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能回答你的问题

 纪慈恩工作室 2023-11-30 发布于陕西

在课程群里,常常收到“我有这样的情况(身体、器官层面),吃什么合适?”诸如此类的“问病”相关的提问,也有同学因为一句两句的症状描述就直接回答“该吃什么”。

每次我都要苦口婆心的解释一大串“绝对不行”的原因,于是今天写一篇文章,认真阐述为什么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人体器官的复杂性和组合的多样性

基因-细胞-器官-系统,人体是由上亿种组合而成,任何一种症状都有可能由至少10种情况导致,仅仅凭着口述的描述——且这种描述很大程度是自己的主观判断,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人体的系统非常复杂
症状多是相似的
症状来源器官和系统需要证据论证
事关器官机制,容不得“我觉得”

今天自然条件不如古代优质,添加剂、化学药品、精神压力等——这些患病的原因都比古代要多得多,为什么今天的人类比古时候的人类活得更久?
因为科学发展,清末时期,西方科学技术进入中原,让我们从此走上了循证医学的道路,以前没有机器与科学技术,只能“大概估算”,对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食物进入人体之后的变革都无法精准勘测,对于器官组织没有全面的认知而带来的没有给器官靶向的营养而使得器官寿命有限。

然而要证明器官的运作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为止,医学科学家并没有对人体器官有完整的认知,其原因是因为组合太多了,器官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代偿机制、细胞自体合成的运作,就像是数字的组合:我们在数字组合中,个位数想要完全破解是容易的,而数字越多组合的可能性越无穷无尽,而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加起来的相互组合实在是数不胜数——这是人类至今对器官尚没有完整的认知的原因。

因为系统的庞杂与复杂、结合之后的综合原因的多样化和多变化,循证医学就是这样诞生的。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是现在国际医学的金标准:所有的诊断必须得有证据,绝不能通过几句描述就下结论。
证据!证据!证据!——要么有被医学认定的金标准为依据,要么对整体人体器官经过多方佐证。
是不是疾病,只要涉及到器官问题,都是同等的标准。

你去挂号,先问询症状:先框出一个范围,通过症状描述指向一个系统的方向,比如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
检查:人的描述有误差、人体有代偿功能、人的器官机制需要机器来检测。
什么是机器?就像你为什么要通过钟表测量时间、要通过秤测量克数,人的自我感觉是有很大的误差。
机器有时候并不能绝对性的下结论,比如CT有时候就看不到肿瘤,于是需要指标,指标叫做“间接证据”。
所以我和主管大夫打电话高频词就是“现在能不能下复发的结论?”
一个结论需要证据链齐全,间接证据也是证据,是拐个弯证明结论。

所以我平常出差都会随身带着听诊器,机器的判定可以下结论,但是具体的表现需要听诊器听具体问题。

诊断:机器+指标+听诊+舌像+脉像+24小时的身体器官表现=完整的结论(目前科学能够做到的完整)

平常我给病人做食疗方案和器官修复方案,需要证据链齐全,越全诊断越精准,做不到完整证据链那也需要主证据链是可以证明结论的——天底下任何事都是先判断再谈改变。


循证医学将证据链分为5级,第一级为最可信的证据,第五级为最不可信的证据,个人经验属于第五级证据,只有前四个证据都没有,才能使用个人经验,且这种经验只能是暂时应急,不是结论。就像新冠肺炎初期,因为没有证据,才不得已使用经验(非典),而后有了新冠肺炎的证据,就要以证据为主。

个人经验不能成为证据和结论

经验当然是重要的,在诊断准确的情况下,经验会让我们对这个病更了解,但是诊断不能靠个人经验——人体的复杂性,没有对于器官的准确测量,靠着人自己主观的“我觉得”——这太危险。

——这就像以前的皇帝,凭着自己的喜好,没有尊重整个社会的水平和所需进行改革,历史的教训几经惨痛。

还有一种情况,在没有定论是某种疾病,仅是出现了症状,可以有建议,但必须是问询过对方的全部器官的症状反应,人体是一个整体,没有哪个器官能独善其身,一个症状的原因少说10种可能性,必须要以器官是一个整体为单位了解过全部系统之后判断此症状更有可能是因何而去而给出建议,尤其是仅仅凭对方一两句描述就给出建议和结论,这是万万使不得的,造孽呀!

