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下CPA专业阶段后,我想聊聊考试这件事

 一颗蛋unique 2023-11-29 发布于浙江
 拿下CPA专业阶段后,我想聊聊考试这件事 

考试ing 考试ed


人这一生,大概就是会有很多起伏吧。这些起伏,打破活着的平静,在回味的长廊里,尽显珍贵。

也可能在这种被动或自找的起伏中,逐渐习得内心的平静、心性的成长。

大概持续很多年的时间里,我都有持续备考并在某个固定的时段等待并接收一个结果的经历,一直持续到近30岁。

并墨守成规的几乎从未公开提及过,每年年末写总结版公众号,数次提及考试这一环节,但也从来都是忍住,不去展开谈。

而终于等来这一天,我可以好好写写,关于我的考试人生片段。

这个片段,真的很长。

(仅看CPA相关可跳至【为什么选在CPA后聊考试】【关于CPA的所谓经验/攻略】部分)

从一路求学的各种没有选择权的考试,到大学开始专业相关的资格证考试,再到专业以外主动选择的考试。

考试以阶段持续的冗长片段形式,吞噬掉我大量的时间。数不清到底已经考了多少次试,很多也都忘了,顺其自然的发生和遗忘,但我知道每一次,串联至今,使我成为了我。



从考试“荣辱感”说起

小学的时候,考过一次双百。还记得喧闹的放学后,家长迎着各自的孩子,问分数。我当时特别自豪,跟爸/妈说考了双百。那也是印象中唯一的一次全科满分了。

后来英语我学的不好,书里爬满拼音那种,考过一次78分,到家里跟我妈说,她在天窗上劳动(快过年了要扫房子),对我沉默,后来还冷暴力了几天。

考得不好真的会愧疚/难为情的,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是在为自己学还是为家长学。但后来明白不重要,而是这种说不清的荣辱感其实挺重要的。

初中成绩就比较稳定了,尤其是中考发挥的很好,以女生最后一名进了高中一中实验班(我压根没想过进实验班这回事儿)。然后大家实在太优秀了,我光是让自己不要被淘汰出实验班就花光了所有的力气。成绩平平,排名一般,也就很少从考试这件事中感受到所谓的成就感或优越感。

想想小时候把考清华北大挂在嘴边的自己,再对比实验班中真的有很多人事实考上了清华北大,就觉得其实物理上自己好像距离考上清华北大近了,但心理认同和自信程度上却愈发的远了。

高中物理学得不太好,有一次考试没到班里平均分,晚自习被物理老师叫出去说这件事,哭了。老师一点也不凶,大概是自己觉得太丢人了。对比自己高一第一次月考,因为不服是女生最后一名进来的,加上那时候还没学多少东西,我又铆足了劲儿复习,然后物理考了100分。简直嗅到了长期主义的倒戈之妙。

平均分、排名也许都不是好东西,但在那个时候,分数之外,这种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比较压力,叫我们得一直努力才行。除了要努力之外,培养了一种好赖意识。

这种好赖意识,如果适度发展的话,应该是优良品质。是没有人会不为了第一名开心,也没有人愿意一直最后一名,但只要努力过都能接受的品质。

量化之外,是坚韧性格,是有过好有过赖,然后知是人为,平和受之。



没有毫不费力这回事儿

我从来没有感受过毫不费力这回事儿,印象中从初中开始,我都是学习到很晚的那种人,学习时长倒是稳定,没有因为上了高中就增加,因为已经增加不出来了。

但情绪却愈发的不稳定,正向反馈越来越少,给自己的压力也很大,有时候做不出来一道题,就怄气不想睡觉。练习册的题做了好几遍,分数还是不如练习册一道题都没有做过的同学。

我觉得可能是方法或心态上有问题,也可能本身就不必去揪到底有什么问题而怀疑自己。

我习惯了努力,知道也许有毫不费力这回事儿存在,但一定不是我的。过了高中,上了大学,我更加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事实。

也逐渐的,从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的偏执到欣赏他人也不否定自己的不别扭里,挪移。

我考试一般不掉链子,大事心态还可以,一般只有适度的紧张。高考638,比自己的估分低2分,也没上成自己想去的学校,但比老师给我的预判多了30多分。我还暗暗觉得自己挺争气。

