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兴会景亭始建者之谜

 老邓您好 2023-11-28 发布于浙江

嘉兴南湖烟雨楼渡口,有一处宏大的园林,被冠名为“会景园”。

会景园坐落在南湖的东南岸半岛上,有望湖楼、钓鱼台、月印亭、红菱廊、醉仙楼、万年桥、烟雨桥、望湖溪月、渡船码头等景点,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会景园之望湖楼和望湖广场

会景园之名源自宋代,那时的南湖名叫“彪湖”,彪湖湖滨有许多私家园林,有一处园林内有一座知名的亭子, 亭子周围有:南坞、海棠亭、白莲沼、桃花亭、红薇径、茶溪、仙鹤亭、芙蓉塘、白苧桥、渔溆十景,因此将亭子命名为 “会景亭”。

会景亭的出名,源自宋末元初知名书画大家赵孟頫,他应故嘉兴知府尚书潘师旦的孙子潘文显之邀,写了篇《彪湖会景亭记》,详细记述了“会景亭”的由来。

“潘师旦初知秀州时,爱秀之水深土膏,足以保富贵而遗厥后。遂有卜居终老之志,及其仕而渐至通显位,历尚书,未及耄耋,即解印归,治室于嘉禾郡城之东春波门外,偿初志也。由南坞暨渔溆,可以游观逸乐者,凡十有一。皆利于舟楫,而萃斯一方。于是筑土为堂,构木为亭,列树花果松柏榆柳于其前,良辰美景,载酒周游,沿洄放浪,归则憩于亭上。因名曰:会景。旧有扁、记,公没之后,毁弃无存。其二世孙文显,惧乃祖之盛德,荣名不能暴白于后世。求孟頫重书其扁,而为之记。”

赵孟頫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生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卒于至治二年(1322年)春,享年六十九岁。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书画造诣极高。元大德三年到至大三年(1299-1310)被委任为“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常年居住在杭州,并到各处儒学巡视。《会景亭记》写于这段时间。

文章首见于明弘治《嘉兴府志》(1492),名《会景亭记》。

自此,历朝历代都认为“会景亭”位于潘师旦园,由潘师旦创建。

如:明天顺《大明一统志》(1461)(李贤等撰)嘉兴府 会景亭 在府城东春波门外二里,宋知秀州潘师旦建,以南坞及渔溆一十一处会于此,故名。

嘉靖《浙江通志》(1561)(薛应旂纂辑)会景园 名胜志,在滮湖滨,宋潘思旦园,又名会景亭。

清初嘉兴著名文人朱彝尊撰曝书亭集(1709)卷九,载彪湖一名马场湖,宋潘师旦以南坞、渔溆水十一处会于春波门外,建会景亭。

乾隆《大清一统志》(1784年)(清和珅)嘉兴府 会景亭 在府城东二里,宋知州潘师旦建,以南坞及渔溆凡十一处会于此故名。

《四库全书》(1792)《嘉禾百咏》提要称 宋张尧同诗中所咏会景亭为潘师旦所筑。

近代:《鸳鸯湖小志》(1935)(民国陶元镛辑), 引用《彪湖会景亭记》,称宋尚书潘师旦,治室于嘉禾郡城之东春波门外,筑土为堂,构木为亭,列树花果松,析榆柳于其前,良辰美景,载酒周游,沿洄放浪,归则憩于亭上,因名会景。

现代,1997年《嘉兴市志》第四十三篇记载,“潘师旦园(旧址在今南湖路武警医院内),又名会景亭。”

这位南宋潘师旦的身世不详,在《宋史》中没有记载。不知道何时出生,何地人,何时中进,是否有尚书实职,何时致仕,何时建园?一概不知。后人对南宋潘师旦的了解,大多源于对赵孟頫《会景亭记》的解读。

如果潘师旦真当过尚书,在嘉兴名声肯定很大,但是,即是南宋当年,嘉兴人对潘师旦的认知也不深。

早《会景亭记》写成约十多年前,嘉兴存世最早的地方志元至正《嘉禾志》(1288年编撰)中,只有“会景亭”的记载,而无潘师旦的片言只语。这本《嘉禾志》是根据南宋嘉定间岳珂所编撰的《嘉禾志》编撰。而这位岳珂,正是嘉定十年(1217)权发遣嘉兴知府,仅比潘师旦早二三任。

潘师旦哪一年造园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推测。潘师旦属于进士中的平常之辈,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他在嘉定晚期(约1220年)当上嘉兴知府,按宋代平均年龄推算,三十中进士,四十当知府,那么他出生于1181年,他未及耄耋退休,宋代正常退休为七十,按提前五年退休,六十五岁退休,六十六岁造园,约1246年造园,造会景亭。

潘师旦的后人不争气,老子一死,园就破败,《会景亭》匾都没了。孙子潘文显挣点气,六十年后(约1305年前后)请五十岁出头的赵孟頫老先生写了《会景亭》匾额和记,整修了园林,光彩了一阵子。但是,孙子的子孙更不争气了。园子整修后才过去三、四十年就把它败完了。到至正四年(1344)梅花道人吴镇画《嘉禾八景》时,马场湖(即宋时彪湖,今时南湖)滨没了潘氏园的影子。应了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元吴镇画嘉禾八景之春波烟雨

那么,“会景亭”是否是潘师旦所始建呢?

答案是肯定的,决不是!

