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逍遥_书斋 2023-11-29 发布于河南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上甘岭战役有个精准的总结,那就是“小山头上打大仗”。因为这片战场虽然只是面积3.7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但双方都试图在这找到打赢的关键。

比如美军,在停战谈判过程中,就一直强调“联合国军的海、空、火力优势需要在领土划分上获得相应弥补”,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不服气!运动战阶段,你们到处穿插,我的火力优势发挥不出来;现在是阵地战,操作技术不重要,谁能氪金更关键,等我把大炮拉上来,把你们通通送上天!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而我军呢?坦白的说,很多指战员对自己能不能在阵地战中战胜火力强大的美军,心里也没底。一般认为,只要有坑道可以隐蔽,敌人炮火再强也没用,所以上甘岭之战的胜利是我军靠坑道硬扛出来的。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然而,在人类战争史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没有打不垮的工事。在进攻正式开始前,美军和李伪军已经对我阵地进行了持续两天的破坏射击。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正式爆发,当天敌人又进行了八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向597.9和537.7高地发射了30多万发炮弹,而我军炮兵总共只发射了4231发,相比之下可谓微乎其微。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我军阵地相当狭小

由于火力过于悬殊,我军表面阵地全部被毁,山头也被全部打碎,地面浮土接近一米,阵地上轻机枪都架不稳。下午一点,表面阵地全部丢失,守军退入坑道,开始了长达16天的反复争夺和坑道斗争,而坑道作战的关键在于:后方掩护的炮兵,必须用准确、持续的炮火保护坑道口,让敌人难以接近和破坏。

比如1940年陷落的比利时“埃本-艾梅尔”要塞,全是钢筋混凝土的巨型堡垒,有伸缩式装甲炮塔、内部甚至有医院和发电机,守军多达1200人,却被德军82个空降兵堵在工事里,眼看着乌龟壳被人一个个炸开,仅仅坚持了半天就投降了。硫磺岛的老鬼子们也是如此,他们甚至把一座山都挖空了,但没有外围掩护,最后被堵在洞穴里山穷水尽。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硫磺岛的地形对日军极其有利

我军的防御条件还远远不如以上两者,上甘岭的坑道是人力挖掘和木料支撑的加强版野战工事,虽然可以躲炮,但表面阵地被占领后,火力无法发挥,敌人却可以慢慢用炸药、毒气、火焰喷射器从坑道口打进来,或者干脆直接把坑道口堵死,那坑道里的部队也坚持不了多久。

当时,我军炮兵主力的射向、观瞄设备和指挥重点都在注字洞南山,能立刻支援上甘岭作战的只有6门75山炮、6门日制38野炮、3门苏制122榴弹炮,战役发展到后期,参战的山、野、榴炮增加到132门、六〇迫击炮以上的轻火炮226门,对我军来说算是数量空前,但相比之下美军和李伪军投入了324门山、野、榴弹炮,1226门轻火炮,不仅超出我军3-5倍,每公里的火炮密度也超出美军战术原则规定的4倍,并且囤积了大量弹药。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而且1952年我军还没有装备多少苏式火炮,炮兵部队里挑大梁的还是日式火炮以及蒋公送的美式火炮。特别是各类日式火炮,从1930年代打到1950年代,膛线磨损、射程降低,数量、质量上都远远落后。

不过,52年8月,志愿军采取了“火炮上山”的策略,把老旧的地炮、高炮运上山,用增加高度的办法来提高射程、扩大射界,特别是日制38野炮,弹道平直、射击精准——“打得远、有瞄镜,是狙!”运上山后,可以严密保护阵地反斜面的坑道口,等于给坑道站了岗。敌人一旦试图向坑道口接近,就要吃炮狙;想修筑地堡包围坑道口,也会被直射炮火点名,因此很难有什么大动作;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另外还安排了轻型迫击炮昼夜值班,坚守部队可以通过步话机直接和迫击炮群联系,用密集的迫击炮弹打散零星敌人,他们既然接近不了坑道口,坚守就有了把握。