尊重器官的运作规律

营养品到底好不好?
要看成分,并不仅仅是成分是否健康,还要看人体是否需要,很多营养素不需要食物的摄入,细胞自体就能合成,人的营养不是越多越好,它都是有一定限量的,量够了也不会再吸收,但已经进入体内,就要靠肝肾代谢,成分优秀、含量人体需要就是好的,如果你吃了你不需要的,吸收不了还要代谢,让器官多了工作量。

所以当有人问我什么什么好不好健不健康时,没法回答,要看成分你需不需要,不需要的就是不好的,因为又要花代价去代谢,需要的就是好的。


“健康”是一道数学题:
第一,看成分你是否需要;
第二:看成分是否能被吸收。

营养比例合理、器官按照它的工作量稳步进行,不要过多使用器官,就是健康的。——健康是计算出来的,不是个人价值观的问题
一切看证据,看成分证据、看器官运作规律的准则,在器官的规则之下,容不得个人观点。

医学上的“我觉得”一定是证据的前提下的价值观,所以一定是不能有言论自由的,自由一定要给有足够的专业背景、经过客观的、循证的、不带有个人色彩、站在专业角度中立的评估之后的言论,言论自由就像驾照权利,驾驶汽车需要有条件,你必须要有能够驾驭汽车的能力,你才能拥有驾驶自由,且这种自由也是有条件的,在一定规则之内的。承载不了驾驶会遇到的专业问题,绝对不能给你自由。

而有证据的判断,终归是有底气的,对对方的信息一无所知,仅仅从几句描述就给出建议,这……风险性极高,而基于证据给出的建议,是安心的,安全的。

不要听任何对你没有经过相对全面了解的任何建议,任何事情先“判断”,判断有判断的标准,没有全面判断就敢下结论?——别人管不了,在我的课程里绝对不允许出现如此不负责任的事情。

什么情况可以给出建议?

一定是器官的整体性有最起码(底线)的把控。

1、首先有检查结果(B超、CT、造影、核磁、活检),这是最好的,数据精准,大方向不会错;
2、其次进行24小时的勘测,有片子的7天即可,没有片子的2-3周,分享近期其中一个病例需要提供的“证据”:

这些信息可以看出肝胆代谢情况、消化系统大致情况、心血管运作情况、大脑神经和激素情况;

3、再然后看舌像和脉像(中医的诊断方式),可以看出各个器官的状态(线上仅提供舌苔,也可以看出80%);

4、听诊器诊断:听诊器可以听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腹部脏器。

从西医机器诊断、中医诊断、听诊器具体问题体现、日常生活症状,这样的判断大概能达到90%的准确度,此刻给出结论和建议,才有意义。
没有医院诊断和线下的听诊的情况下,需要更长时间对于器官的准确记录来判断,但准确度要打折扣。

——给建议,第一件事毫无疑问必须要诊断,诊断精准,对症处理,才有可能帮助到别人,除此之外,都有可能在害人。

在不知道你的器官整体性情况之下,

请不要问我任何健康问题


我最头疼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知道”——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能穿越皮肤看到内脏的?如果自己都能知道,100多年来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智慧、那么多人才甚至是许许多多的错误和教训、不断不断的实验和发展,如果你自己都能知道,医学的发展费这劲干什么?

其次,你不可能知道的原因是:人体有代偿功能,你现在没有症状,也有可能是使用了代偿功能。


医学院为什么比其他专业要时间长?一般需要博士,就是因为它复杂,当然、必须、毫无疑问要判断有把握才能建议。

所以我的个案的唯一方式就是体检个案(个案 |纪慈恩体检个案申请通道),人是一个以一生为单位的整体,你的所有经历都是混杂在一起的,你不可能一笔勾销重新开始,就是要把之前的人生一起叠加在一起,知道你的全部信息,才有资格建议。

通过几句描述就敢给建议?(无论是器官、情绪、生命问题)——人类不具备这个能力,都得一步步排查、一个个器官判断、综合评断之后给出建议,并且解释清楚其中的器官运作原理,并跟踪后续反应进行前面诊断的佐证,我需要至少2个月超过5次的佐证才能下结论。

——在对对方的整体性器官和系统没有了解之前的任何询问都是在害我。在我的课程里、我目光所及的地方,我不允许如此不负责任的事情发生,请学员给出建议时确保自己对对方有过完整的证据,建议是有底气的,可以论证的。

个人观点?
哎呦人在不断变化与成长,你经历多了你的想法就变了,一朝一夕都有可能变得不同,我不相信个人观点,也不相信我自己,专业上所有的结论和建议都是有证据、有事实,所有的个人观点都建立在事实、数据、案例的基础上,我没有毫无根据、自己想当然的“我觉得”的价值观。

观点是每个个体的权利,但是事关健康、疾病、生命、死亡,必须要有事实的论证。

个人观点,聊聊天尚无伤大雅,但要判断与建议,那是万万不行的。
我的课程里所有主内容全部都有事实证据作为辅助观点而服务,所有的个人观点我都会强调“随便听听不必当真”,判断、下结论,必须得有证据。

——这就是我本篇的 “为什么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不是吝啬,是这不是我的能力,确切地说,这不是人类的能力,我对自己的职业有敬畏,任何一个医者最低底线的原则就是要尊重证据,尊重循证医学。

医疗诊断和临终关怀首先必须放弃个人观点、主观判断,一切的判断和结论依照于个体呈现的具体事实,“我觉得”不重要,经验是帮助你理解一个人,但绝不能判断一个人。

End

感谢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