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权利 | 我的巴扎情结

 时光捡漏 2023-11-28 发布于陕西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德国哲学家赫德说:“乡愁是最高贵的痛苦。”

何为乡愁?三十八年前,我在新疆待过六七年。可以说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那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大巴扎。

年轻时在新疆的那些年,夜里不光经常梦见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常常梦见赶社会主义大集和逛交流会。对家乡集市的记忆,形成了我的乡愁;在新疆待了六七年离开后回到故乡,直到现在退休,对新疆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巴扎留给自己的种种记忆,又形成了我的乡愁。

新疆不止有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不仅是雪山、草原、沙漠和民俗歌舞表演,这里的人们也和内陆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真实生活,有着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

于我而言,充满着烟火气的巴扎永远都会是我离开新疆后,时时心系的主要因素。它不仅代表着身穿绿军装那个年代的我,对新奇事物和美食的期待,更代表了我对传统新疆民俗文化能够与城市现代化发展达到平衡的期待。这是我退休后,要重返一趟新疆的主要原因之一。

集市不仅是一个商品交换的场所,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人生实践的课堂和娱乐休闲的舞台”现在想一想,儿时的经历使我得以自小耳濡目染接受到传统集市里众多的商业民俗文化,以及集市短暂而浅显的传统文化,始终在自己身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烙印,并且已经根深蒂固。只是当时年幼,还不能将此情此景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长大了,到新疆待了六七年,喜欢逛集市的我,对新疆的集市(巴扎)格外留意。才知道集市就是地方特色的文化。

记忆与发展的磨合,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现代化与各族传统文化的冲撞,使得“亲切的、感动的、温暖的”诸多定义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变化着,完善着。维吾尔族作为新疆巴扎文化的主力军,民族的种种传统亦对新疆独有的巴扎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一个重商崇商的民族,维吾尔族做到了将这种商业精神融汇于巴扎,任其在此孕育发展。所以,我这次新疆深度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冲着大巴扎去的。像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国际大巴扎和喀什古城大巴扎,本身就是风景区,是感受民族风情的沉浸式体验最好的地方,是了解不同事物的窗口,是怀念年轻时烟火气必去的地方。

在凤翔农村长大的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县城是周日大集——猪集、粮食集、架子车集市、自行车集、肉集,苹果集等等,总是人山人海,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到赶集的日子,家里需要买东西,我们乡下人老老少少都会梳妆打扮一番后拉着架子车,或提着网兜骑着自行车去赶集。左邻右舍兴奋得就好像过节一样,把赶集当成一种乐趣。我当然也不例外,常常会提着自家母鸡下的蛋,到集市上去卖。二分钱一碗的糖茶水,八分钱一碗臊子面,一个大白蒸馍都会让自己和弟弟乐呵一整天。

在新疆逛巴扎,其实就是内陆赶集。除了乌鲁木齐市二道桥这样的国际大巴扎,是天天有集,其它小地方,也和内陆的集市一样,有赶集日。巴扎日通常是一个星期一次。内陆小镇点集市分单日集和双日集。新疆赶集日(巴扎日)多在星期五至星期日。相邻的巴扎,时间也一般会错开。而到了巴扎日,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会结伴而行,前来“赶巴扎”,男女老少汇集于巴扎,在买卖之余了解时事,增加见闻,交换信息,加深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

我在新疆工作时,过几个星期,周末就要约几个伴去一趟大巴扎,就像家乡人每周日去县城赶集,不一定是去买东西,但要去看,要去逛。在集市上碰到谁了,接触到几个有趣的人,看到几个有趣的事,或者说有人在卖一个我没有见过的东西,需要的是这种新鲜感。就是这些,也都会成为平时聊天的话题。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内陆的农贸市场以及夜市和新疆的大小巴扎,其实就是一个人文环境结合起来的风景。所以,无论是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国际大巴扎风景区,还是内陆的集市,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除了当地人以外,参观游览的好多都是游客。

巴扎是波斯语Bazaar的音译,译意为集市、农贸市场。新疆汉族人也把集市不叫集市,叫巴扎。俄语是我的专业。俄语也有базар(音:巴扎)这个单词,也是集市、农贸市场的意思。在我的记忆中,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大巴扎,和喀什大巴扎(俄语Большой базар即大巴扎)是新疆最大的巴扎。

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巴扎不仅在中国新疆的各个城乡普遍存在,亦普遍存在于中西亚地区。比如和维族是同一个祖先,说同一个语言的土耳其,当然也有国际大巴扎。从15世纪中期开始发展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巴扎,与被誉为中东地区历史最悠久、最大的巴扎之一的伊朗德黑兰大巴扎最为著名。奥什巴扎为吉尔吉斯斯坦最大的集市,坐落于河畔,由集装箱搭建而成,共两层。奥什作为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古时候曾是著名的汗血宝马的故乡。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出生在吉尔吉斯坦。李白以后的商人大都为东干人,这些东干人普遍称自己是来自中国陕西的回族人,他们说的是汉语。因此,这里也有不少中国特色,包括婚俗和大巴扎。

著名东方学家B·B·巴尔托里德对巴扎涵义的解释为:大门前边的事情,即巴扎是对在“大门前边”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总称。由此也可说明,巴扎具有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集市贸易活动相同,而有所不完全相同的功能。

