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重阳 左中仪:一幅高克恭《墨竹坡石图》之考辨

 国画兰竹 2023-11-28 发布于山西

王重阳 左中仪:一幅高克恭《墨竹坡石图》之考辨

◆高克恭《墨竹坡石图》,台湾私人藏

台湾著名文物鉴赏家王震球收藏有一幅高克恭《墨竹坡石图》画轴(图1),是为绢本水墨,纵126、宽67.5厘米,已被《中国书画集锦》(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2020年)收录。

画中有坡石一块、竹两株,其笔法沉厚、结构简练,描绘出挺拔洒脱的墨竹秀姿;画右侧中部有著名书画家赵孟頫题诗:“高侯落笔有生意,玉立两竿烟雨中。天下几人能解此,萧萧寒碧起秋风。”落款:子昂题,赵氏子昂(朱文方印);画左下方有高氏自识:克恭为子敬作。画作的上方及左右两侧共有13枚鉴藏钤印。此画为元代著名画家高克恭为其好友龚璛所作。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原籍西域,后居大都(今北京),晚寓钱塘(今杭州),入仕多年,官至刑部尚书。其擅画山水、墨竹等,与赵孟頫齐名,时有“南赵北高”之誉;后人有称:“前朝画竹谁第一,尚书高公妙无敌。”

清代著名史学家高士奇撰《江村销夏录》中有高房山《墨竹坡石图》立轴的详细记载,但该书中的相关录述与此画并不完全一致。


王重阳 左中仪:一幅高克恭《墨竹坡石图》之考辨

◆高克恭《墨竹坡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无独有偶,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幅高克恭的同名同款画轴(图2),两画可谓大同小异,宛似“孪生”。

如此一来,此画是否为高克恭的原作真迹,令人颇感疑惑。若是从画作的鉴藏钤印着手,考辨其递藏,或许可溯源探本。现将此画的递藏关系罗列如下:

项墨林鉴赏章(白文长方印)、天籁阁(朱文长方印):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浙江嘉兴人。明代著名收藏鉴赏家,所藏字画、鼎彝玉石可谓“甲于海内”,斋号:天籁阁;其“精鉴赏、辨真赝,析及毫发,无人可比”;亦自工绘画,更善书法。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破嘉兴城,天籁阁藏品被劫掠一空,散失殆尽,存世精品多纳藏于清宫。

曝书亭珍藏(朱文圆印):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清代著名学者、词人、藏书家,斋号:曝书亭。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四年后入值南书房,花甲之年致仕,卒年八十一。

陈元龙印(白文方印):

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值南书房,历官工、礼、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太傅、大学士致仕,乾隆元年卒,年八十五。

体元主人(朱文圆印):

此为康熙皇帝的乾坤龙虎印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号体元主人,清代第四位皇帝,其一生文治武功,在位六十一年,开创了“康乾盛世”,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康熙十分喜欢收藏书画、器物与古玩,偏好中华传统文化。

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宝笈重编(白文方印)、太上皇帝(朱文方印):均为乾隆皇帝印玺。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代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续任太上皇三年,嘉庆四年辞世,享年八十九岁,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执政期间,开疆扩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达到清之顶峰。乾隆一生酷爱诗赋、字画与珍玩,曾将历代书画藏品著录成大型文献《石渠宝笈》(分初编、重编和三编),共收录上迄魏晋、下至清初的优秀书画作品达一万两千余种。

皇六子(朱文方印):

是为乾隆帝第六子之印。爱新觉罗·永瑢(1743—1790),清宗室质亲王,其工诗、擅画,兼能天算,喜藏书画,曾领编《四库全书》、监管钦天监事务等。乾隆五十五年卒,年四十八。

仁寿里人(朱文方印):

张绍仁(生卒年不详),字学安,号讱庵,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嘉道年间藏书家,仁寿里乃其居处。

敦淳顾氏珍藏(朱白文方印):

顾锡麒(生卒年不详),字竹泉,一字敦淳,江苏太仓人。清道咸年间著名藏书家,与张绍仁皆为吴门大藏书家黄丕烈(1763—1825)好友,晚年避乱寓沪,建藏书楼“謏闻斋”。

古潭州袁卧雪庐收藏(白文方印):

袁芳瑛(1814—1859),字挹群,号伯刍,湖南长沙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松江知府,卒于任上。为著名藏书家,斋名:卧雪庐。嗣后,袁妻将所藏书画用“长舸巨舰,载入湘中”,其内不乏从郁松年“宜稼堂”购得原“謏闻斋”的藏品。

寐叟图书记(白文方印):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盦,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监督(校长)等职。因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故以“硕学通儒”蜚声中外,被誉称“书法大家、中国大儒”。其一生藏书达30万卷,所藏古画精品亦多,斋号:海日楼。在其编撰的《海日楼藏书目》一书之中,也确有高房山《墨竹坡石图》的记载,可互为印证。

由此可见,此画是从明代中晚期才开始流转递藏,距离高克恭成画的元中期已间隔有250多年,再根据字与画的综合研判,画之断代应不到元(代)。

总结

然而,此画也曾历经康、乾帝王、质亲王,以及明清两朝多位鉴藏名家之手,其传承脉络清晰有序,即便是为明代之摹本,也是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文物收藏之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