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博士”的书法,补全书坛一大“短板”,已不输钟繇、王羲之

 三余字画 2023-11-28 发布于山东

面对“书圣”王羲之世人大多存在“刻板印象”,认为他的字天衣无缝、完美无瑕,不存在任何问题与漏洞,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虽然王羲之笔法灵活丰富、潇洒婉转,气韵上生动清逸,颇具儒雅倜傥之才的风姿,但为了保持笔势的细腻精致,他多用侧锋、出锋,结字中宫紧结。

若是一旦放大,首先从结字看,中心分散开后,失去平衡和稳健性,加上字体四周本身就呈现开阔势态,所以整体形态上,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精气神

同样侧锋与出锋的大量使用,主攻秀美飘逸的气息,不似中锋那般敦厚凝炼,充沛着力量感,无法还原大字的浑博大气之象,调配起来十分违和

所以师法王羲之绰约俊逸格调的作品,全都无法放大,存在着局限性,限制了艺术发展的多样化,与后人的创造力,使书坛走向单调的僵局中。

即便颜真卿以篆籀之力开拓大字,增添雄壮阳刚之气,却丧失了魏晋笔法的活泼灵活势态,两者始终难以兼得。

好在宋代米芾的出现,补全了书坛这一大“短板”,他力追魏晋笔法的灵巧丰富,还崇尚迅疾飞动、沉着浑厚的个人气势,独创“刷字”,并应用于大字中。

例如从这卷《山中酬人》来看,此作写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全文共计67字,笔画老辣雄伟,而不失烂漫灵秀,还有温厚古拙的中庸之道,每一笔都蓄势待发,激活了学书者的兴趣

看卷中的“万”字,上面两个点带有小角,在入纸后侧锋跟中锋迅速而精准的变换,在飞舞激荡中,还不乏凝炼厚重的质感。

上下两笔有笔丝轻微相连,展现其书写时迅疾自如的状态,下半部分的笔画看似粗壮浑博,但起笔收笔,与笔画转换处,都在调整笔锋,从侧锋或露锋变为正锋,再以中锋衄挫运笔,让墨色力透纸背。

同时为了预防油腻浮华的弊病,米芾采用钩调与破锋的笔势,营造出飞白与枯涩的笔画,尽显苍劲酣畅的痛快气势,把所有问题一笔击溃

米芾这种创造性和坚实功力,赢得古今无数赞扬,宋徽宗将其封为“书画学博士”,启功、汪曾祺也毫不吝啬溢美之词,苏轼更是夸张,认为他不输钟繇、王羲之,说道:“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由此可见米芾书法之精绝,时常临摹,不仅能提高用笔的自如灵活性,让点画意态多变,富有生命力跟质感,还能增强控笔的力度和平稳,不让笔画颤抖纤弱。

明代丰坊:“作字必先大字……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若能将学会,之后无论学习任何书体,或研究王羲之笔法时,都能精准有力、泰然自若。

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米芾的《山中酬人》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