《高昌馆杂字》作为目前最早记载巴扎(该文献记载为“把撒儿”)的汉文文献,可知巴扎早在15世纪便已开始在新疆发展。明代的汉文书籍《西域番国志》中,对巴扎的形态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市井街坊,两旁筑屋,上设覆篷……铺店各分行头,若弓矢鞍辔衣服之类各为一行,不得参杂。”

巴尔托里德对巴扎涵义的解释,和《高昌馆杂字》对巴扎的记载,就说明最初的巴扎,就是农贸市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这样的巴扎也通常被称为农民巴扎,因为巴扎本就是农村的集市。由此可见看到,巴扎最初的形成与经济活动有关,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产物。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巴扎也逐步发展滋生出了许多文化功能。巴扎逐步演变成人们物品交换、社会交往、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

在网上看到一些对新疆巴扎的评价,我非常认同:巴扎,是一片由河流的欢腾和沙漠的粗砺共同塑造的绿洲里,十里八乡人们生活必备的市场;也是现代繁荣与古老丝绸之路跨时空相互印证的文化遗存;更是书写新疆人间烟火的情感家园。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张春梅在她的《商品中蕴含的交流场域和文化空间——以“丝路”城市喀什为例》中曾说“物,承载着人文化,而人们之间交往的方式、规矩也在流转之中确定下来”所以说,巴扎以实体存在,承载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塑造了独特的新疆巴扎文化。

内陆的集市和新疆的巴扎,作为商品交换和信息汇聚的中心,在提供公共及商业服务的同时,也强化与传承着传统文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正因为巴扎有着文化功能,巴扎也就有了逛头,以至于很多年轻人也喜欢逛巴扎,而不像内陆的集市,主要是中老年人的“阵地”。这是我这次新疆逛巴扎感到的最大的不同!我还发现逛巴扎的年轻人,女孩比男孩多,妇女儿童也不少!相对而言,年轻的男子则要少一些。男人更看重面子。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愿意在巴扎上逛一逛,以至于巴扎成为了一个最能体现当地居民生活的场地。这和我三十八年前看到的巴扎有所不同。

新疆巴扎也和内陆集市一样,售卖各种各样商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加之,新疆因地处丝绸之路中段,这里的人民尤其是维吾尔族具有重商、崇商、经商的传统。维吾尔人又生性豪爽,豁达开朗,喜欢扎堆凑热闹,所以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有维吾尔族人聚集,哪里就有巴扎。小到酸奶巴扎、牲畜巴扎,大到有供应日杂百货的周五巴扎。完全可以说,巴扎覆盖了天山南北大小集市。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观念也发生了些许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年轻人更愿意去逛现代化的商场,或者是直接网购。年轻人观念的改变或许也会导致巴扎文化的转变。这一点,新疆远比我们内陆要高明得多。随着城乡化的推进,口内农村人越来越少,城里人越来越多,猪集、狗集、鸽子集,牲口集,插把、扫把,牛笼嘴等等集市慢慢开始消失,启菜刀磨剪子的已经看不到,这样也就失去了好多文化的传承,农村越来越寂寞,城镇也好像没有过去热闹。

我始终认为逛巴扎就是一种能够更好体验新疆风土人情的最好方式。自己作为一个老新疆,来新疆旅游,就不应该停留在普通游客的状态,完全可以深入体验本地人的生活。既要追求诗和远方,也要关心寻常生活,如此生活才更有质感。

回想新疆行的这二十天新疆游,南疆北疆各地风俗,天山南北的各色美景、喀什大巴扎和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国际大巴扎,自然是轮番轰炸,那一波一波的惊喜……都把自己惊得找不到东南西北了。

所以,这次新疆深度游,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国际大巴扎和喀什大巴扎不仅白天去看,晚上也要去逛。因为这两个汇集中西亚经济文化产品的大巴扎,可以说是新疆巴扎的代表。

巴扎上的东西确实实惠。没钱花了去巴扎;没衣穿了去巴扎;想吃好的了去巴扎;心绪烦了闷去巴扎;每逢喜事也去巴扎。来新疆旅游,回家时买特色产品还要去巴扎。但新疆太大,有些人逛一趟巴扎,要驱车几十公里,成本也不低,更多是为了体验。

自己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挎着照相机,在巴扎上四处转悠,到处拍照体验生活,本地人也会用别样的眼神打量我。像我这样的游客来逛巴扎,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违和感”。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巴扎并不排斥游客,而是有着十足的包容性。包括自己在内,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并且来自四面八方。

不可否认,自己毕竟这次是来新疆旅游的,所以也是以游客的心态来逛巴扎的,而不是把逛巴扎当成是一种寻常的生活方式,逛巴扎毕竟是年轻时的生活习惯,并不是我现在的生活习惯。

巴扎,其实就是一个江湖,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有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和生活气——摊位前不绝于耳的叫卖声,络绎不绝往来穿行的人群,贩夫走卒,三教九流等等。你经营一份小生意,我来满足生活的小需求。你来我往,这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生不息的小江湖。

END

作者简介

曹权利,网名田野,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