我从小一直都有叫做“不服”的一股气,这股气挺好的,会“逼仄”我一直往前闯;这股气也不好,会把我自己搞得神经紧张,也挺累的,好像非得证明什么,非得做到其实根本不存在的最好。

上了法大,也一直是挺小透明的存在。又基于想学经济的执念,双学位经济学后更是在边缘游荡。幸运的是,基于自己习惯认真对待和一向主动,没有在无人鞭策的学习道路上败下阵来,四六级、计算机资格证都一次过了,虽然分数并不高,绩点也还ok。从高中开始,也习惯了不能时常在主流里找到存在感,甚至是名列前茅的现状。

这种习惯,没什么坏处,会让人更加接近平和的自己,为接受普通、可能做不到、努力并不丢人等做足铺垫。

我觉得积极乐观、知普通但不妄自菲薄的上进,才是最珍贵的。在这种上进中,鼓励和成就感刺激也很重要。如果长期处于劣势,就需要更多的要素,才能保持这种上进。本着优秀之外总有更优秀的事实,我觉得做鸡头比凤尾要快乐多了,也可能因为有持续正向的刺激,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好。

基本从高中就还算是区域性凤尾开始,加上自己的性格,一直都算是过得非常用力,为了1v1对抗那一场场被安排好的考试。

在这个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比较强有力的正向刺激很少。那股“不服”的残焰就还在燃烧。



太用力了就容易“输不起”

在没什么大起大落的努力中,每一次计划实施并想要落成的东西都基本有了好的结果,所以我也一直,并没有怀疑过努力这件事儿。

直到,不出意外,失败的打击接二连三的来,像泼天的冰水企图冰冻那股“不服”的残焰。

大四考研,发挥一般,没当回事。直到大五决定备战司考,并转战法律考研开始。备战司考的时候我算是个小白,大约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一本一本书的啃,在学校啃,在家里啃。啃到考试,也是父母陪着去考,所以大家都很重视,我也一如既往,算是用了全力。

考完坐在车里,拉下窗户,还有一种毫无缘由的自信感觉。结果就是没考过。大约是因为每次用力都有结果,没有尝过失败的苦头,自己心里又把这件事的阵仗搞得太大。

然后没法儿收场。

那是我已有人生中最沮丧的一段时间,也是我心性转变的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

我在宿舍躺了几天,屏蔽一切安慰和鼓励,对“你已经很棒了”“你能行的”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有不可抗力的身体及心理厌恶。

我为什么就得行呢,我真的不行。这是我回复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初次说出来有点叛逆,也是对我过去“别人能行我也一定可以”的巨大背叛,但说得多了,是为了寻求一种解脱,去降低别人、尤其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这也是我后来知道的,这次经历给我的人生扎了一个孔,让它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

那时候我不敢振作,也不想振作。那也是我为数不多的心甘情愿丧在床上的时光,我还清晰的记得那种自暴自弃的忸怩与舒适。

也忘了持续到多久,考研前应该是缓过来了。又开始每天图书馆背书的日子。最后专业课考得也不错,英语和政治不行。我很少会有英语一整个阅读理解自己都是蒙的状态的考试。然后没到第一志愿的分,就调剂到上海了。

虽然本科毕业的这两场考试都是以败作结,但对我的性格养成起到了一些很关键的作用。经历过最丧的阶段,就逐渐变得不怕输了。

很羡慕阿泽,他身边有很多朋友,在他围棋比赛前会说,你可以输的。

我身边几乎只有说“你可以的”的人,但经历过这两次失败后,我好像自己会和自己说“你可以输的”了。

经历过把努力藏着掖着,想显示出毫不费力样子的时候,长大了,就没那么拧巴了,因为没那么输不起了。
第2次司考,赶上末代司考,是在上海,然后通过了。当时是自己去考的,在从考场出来回学校挤地铁的路上,我写下一段话(节选)为其作结,也为与自己和解——

我一定不会想到23岁(那时候真年轻啊)的我竟然还在如此奋笔疾书的考试,关于法律,关于答完前和答完后都不能说有多少把握的中国第一考(考CPA后,觉得CPA更难)。我不是个特别洒脱的人,在这件事上重复了两次,满心的祈祷和祈祷。

