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徵明“超神”境界的一幅字,能达到这种水平的,600年来仅此一人!

 三余字画 2023-11-29 发布于山东

专家常说,元代以后的书坛越来越衰弱,已经产生不了什么宗师了,只有寥寥几位高手。这种说法非常流行,导致不少书友看到明清两代的书法家就选择忽视,更不会去学习他们的字。这其实是非常偏颇的,不论是“江南四大才子”还是董其昌、王铎,他们的水平都不是当代书坛可比的。

作为史上最长寿的艺术家之一,文徵明可以说把书法学透了,即使是89岁时他依然能写出一首绝妙的小楷,人们都称他为“仙人”。与少年成名的唐伯虎、王宠相比,文徵明小时候不太聪明,七八岁时还不能说话,十岁以后才开始启蒙,此后科举也非常不顺。

正如后人评价,他所有的天赋都汇聚在了艺术上。在徐有贞、李应祯、沈周等人指点下,他还是学习书画。“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极为刻苦,其子文嘉回忆父亲每天能临摹数遍智永《千字文》,而且广泛学习前辈们的笔法。

文徵明这一学就是70多年,晚年的他书法真正达到了“返璞归真”“人书俱老”的境界,巧妙运用诸家笔法,又能摆脱匠气、融入个性,时人称赞他的字:“为唐宋所未有,真天人也”。文徵明书法生涯顺畅的一大原因在于他不急功近利,不为世俗利益干扰。

文徵明的书法给人以温润雅致的情调,他晚年佳作频出,其中有一件达到了“超神”境界,不论是内容立意,还是用笔精妙、气韵格调,均笑傲书坛600年,至今难有人超越,它就是行书《陋室铭》。

这件作品写于文徵明84岁,内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作《陋室铭》。全卷纵67厘米、横45厘米,共8列、112个字,单字大小约3厘米。在这件作品中,文徵明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笔力和目力,从书写细节到衔接连带,都丰富自然、一气呵成。

文徵明行书取法于赵孟頫、米芾、杨凝式以及“二王”,《陋室铭》顺锋起笔,入纸后并没有直来直去,而是有调锋、衄挫动作,以中锋行笔,并在笔画收尾、连带时转为侧锋,这样使得整个字既有骨力,又不失灵巧。转折处方圆并用,结字纵长内擫,颇有《圣教序》风采。

《陋室铭》整体含蓄深沉,笔画、体势无大开大合,通过用墨的浓淡变化、笔画的粗细对比、间架布白的疏密有致,使全卷静中有动、张力十足。章法上气息贯通,字与字间衔接紧密,左右呼应揖让,婀娜多姿。

纵观全卷,笔精而韵足,雅逸中带几分苍劲,含蓄中又不失活泼,每一笔都不懈怠,堪称行书中的上佳之品,值得大家好好欣赏和临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