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茄是美洲大陆独有并传入中国的吗——考古和植物发现绝对不是

 风声之家 2023-11-26 发布于江苏

原创 明文辨史 明文辨史 2023-11-26 17:06 发表于浙江

收录于合集

#中国48
#考古55
#中华文明69
#种植养殖1

按一般的历史认知来看,番茄是美洲大陆的独有的产物。

摘自《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一般认为番茄起源于美洲,番茄是美洲大陆独有的产物,16世纪从秘鲁或墨西哥传入意大利,17世纪由意大利传入中国、爪哇,18世纪传入英国、法国、北美和日本。番茄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的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番茄的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

本着性状描写优先的原则,明代最早关于番茄的记载有两条:

第一,明代《群芳谱·果谱》(1621年刻本)中柿篇附录记:“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这是目前关于番茄性状最为详细的描述。

第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山西《氏县志》:西番柿。虽无性状描写但在雍正十三年(1735)的《泽州志》有:“西番柿,似柿而小,草本、蔓生、味涩。从性状描述来看,西番柿是今天所说的番茄。

1978年在我国的武陵山区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现了野生番茄。1994年调查了野生番茄的分布情况,在湖南省的张家界市、花垣县、保清县、龙山县、永顺县,四川省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均有番茄野生种存在。

1983年7月,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成都北门外的凤凰山发掘一个西汉汉武帝时期古墓。

四川成都北门外的西汉汉武帝时期凤凰山古墓

随后专家对该古墓进行了清理,专家在下层清理中,发现了一些藤编的箱子和竹做的箱子。在底室之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四只藤笥和五只竹笥,打开之后发现里面装有一些已经碳化的植物种子。

西汉成都墓室布局图

西汉成都墓室中的植物种子

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鉴定工作,专家决定先运走,然后再进行仔细研究。初步观测可以看到有水稻种子,而其他是哪些植物的种子呢?这需要在特定的实验室内进行研究。

由于当时是盛夏,在将这些种子运往实验室的过程中,考古人员为了防止藤笥、竹笥干裂,还在上面特意覆盖湿地再生布……

8月4、5日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人发现,藤竹笥里居然冒出了几株嫩芽?

到了第三天,所有的人都不淡定了!因为,几株嫩芽的数量变成了几十株——难道是千年之前的植物种子发芽了?

四川省农科院园艺室的专家们接到了任务,将这些小嫩芽进行了精心培育。人们迫切地想弄清楚,到底是哪一种植物的种子有如此“魔力”?居然可以在沉睡2000年之后重生?

几个月之后,谜底终于揭开!这几株小苗开花结果,居然就结出了红灿灿的小果实!经过四川大学的生物系专家鉴定,这种红色的果实属于茄科,是番茄的一种。

这些番茄的形状跟现在番茄相似,专家尝了之后说味道和现在的西红柿不相上下。经过测定却发现,古今两种番茄在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种类上却存在很大差别。当今的番茄含有磷和氯,而西汉的番茄则含有汞和砷。因此可以断定,这些的确是中国番茄的“始祖”、是最原始的番茄。它比现代的西红柿多了汞、砷,具有很强的原始性。

原来传说美洲人和欧洲人看着番茄诱人,但是没人敢吃番茄,因为他们认为番茄有毒。后来有人大胆吃了番茄,发现味道不错且可食用,这才慢慢从观赏变成食用。这应该是有道理的,一来未成熟的青番茄一定量的龙葵碱,龙葵碱有一定的毒性,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如果患者食入过多,容易出现胃痛、恶心、呕吐、头晕等中毒症状。二来根据出土的西汉人工栽培番茄来看,其中含有汞和砷,确实是有一定毒性的。也许是番茄经过了多年的进化,才变得没有汞和砷,所以可以大量食用。

当时,负责古墓发掘清理的人员首先排除了文物在出土的过程中不慎混入了现代番茄种子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完全是依照考古的规则开展工作的。而生物学专家同样能够判断出这些古墓里的番茄确实并不是野生的,而是经过人工培育的。

有人说,千年的种子怎么可能发芽?但这确实是可能的,因为此事不乏先例。隋炀帝修建了很多粮仓,1971年在洛阳发掘出“含嘉仓”遗址的粮窖中,居然还保存着满满一窖的粟米,距今已有1400年。

隋朝的粮仓“含嘉仓”

含嘉仓”里的粮食标本

当然了这些距今1400多年的粮食基本上都已经碳化了,但是经过专家们的认真筛查,发现居然还有一半左右的粟米仍然没有遭到什么大的变化,反而还停留在有机物的状态当中,简单点说就是:和如今的粮食相比,这些千年前的粮食只不过就是颜色发黄了一点。

最为令人惊讶的现象就要出现了,就在考古队取出千年前“种子”的第二天,居然发现了不少种子正常的发芽了,这个现象无疑是引起了无数人的注意,尤其是洛阳农科所的专家,就这样在农科所专家的培育下,这些千年前的“种子”果真奇迹般的复活了。

西汉人工栽培番茄的发现,为我国古植物学家和蔬菜专家们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他们开始在云南、四川、广西的山区寻找番茄中国远祖的后代,以后陆续发现了几种比西汉人工栽培番茄原始的“小酸果”,在九寨沟地区,也发现了这种小番茄。

在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明代及以前的文献中虽早已有“番茄”的记载,但并不是现在所指的番茄。如元代《王祯农书》(1313年)茄子篇中就著录有番茄:“茄:子一名落苏,隋炀帝改······紫茄;又一种白花青色,稍扁,一种白而扁者皆谓之番茄,甘脆不涩:又一水茄······”。此处番茄不是番茄属的番茄,而只是茄子的一个品种。

另外,明代《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八卷)转录《王祯农书》“茄:王祯农书曰:一种渤海茄,白色而坚实。一种番茄,白而扁,甘脆不涩,生熟可食。一种紫茄,色紫,蒂长味甘。”此外,《群芳谱》的茄篇中也记有“一种白而扁谓之番茄,此物宜水勤浇多粪,则味鲜嫩······”类似的记载,从性状描述上看不是现在的番茄。

至于古代是否为“番茄”命名,古藉中是否有更早的记载,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地挖掘探索。

不论如何,中国野生番茄的发现,及成都2000年前的西汉人工栽培番茄的发现,都颠覆了番茄的历史。

中国早就有生野番茄,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人工栽培的番茄了。所以番茄不是美洲大陆独有的产物,中国早期的番茄也不是从美洲传入的。

参考文献:

《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7.6.1,刘玉霞

《番茄起源、传播及分类的回顾》,《作物品种资源》,1999年.03期,赵凌侠,李景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