我真心佩服每一个坚持到最后的司考人,包括我自己,这种骄傲是那么多劳累,鼻涕,火炮,啃书换来的。考场上很多年纪大的人,我更敬佩他们用他们的体力和精力拼搏,这种骄傲是凤凰涅槃似的,很苦很虐但是真心值得骄傲。

和那些只有一次考试机会的滋味不一样,和高考出来差不多知道自己哪里做对了的感觉也不一样。

今年不准备对答案了,也是因为去年的盲目自信和失误,想彻底的从这种忧虑中抽离出来。接下来还有很多重要的事和新的事要忙。

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尽力的意思就是不要责怪自己,我常常苛求自己因为不够好才没有成功,我常常藐视极限,有很多事真的不必自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不曾做错便不必悲悲戚戚。在我们有限的认知里已经把能做的做掉了,就不必再心生波澜,心有不甘。

我大概也要学会接受,接受一切接受周遭。接受我对法大的不舍和骄傲,接受我361惜败错过它,接受我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和落差,接受自己是真的尽力了,不曾有错,不必可惜。

希望自己这次可以通过司考,也要勇于接受可能的其他结果。好了,接下来我还有很多事要做,要好好做。好了,我要从整个头都是紧锁的状态里出来。

然后,我真的打从心底把它放下了,查成绩的时候过了,也有那种仅仅是无声的呐喊。也许是在接受努力了也可能没有回报这件事之后,才可能更加平和的等来回报。

于是后来,考过2次法律英语没过,就放弃了。也不知道没有结果的努力意味着什么,直到想也不必意味着什么。

所有藏在时间针脚里的东西都是塑造。也是从那时,种下了拿得起,也放得下的种子。



为什么选在CPA后聊考试

考CPA的契机应该是当初学经济学就埋好的种子,实际上,经济学和CPA考试算是毫无关联。

真正开始考是2019年,读研的最后一年。毕业后我就做了律师,阴差阳错接触基本的民商事、投资收购、资本市场。

CPA和我的业务领域确实有关联,但坚持下去的动力绝不仅仅是这些某须有的助益。而是出发了就想走到底的执念吧,是当下分子和未来多巴胺分子之间的拉扯和博弈。

2019年通过会计(61)、经济法(75.5);2020年未通过;2021年通过税法(61.5);2022年通过审计(70)、战略(67.75);2023年通过财管(72)。至此,结束5年说来漫长实际过得很快的CPA专业阶段。

即便是最开始也没想过自己会是一年过6门的人,但也没想到会用足足5年的时间。

19年还在校,复习时间算充足,但也要兼顾很多其他学业上的事儿。会计我基本上真的看了有8遍,还是很多章节看不懂,强行记下。好在一次顺利通过了,算是个引导我坚持下去的开门红。

20年工作第一年,有点掉以轻心,觉得考的2门中审计应该没问题,结果折得很惨。我还记得出成绩的时候在项目上,然后在楼梯走廊给戴先生打电话,那时候就觉察到压力了,3年过4门,时间有限,惧怕偏差。

然后21年、22年是我压力最大的2年,工作忙、不顺心又费脑子,加上自己患得患失、担心结果,还要抛除闹情绪的时间才能留给复习。

那2年,我真的觉得苦,每年都保佑自己能赶快通过CPA(专业阶段),害怕会计作废,会烦躁没有时间复习,时常想复习的时候被加班打断就很难再静心。

也可能是因为备考路上,我并没有同行人,且一直忍着用文字去与它和解。

总之是,平静再抗争,抗争再平静。

直到2022年7月4日,我接受了自己选择考试并在职复习这件事。就忽然明白,因为考试有情绪有压力都是正常的。在职复习的人没有不辛苦的,都是要兼顾很多事,可能是工作,可能是家庭,可能是关于期待的管理。所以我应该接受这份不容易,并尽量保持稳定。

不应该动不动被还没有到来和发生的事情烦扰,未雨绸缪,庸人自扰。

解决自己对未决事项容忍度低下的问题,在有位阶的前提下放下对很多事的执念。不用觉得有好多事,时间不够用。先做好手下的事儿,并给予专注。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一辈子本来就是得失兼并的曲折前进,不如正能量一些。