保住坑道,只是留下了反击的希望,要夺回阵地还得摧毁敌人的工事。虽然美军占领表面阵地后,也遇到了浮土太厚、无法修筑坚固工事的问题,但他们准备很充分,携带了大量麻袋,可以堆垒出完整的工事,还带来了特别定制的钢质地堡壳,阵地也十分坚固。我军炮少、炮弹少,肯定不能“叫花子跟龙王爷比宝”,也来个两三天的破坏射击。但这时候,美军却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以为会一击得手,所以进攻初期弹药消耗量过大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即便是氪金玩家,也不能随时、无限的氪金——你其他防线还要不要了?因此敌人的炮兵虽然多,但火力却越打越弱;我军炮兵虽然总数少,但迅速集中后,火力反而越打越强。每到夜间,炮二师4个榴弹炮连和火箭炮团就在统一指挥下,辗转两山之间进行火力支援,10月14、15、16、17、19、20日,在炮兵支援下,我军步兵都一举收复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可以对坑道部队进行轮换补给。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10月30日我军大反击,也先集中火力只打597.9高地,参战的火炮虽然不多,但突然集中起48门,进行了5个小时的火力准备,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一个半小时之后,我军又突然开火,进行了五分钟的炮火急袭,接着开始炮火延伸,敌军以为攻击迫在眉睫,急忙进入阵地,谁知炮弹又打了回来,这么几次反复拉扯,让敌人伤亡过半。

22时,我军24门喀秋莎火箭炮对敌炮兵阵地和第二梯队集结地域实施覆盖,完全压制了敌纵深炮火。全天总共消耗的炮弹不过4651发,就击毁了敌军全部工事,步兵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基本收复了表面阵地。破坏射击的效率比对方高了十倍以上。敌军则通讯网被毁、第二梯队被击垮,完全被打懵了,发了三个小时呆,给了我军宝贵的时间抢修工事,从而牢牢控制了表面阵地。第二天,敌军才反应过来,从31日开始每天发射3到7万发炮弹、用几个营的兵力持续进攻,最后连肤色正确的埃塞俄比亚营也派了出来,结果也是送人头,很难再啃动我方阵地。

当然,美军对于压制我军炮兵一直很上心,手上还有203毫米炮这样的黑科技,在装备上占尽了优势,但他们的炮战组织得很差,似乎都在各自为战,每次都只满足于暂时压制。直到11月3日,被我军炮兵打得受不了,才下定决心,集中起3个155榴弹炮营和两个203榴弹炮营,专找我军炮兵决斗。结果呢?打了一周,耗费了两万多发炮弹,美军自己的战史都认为“成功率有限”、“共军炮兵并没有沉默”。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我军正好相反,坚持“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不搞零敲碎打的反击,只搞集中、有组织的炮战。不打则已,打则必狠、猛,必打歼灭战。比如11月7日,我军在同一时间,集中火力对三个地区的敌炮兵阵地猛烈袭击,击毁敌炮十多门,引燃了大量物资和弹药囤积点。打得敌军炮兵心惊胆战,从此很少再设置固定阵地,大部分炮兵从固定炮变成游动炮,有时甚至在公路上放列,打了就跑,测地、瞄准精度都严重下降,很多时候是空耗弹药。

外加我军多年捡破烂,炮兵们锻炼出了极强的抢修能力。战后,炮七师推荐参加志愿军战斗英雄团的炮兵英雄,就是一位修理技师。在上甘岭战役期间,这位老兄带着四个人,开着一辆伪装良好的卡车四处抢修火炮,每逢美军飞机临空,四个战士就一人抱着一颗小树蹲在卡车四个角,扮演一个小树林,瞒天过海二十多天,东拆西挪,人背肩扛,在火线上抢修了十几门战损火炮,保持了全团的战斗力,回收率远超钢4修理连。而整个43天战役下来,我军最终统计也只有12门榴弹炮、4门野战炮完全报废,其余战损都可以修复或已经修复。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另外,炮兵想打得准,首先要看得见。按理说,我军占据着高地,对美军应该纵深一览无余,但没想到对方寄出了氪金战术:白天全天放烟幕,晚上用探照灯、照明弹,把白天打成黑夜、黑夜打成白天。都这么氪了,当然也是有点用的——11月1日至11月5日,我军炮兵观察所被烟幕遮蔽,全部失明,啥也看不到。有小伙伴可能要问,那美军不也看不见了?不不不,有钱人的生活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人家有大量的炮兵观测飞机,可以居高临下看个够。不过,我军虽然没有制空权,但高射炮兵对敌方炮兵观测机一直很照顾,高炮虽然旧,但都上了山,射程增加,对慢悠悠的观测机疗效良好,打得敌机难以靠近。奇怪的是,这些观测机虽然看不到我军阵地的情况,但却喜欢在空中讨论己方阵地的情况。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45师和美军对峙了大半年,很熟悉对方这些“优良传统”,多少掌握了对面的通讯规律,所以在师部设置了窃听所,专门偷听敌方无线电通话。说实在的,这些观测机的表达欲望实在太强了,嘴上完全不把门,我军炮兵观测所一旦被烟幕遮蔽,炮兵就全靠步兵窃听所的指挥,效果出乎预料的好。而且我军每次一开炮,对面的无线电就一片混乱,大呼小叫,一会这个连被打、那个排被歼、这里的通讯中断,那里无法还击……服务可真是到位,不但包开地图、给坐标,还帮忙确认战果。既然你们这么客气,我们当然就打得更欢了,而且还能搞一些极限操作。比如美、伪军炮兵挨打后,会立刻停火隐蔽,我军抓住这点,我方阵地遭炮击后偏偏不停火,反而坚持原地射击几次。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而敌人以己度人,认为“哪有挨了炮弹还不转移阵地的炮兵?肯定没打着!”一般会转换目标或者停止射击,这时我军又转移阵地,从另外的方向发射,搞得美军炮兵怀疑人生。这几套组合拳打下来,不但普通炮兵的损失远远小于预期,就连火箭炮团这样打起来动静大、准备时间长的部队,打完整个战役也毫无损失,只有一辆喀秋莎的一条滑轨挨了一块弹片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更奇葩的是,战役后期,敌人开始搞打卡式进攻。从10月30日起,每天都是下午四点到五点、用两到五个营向597.9高地进攻,而且路线基本固定。我军掌握规律后,可以卡着时间搞火力急袭,每次都效果良好,有时甚至打得他们取消进攻。相比于敌人笨拙的协同,我军各种火炮分工明确,兵种协同良好,八月份就精确标定了坐标,进行了目标编号,炮兵的射击目标精确到班一级的阵地,比如537.7高地101号位置是连部,102号目标是小炮班、103号是机枪班。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大反击之前,还把步兵连长调回后方,介绍长期炮火拉锯导致的地形变化、坑道人员体力情况、仔细研究协同。

