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路向晴

 段庆红 2023-11-27 发布于山西

一路向晴

时代不同了,天气也在第一时间知道。未来十天半月,甚至一两个月都能提前知道,当然也会有天变一顿饭的情况。

有人说——生活最有趣的地方是,每天都是未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就是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带着希望去做。我记得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提到过几个词——信念,追求,意志,等待,希望……,这本书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著作之一,是大仲马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当然,事先知道了天气也没有什么不好。可以有所准备。

这不,一路晴天。冬日暖阳。看哪都是明亮亮的。就算是一望二三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银杏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越发黄的高贵。你看,那黄灿灿,黄橙橙的景象给这个冬天又添了一抹色彩。地上同样铺满了落叶。乱却清晰可见。踩在上面,还不到咯吱咯吱的程度。叶子还没有完全干枯。有人在浇草坪,水湿了落叶,像雨后粘在地上的感觉。

有了太阳,温度低点并不觉得冷。可见太阳的热度。万物生长靠太阳,包括人。

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趔趔趄趄走过,他是去享受这阳光带来的温暖。他的老伴儿拿着两个大板凳,两个人朝暖和的地方走去。那儿,早已坐满了人,好像都在等这两个老人似的,一走近,都说,来了。两位老人点了点头,坐下。阳光照在他们身上,脸上,红扑扑的,舒展许多。几天了,这里每天都有晒太阳的老人。像是商量好了似的一到这个时间就来了。当然,这不用商量,谁能出来就出来,谁想出来就出来。太阳俯瞰大地,俯瞰着需要阳光的人。他们会随着阳光的西移而西移。真正成了太阳走他们也走。直到太阳落山,第二天继续出来晒太阳。这位拄拐杖和拿板凳的老人也许天天出来,也许是第一次出来。看上去像是八九十岁的样子。老伴儿时不时还给他擦擦嘴。两个人不说话,只是被太阳晒着。

中午时候,我从卧室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透过窗直射小屋。连窗上的花草都在相互颂赞。叶子油光锃亮。花朵格外鲜艳。有春意盎然的感觉。尤其三角梅开花后,增添了一抹春趣。万绿丛中一点红。万绿包括幸福树,包括三角梅的叶子。这点红就是三角梅花朵。小花朵刚刚盛开,不大,却足以让你的目光去对准它。此刻我在盯着三角梅,具体在捕捉什么,什么都没有,只是欣赏而已,只是觉得突然开花了。阳光的碎影落了一窗。无风。所以影子不动。影子投到窗的侧面,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又成了一幅画。我经常把这投影说成是简笔画。我甚至想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想到“角度”一词。苏轼写的是庐山真面目。我说的是窗上小景观。不管是庐山还是小窗台,都能用不同角度去诠释,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结果会有不同。

我把窗帘半挡,影子又到了窗帘上,就像过去村里演电影,一块布景上居然播放出了影片。这个窗帘上虽然有小花儿,但影子到上面后与窗帘上的花朵分明。并不影响绿植投影。一片大的影子上同样清晰可见花草的细节。一窗绿植通过投影,使得满屋子都成了绿植。像是孙悟空变出来一样。我几次在文字中提到过孙悟空,可能这与小时候看西游记有关。一说变,就想到了孙悟空。当然还有一个变,是在林徽因中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中——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当时读到这个四声“变”时,就觉得这个字用得好,说不上来怎么好,可能是四声的原因吧。我写东西没有条条框框,想到哪里就写哪里,我是在跟着思维变。与其说是手在打字,倒不如说是大脑在打字。有时候我会觉得文字不需要死板,不需要刻板,第一时间或者说是灵感出来的东西原汁原味,就像刚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食物,趁热吃比较好。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也许这样的想法并不对。

一路向晴,一开始是一路晴天,后来我觉得这个“向”字好。也许是受歌名《一路向北》的影响,居然想到了一路向晴。一路晴天,没有什么特点,变成一路向晴后,有向前,朝着晴的方向走的意思。之前有看过湖南台《天天向上》这个栏目。我个人觉得这个栏目不错,主持有水平,节目有内涵。

刚刚,我看了看天,已近黄昏。冬天天短夜长。五点来钟,太阳已经下山。我望着西边晚霞,虽然不是红似火,却也特别。在楼宇之间,在一片树木背后。在望晚霞时,我突然像是站在老家门外看西边天空。感觉天空很低。与电线杆接壤。触手可及。一人在看时,会有很多人过来一起看。什么话都不说,就是静静地看着,直到天黑为止。

黄昏链接着白天黑夜,其热闹程度一点都没减弱。同样是高峰期。车声人声声声入耳。叫卖声更欢。好像在弥补白天没有喊出来的那个空缺。又见炊烟,虽说炊烟可以是早间午间,但在我的概念中炊烟更属于晚间,或许同样是受歌曲“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的影响。我打开煤气灶,座上锅,方言叫“烧锅”。任何时候任何书面语言都比不过方言带来的那种亲切。比如傍黑儿,压黑儿,烧锅儿。儿化音永远好听。

走过今天又是明天……

明天还是一个大晴天,一路向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