劳逸结合,学会放松,允许自己真正的放松。好的放松才能更好的前进。学会享受经历本身的过程,人生在于体验。

我已经很幸福了,有契机完整的看书,有目标去坚持,对自己有要求有想法有坚持,身边有支持有陪伴有爱。

就在经历以上“自我洗脑”之后,我的心态趋于平稳。一直到2023年完成最后1门财管的CPA专业阶段。

在过程中,我也有无数次问自己,比如在新疆大美的景色面前、在晚上想到外婆的时候、在Blue有一次生病我急哭了的时候、在滨江边那个萨克斯声响起的夜晚,我问自己,如果真的考不过会怎么样呢,每次答案也都没有变化——其实不会怎么样。

在这五年的坚持里,我也顺便考下了注册税务师,注册税务师是用了3年的时间(真心建议如果决定考CPA,就顺便一起考CTA)。
这个阶段性的时间里,我感受过各种五味杂陈,有狠狠放大情绪的时候,但没有一刻真正的为此感受到轻松,每年的新年愿望里都有一个是通过CPA,通勤路上的地铁里捧着大大小小的书在睡眼惺忪和夜幕星辰里背,卷子做完分高了不敢骄、分低了忍不住低落,所有的情绪出口基本只有老妈和老戴(谢谢你们!),无数次告诉自己要少想多做,学会拼命把做和期待分开,强行分开。

在这个过程里,我没有一次真正的用文字去书写这个过程中任何的细枝末节,就仅仅是真切的在现实生活里死磕。

所以在CPA专业阶段通过后聊考试,是早有此意、蓄谋已久。算是一种克制后的爆发,终于是时候能轻松的去回看并畅聊这件事,因为实在是等了太久、熬了太久,又是百感交集的把这件事挤着给做成的。

出成绩的那天(2023年11月21日),很紧张,既不敢想着通过,也不敢想没过。然后上午没出,我继续手头的工作,适逢一家常年续签,做工作总结,上半年的工作时长年中的时候做过统计,是57.93h,下半年的工作时长吭哧吭哧总结了半年,Excel加总一看也是57.93h,瞬间思绪贯穿,觉得实在是太妙了。

然后心里暗暗玄学,不会这就是财管的分数吧,闪过一瞬间不敢继续想。

下午4点,得到消息,用手机查分,很丝滑的就点进去了,然后看到了弹窗,关上弹窗,看到财管的分数,第一件事,就是给我妈打了电话。


很激动,想哭,但没哭。想,终于是时候可以写写这件事了,可以全身心地去回看了。

我也知道之所以要等到今天,有太在意的玄学和还怕输的心理暗示在里面,等到今天,是自己在这些种种因素的基础上给自己界定的契机。

写它的时候,任凭记忆翻涌,享受此时心安。



关于CPA的所谓经验/攻略

我觉得每个CPAer的现状都不太一样,可能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在职人员,有的年纪轻,有的年纪大些,有的可以全身心投入,有的要兼顾很多。

但无论是什么样子,大部分人要经历跨越年度的考试阶段,并私密又共通的产生一些心绪,在这其中产生自己的经验与思考。

我也不例外。

如果说经验,作为门外汉,我最大的经验就是看书真的要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看、理解、背。逐遍法就是看越多遍越好,时间的积累与次数的增加都会给自己底气。作为在职备考的人,我最大的经验就是细碎的时间要利用好,比如通勤时间。我们只能甚至像学语言那样用零散的时间去学这个大段时间才能吃透的东西。

这种时间挤压出来的知识积累一来更牢固,二来会让人心安。

具体来看,我觉得会计就是逐遍法。审计得善于总结框架,然后做题辅助理解,理解后分章节/专题总结再做题。感觉审计就是比较偏文,好像觉得会了,但答卷子会有强烈的眼高手低的感觉。

税法很碎很碎,背下来,做题的时候把坑标记出来,定时看坑。战略、经济法就是背,总结框架和关键词去背,不建议只挑所谓的重点去学去背,感觉考试的趋势就是免不了全而偏。财管真的就是做题,先分章节再综合的去攻克,一定要保持紧张度的去做题,在时间限制内,并不定期的做套卷。