而且由于战役前渗透侦察得力、俘虏抓得多,我军对双方阵地的地形都很熟悉,炮兵观察员靠一块怀表,对敌炮射击和炮弹落地的时间进行读秒,就可以估算敌炮距离;两点一交汇,就能得出敌军阵地大概位置,虽然技术手段落后,但火力反应更迅速;而敌军对我方阵地情况一无所知,只能靠估计、最多就是捕捉我军一些后勤人员审问,信息滞后、坐标模糊,空有技术优势,但火力反应很慢,比如203榴弹炮群,一般在我军开炮后20分钟才能还击,动作慢得出奇,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上甘岭战役爆发前,我军为进攻上甘岭西侧、注字洞以南的李伪军,事先囤积了弹药,火炮也调集到位,准备充分。美军也为进攻上甘岭准备了一个月,从九月就开始运送物资、标定阵地,可以说双方炮兵这回是拉开架势、当面锣对面鼓的较量了一番。作为当时世界的第一强国,美军装备一流,训练有素;连李伪军经过美军武装后,炮兵也强于我军。对我军来说,上甘岭守不守得住,是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失守,说明即便经过长期准备,也顶不住对方的进攻;连我军都不行,那人民军岂不是更不行了?如果敌人想打到哪里、就能打到哪里,那他们会不会继续进攻?整个战局会不会出现新的、不利的变数?

然而事实却证明,我军炮兵少而强,敌军炮兵多而弱。他们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大口径炮弹,却压制不了我军炮兵,反而被反复调戏。巨量的弹药消耗没能取得预料中的效果,却拖垮了自己的后勤——从10月下旬开始,美军高层多次要求上甘岭战场节约弹药,特别是要少打重炮弹,要求一线部队“只要有可能,就用迫击炮”;而且战役结束后很长时间,美军和李伪军都深受炮弹不足的困扰,比如155榴弹炮的发射量,被迫从每天15发降低到每天9.4发,联合国军司令表示缺乏弹药“已经限制了他的指挥”,“缺乏弹药的联军难以招架”中朝军队的进攻。因此,美军战史也认为我军扭转了白马山之战后的不利局面,迫使联合国军停止了进攻,韩国上将白善烨的回忆录更坦白,承认此战之后,美韩军队再也不敢发起营以上进攻,只能老老实实的回谈判桌。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其实,二战结束后,全世界追求民族解放的战士们心中都有一个沉重的问题——殖民者和侵略者占据着先发工业化优势,火力大大超出自己,那么被压迫民族是最终只能被火海吞没呢?还是能够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创造力,最终以弱胜强呢?上甘岭上隆隆的炮声,给出了最铿锵的答案,那就是:哪怕帝国主义架起几百、几千尊大炮,但他们面对的不是腐朽没落的李朝、清王朝,火力弥补不了他们士气低落、指挥僵化的致命弱点,机动灵活、组织严密、指挥高明的人民军队完全可以战而胜之。所以,上甘岭是“小山头上打大仗,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它充分说明,那个“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上甘岭的炮兵:给美国的炮兵上一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