在《会景亭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名曰:会景。陆蒙老诗曰:'清入阑干酒易醒,春风杨柳几沙汀。平波抵得潇湘阔,只欠峰螺数点青’”。

在《嘉禾志》中,就有陆蒙老的这首诗。不光是一首,还是八首,分别咏当年嘉兴的名胜:披云阁、月波楼、金鱼池、宣公桥、五柳桥、会景亭、苏小小墓、羞墓。被称为《嘉禾八咏》。由于“八咏”名声太大,后人在嘉兴东塔寺山门前蛋湖中建了《八咏楼》。志中还收录有嘉兴知府周邠的《和嘉禾八咏》。《嘉禾志》称“嘉禾八咏,旧志所载也。郡县风物咸备,焉难以强扸,并附于此。”也就是说,《嘉禾八咏》是旧志所载,该旧志就是前述宋嘉定七年(1214)岳珂主修的《嘉定嘉禾志》。

为会景亭、月波楼写诗的还有北宋沈与求(1086—1137)。

陆蒙老字元光,嘉禾知名诗人,北宋湖州长兴人,生卒不详。根据万历《湖州府志》,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做过常州晋陵县知县,根据明万历《嘉兴府志》,宣和初(约1120)任嘉兴县令,在《嘉禾八咏·五柳桥》中陆蒙老自咏道“青衫令尹头如雪,不厌朝昏过此桥。”说明,那时已步入老年。宋代有规定,当官的不得超过七十岁。假定他69岁任嘉兴县令,那么可推算出陆蒙老22岁中进。是一位绝顶聪明之人,但官运不佳,近七十岁才当上从八品芝麻官。如果他是在任上写了这首《会景亭》诗,说明宣和年会景亭已经存在,早于潘师旦造园近125年。

周邠,(1036生)字开祖,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第,如果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正确,那么他在熙宁初守知秀州(约1068),熙宁六年(1073),在杭州临安任钱塘县令,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交往颇深,政和中(1114)官朝请大夫轻车都尉。周邠卒年不详。由于他“和”了陆蒙老的诗《和嘉禾八咏》,说明他在85岁还在世,真是那个年代的寿星。①

沈与求卒于1137年,他也写过《会景亭》诗,这也足以证明1137年《会景亭》已经存在。早于潘氏园110年。

嘉兴诗人张尧同,写了《嘉禾百咏》。他大约生活在1156年前后,比周邠、陆蒙老和沈与求晚数十年,但早于潘师旦数十年。据《嘉禾志》记载,在《嘉禾百咏》中,他写了与会景亭相关的南坞、海棠亭等十景诗十首,但唯独没写《会景亭》诗②,唯一的解释是,到张尧同生活的年代,南坞、海棠亭等十景尚存,但《会景亭》已不存,这才有八九十后潘师旦重建《会景亭》一说。

会景亭建筑的延续寿命真长,至少从北宋徽宗宣和年到元成宗大德年,断断续续存续了至少二百年。

那么,会景亭最早是谁建造的呢?史书没有记载。但提供了一些线索。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嘉兴府古迹考中记载有:“会景堂 在郡东南彪湖滨宋尚书潘师旦园中。旧为宋世家柳氏庄,庄有南坞、海棠亭、白莲沼、桃花亭、红薇径、茶溪、仙鹤亭、芙蓉塘、白苧桥、渔溆十景。咸会于此,故名。”

在明弘治《嘉兴府志》中,柳氏园     在县东南二里,宋世科柳氏之园也。即会景亭,有南坞、海棠亭、白莲沼、桃花亭、红莲径、茶溪、仙鹤亭、芙蓉塘、白苧桥、渔溆,俱载百詠。③

最早的《会景亭》应该是宋世科柳氏所造,那时已有南坞、渔溆等十景及会景亭。



注:

①.本文中时间的推断,都建立在各地方志记载的文字之上。但记载是否正确是值得推敲。如周邠,他当官的历史是比较清楚的,有他与苏东坡等人应酬诗文的校核。而苏东坡的身世已被后人研究得十分透彻。周邠生于1036年,字开祖,嘉祐八年(1063)登进士第,熙宁六年(1073),在杭州临安,以长官身份(钱塘宰)与杭州的苏轼(熙宁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有交往(共三载-见苏轼诗),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任乐清县令,四年(1081)四月,知溧水县,元祐元年(1086)正月知管城,二年(1087)通判寿(春)州,绍圣元年(甲戌)(1094),知泰州(治海陵)任,(乙亥)二年(1095),知饶州(治鄱阳),元符二年(1099)正月,以朝散郎在知吉州任。政和中(1114)朝请大夫轻车都尉。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周邠熙宁初(约1068)守知秀州。这矛盾就来了,先当知府,再当县令,而且连续当了四个县令,再当寿州的二把手。可能性似乎不大。同样,陆蒙老中进士的时间与他担任嘉兴县令的时间也对不上。如果将陆蒙老当嘉兴令的年龄再推早些,那么陆蒙老二十不到就中进士,该是神童了,但历史没有轮到陆蒙老。据推测,可能是陆蒙老中进士的时间记载有误。在《湖州府志》熙宁六年进士表中,陆元光后注有字明远河北运使,可能不是嘉兴县令陆蒙老。

②《嘉禾志》中注释“此下十首题会景亭”是《嘉禾志》编撰的注释,不是张尧同的原注。明末清初出现的张尧同《会景亭》诗,多半是后人的伪作。

③指宋张尧同《嘉禾百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