然后我真的觉得,老师及课程选择没那么重要,无非是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更愿意听下去的。重要的是,理解之后自己要学下去、磕下去。

但我也可以分享下我听的老师:会计张敬富,用东奥教材;审计金鑫松,用斯尔教材,也看过东奥和BT;财管郑晓博,用东奥教材;税法,用东奥教材;经济法和战略都没有听课,用了东奥教材和BT。


我的过程基本是:仅听1遍基础课,学一章就做一章的题。后面靠自己一遍一遍加固消化。看了1-2遍后,开始做真题/套题,查漏补缺、消化错题,隔一段时间再做真题/套题。套题之间间隔的时间还是一遍遍看,背书,背的可以是知识点总结小册子也可以是自己总结的框架笔记,是逐渐读薄深化的过程。

真题非常非常重要,可以有所间断的做至少3遍以上(会发现每一遍错的都不一样)。


学习方法上肯定会有因人而异的成分,但我觉得逐遍法永远是普适的,也可以分不同顺序去开展逐遍法。其次就是留痕,留痕会让整个复习过程显得不慌乱。

留痕体现在2个方面,1是清单式/计划式学习,就是要罗列具体到的学习计划、的学习计划和的学习计划。从大的计划出发具体到小的,这样即使每天的学习计划没完成也不要着急焦虑,这是非常正常的,只要确保大的学习计划完成,如月度的。


2是计时软件的运用,就是每次开始学习了,无论是长时间的还是碎片式的,都打开这个软件并开始计时。这个动作会帮助你即刻专注,进入状态。并且这种留痕式的时间积累,会直观的展现给你你的坚持,持续给你力量走下去。

(最后1年考财管的时长 From番茄Todo)

其次就是心态上的经验,好的心态是考试成功的灵魂与核心,而好心态的练就,除了个体性格等因素外,复习底气依旧是最大的来源。


总之,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我也欢迎正在坚持或即将坚持的大家来私信我,我知道孤军奋战中的种种曲折)——

1 认准什么就排除万难的坚持下去 别的都不重要(我觉得考试这件事是唯一一件出发了就不要想为什么出发的事儿)

2 留痕式、清单式学习 巧用计时软件 eg番茄Todo

3 逐遍法为王。看越多遍越好,时间的积累与次数的增加都会给自己底气

4 少想多做 重复 真题 + 回溯

5 认真放松



我蛮喜欢和感激考试的

谈好恶前先谈存在,暂不去考究考试的历史,仅从我的个体生命来看,因为考试的存在,我看到了人平等的晋升打怪逻辑。学校可以辅助父母从他们做不到的侧面,给我们教育及经历,从而使得我们更加立体地,往外走,向上走,去原本也许想不到的领域及地方。

每一次考试的存在都是如此,直到高考后,我们进入更自由和自主的人生,甚至去主动选择考试。

考试总会给人带来一些些许负面的压力和逃避,但不可否认的是,考试的后面是我们更大欲望的落脚点,所以才引人应着头皮追寻。

我蛮喜欢及感激考试的,因为它使得我靠自己的力量,生成了自己的对外及内在资源。让我在攻和成的过程中,收获了考试结果之外的更多磨砺。

考试过程当然没那么多快乐,更多是枯燥的坚持和兼顾,还有很多根据复习状态起伏而无法抗拒的情绪波澜。

但快乐是最重要的么,也许不尽然。没有分量的快乐是短促的,会让人觉得虚晃。而有分量的快乐,都得带着点付出与痛苦。

在每一个奋进及躺平的时刻里,在人生永远不可能是一条笔直的水平线的前提下,所谓的平稳也不过是上下浮动而循环往复的平和。

还能在记忆平川里有凸起的几次考试体验和考试感觉,大概就是以上种种了。小时候,都是以100分为目标,等总分变成了150,觉得考到130就很牛了,上了大学,分数变回100分的时候,竟然追求的就只是60分了。

一直持续到此时此刻,就像呼应着人生往前行进而逐渐变化的答案。不断重复着,60分就可以了,但,真的可以么。

以我考试的粗浅经验来看,以60分为真正目标的时候,往往会不及格。
考试ing 考试e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