜色近乎于橘色,在黑色瓷器背景的衬托下,更加艳丽夺人眼球。

铁锈花烧制难度非常大,直接在施过白色化妆土的半干瓷胎上或者施过黑色釉的半干瓷胎上绘画,再罩一层透明釉后装入匣钵入窑经1300摄氏度的高温一次性烧成。多数铁锈花都不能尽如人意,不是烧的颜色暗了,就是烧飞了看不到,所以,品相上乘的铁锈花瓷器弥足珍贵。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宋黑釉鹧鸪斑葵式盘


图片
图片
北宋黑釉鹧鸪斑盌



图片
图片北宋黑釉褐斑吐鲁瓶

图片

北宋/金磁州窑黑釉铁锈斑纹笠式盌


图片
金磁州窑黑釉褐彩玉壶春瓶



图片
北宋/金磁州窑黑釉铁锈斑玉壶春瓶


图片
北宋至金磁州窑黑釉铁锈斑碗


图片
宋磁州窑黑釉铁锈花嘟噜瓶



图片
金磁州窑黑釉铁锈斑白沿盌


图片
元磁州窑黑釉鹧鸪斑梅瓶


图片
北宋/金磁州窑黑釉铁锈斑盌

11月15日,京古国际将在景德镇的地标——陶溪川凯悦酒店举槌。京古国际是这两年成立的行业新锐拍行,在北京举办过多场拍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而本次首次进军景德镇,可谓是业界的一个创举了。

图片
清乾隆 矾红宝相花纹甘露瓶
来源:欧洲私人旧藏
H:21cm
RMB:200,000-250,000

这件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清代官窑器经典,甘露瓶,亦称“藏草瓶”,为藏传佛教陈设用器,用于盛放净水或插藏草,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

图片
2016年北京保利秋拍
明成化 青花缠枝莲瓜棱甘露瓶
成交价:2645万元

明永乐时期曾试烧青花和单色釉甘露瓶,成化也有青花缠枝花卉纹甘露瓶。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烧造矾红和粉彩等品种。《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乾隆十一年 (1746 年 )“二月二十二日,太监传旨 : 照此瓶款式花样做一木样着色呈览。准时,交与江西先烧造几件送来,随后再烧造几件,俱不要款。' 通过《活计档》记载,可知此式甘露瓶当为唐英督陶其间所制,并备受乾隆帝喜爱,多次提出“再稍早几件”、“再作些来”。乾隆皇帝对于藏传佛教的崇拜十分虔诚,广建藏式佛教建筑。内廷可见大量的瓷质和其他材质的藏传佛教法器,同时这些瓷质法器还被清廷用作赏赐西藏之用。本品既体现出御窑精湛的制瓷技艺,也反映了当时内陆与西藏频繁的文化交流,是一分独特的乾隆御窑佳作。


图片

明永乐  青花一束莲大盘
D:40.2cm
RMB:2,800,000-3,200,000
来源:中国嘉德 2010年秋拍 2356拍品,成交价人民币4,480,000
国营文物公司旧藏 

莲花是中国的传统纹样,有高洁清廉、出污泥而不染的寓意。东汉时期,莲花纹随佛教传入中国,莲瓣纹也开始在陶瓷上流行,至两宋成为常见图案。束莲纹始见于宋,耀州窑青瓷上有“三把莲”字样的作品流传于世。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瓷,“一把莲”成为典型的装饰图案,构图疏朗,赏心悦目。

图片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八吉祥纹花觚一对
来源:浙江重要藏家旧藏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H:44.5cm D:23.5cm
RMB 1,200,000-1,500,000 

图片
元 龙泉窑青釉花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
清乾隆 唐英制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成交价:6608万元

最早记载乾隆时期花觚工艺的时间为乾隆二年,清宫档案中详细记载其烧造情况:“乾隆二年五月十三日,内廷将画得……花觚瓶纸样一张……”被誉为大清第一督陶官的唐英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的便也是青花花觚。乾隆五年至乾隆八年,唐英为取悦乾隆,努力创造、试验各种“新式玲珑巧工之器”,青花花觚也是这一时期诞生的名作。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此类青花花觚浸濡在多代高僧的佛经朗朗吟诵声中,犹如屡屡得到佛法开光、庇佑,吉祥至极。


图片
清乾隆 松石绿地粉彩开光御题诗文葫芦形壁瓶
来源:上海敬修堂旧藏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H:20cm
RMB 300,000-350,000

图片
2021年中贸圣佳春拍
清乾隆 御製黄地洋彩轧道锦上添花开光御题诗壁瓶
成交价:1150万元

御制诗文壁瓶属于清宫传办瓷器,不在每年烧造的大运瓷器之列,唯有皇帝的谕旨方能烧造,极其珍贵。本品出自于大名鼎鼎的上海敬修堂,敬修堂是著名的海上老藏家,这些年来市场上许多重要藏品,都出自于敬修堂的旧藏。


图片明万历 青花龙凤纹大花觚
款识:“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
H:82cm
RMB 400,000-450,000

图片

图片

清光绪  青花加彩云龙纹一统江山大观音尊
来源:上海重要藏家旧藏
H:140cm
RMB:800,000-1,000,000


图片

图片
民国  无款王步青花山水人物瓷板
D:60cm H:47cm
RMB:200,000-250,000

青花山水人物瓷板,画片清新脱俗!纵观此画,画面的文人气韵上承传统文人绘画的语言形式,吸收康熙青花的表现技法,大胆开拓创新,达到青花分水独步之境,为后来景德镇青花彩绘创作树立新一代文人绘面之典范!王步一生淡泊名利,许多作品并未署名,但他艺术造诣深厚作品独树一帜,辦识度很高。此作品未署作者款,可能应订制者要求不署款。根据画风、用笔、用色及整体风格来看,此当为王步三四十年代典型作品。

图片

图片

清嘉庆 绿地粉彩莲托八宝三足香炉

清嘉庆 绿地粉彩莲托八宝三足香炉
来源:伦敦佳士得2011.11.8 lot412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
H:39cm
RMB:1,200,000-1,500,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