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力扛以色列全军精锐猛攻!卡桑旅在主战区部队,大致有多少?

 fairyfail 2023-11-30 发布于北京
从10月7日至今,巴勒斯坦加沙地区的战事已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对此,以色列国防军有它自己的划分。而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战事的基本情况,下面我们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
第一阶段就是10月7日当天,以哈马斯所属的卡桑旅突击队为主,其他武装为辅对以色列控制区发动“海陆空”突袭,实际参与兵力大约是2000人到3000人;以军猝不及防,多个军事基地被攻占,兵员也有相当折损。
第二阶段是10月8日开始后的几天,以军调动特种部队和现役旅骨干进行反击,清理了依然留驻在以方控制区内的巴方武装分子;但由于后者大部分兵力实际已经撤回,以军在慌乱之中未能准确识别敌我,所以可能出现了一些误击。
图片
第三阶段是10月中旬,以军在通过空炮火力大规模攻击加沙地带的同时,加速动员、集结部队、采购装备、接受军援,在完成整体性布局的同时,抽调齐了参与加沙地面战的作战集群,后者几乎汇集了以军现在所有的常备旅,此外也有部分战备情况较好的预备役单位。
第四阶段是10月下旬开始后的第一周,以军地面部队在集结完毕后,开始出动小规模的作战群突破边墙,进行试探性攻击;此类作战群的规模不大,通常借助夜暗条件发动夜战,突破边墙后也不深入,主要是试探巴方武装的反应速度和反击强度,完成试探后也不留驻,而是立即回撤。
第五阶段是10月27日晚到11月24日凌晨,自10月27日晚开始,以军地面部队大规模出击,正式发动了加沙地面战,以军采用了三路突击,先合围,再攻城的战术,隔绝了加沙地带的南北联系,并封闭了海岸线;但以军并未迅速清扫加沙城外围的城镇据点,在攻城阶段的进展不顺。
图片
第六阶段是11月24日7时到现在,也就是停火期;这次的停火最初达成的时间是4天,后来又延长2天;之前4天内双方执行停火条件较好,随后2天内实际发生了数起交火事件,目前各方正在寻求实现长期停火,不过要看具体条件和双方意愿如何了。
图片
总的来说,加沙战事从爆发到现在已经有50多天了。
到目前为止,以军批准的阵亡数为395人,另有警察59人、辛贝特10人阵亡;在这里之所以说“批准”阵亡,主要是因为以军的实际阵亡数要更多些,需要国防军权衡后批准,才可对外发布。
而在上述阵亡之外,无论是按照正常战斗情况进行推算,还是从以方卫勤医疗方面透露的信息,以军的伤员也在千人以上;当然,以军还有数十人至百人规模的被俘人员。
从上述可确认的战损来看,比起俄乌战争来,似乎还不算什么,但放在以军自身来说,却是几十年来的最惨重损失了。
因此以色列方面的反应很强烈,仅动员预备役的兵力就达到了36万人;在围攻加沙的序列中,更是现役单位几乎全军尽出。
以军的规模达到空前之众,那么加沙地带的卡桑旅现在投入主战区的部队又有几何?
图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加沙地带的巴方武装不止哈马斯一家,还有杰哈德等组织所属武装;不过哈马斯作为实际控制加沙地带的组织,它所属的武装力量肯定是占到了大部分。
哈马斯所属的武装称为卡桑旅,这里的“旅”当然不是我们俗称下的旅级编制,而就是一支部队的统称,这种情况在中东地区很常见,它的规模可能是几十人、几百人,也可能是几千人、几万人。
在1990年代初卡桑旅初建时,其规模也不过百人,但此后便不断扩充;尤其是2007年控制加沙地带后,基本上发展成了加沙的准军事部队。
按照以色列国防军的估计,卡桑旅的实际规模约有3万人;美国中央情报局估算,其实际规模为2万到2.5万人;此外还有的高估可到4万人,低估则为1.5万人。
但不管怎么说,卡桑旅的规模肯定是万人以上的级别。
图片
卡桑旅的主体构成是5个地区旅,即在加沙地带的5个省份中各组建一个旅,从北到南分别是:北部旅(北加沙旅)、加沙旅、中部旅、汗尤尼斯旅、拉法旅;在这5个旅之外,卡桑旅总部直属有突击部队、海军突击队、火箭弹发射部队、无人机部队等。
从任务性质讲,地区旅主要承担防卫职责,甚至是地区治安与管理,其兵力通常有数千人,但训练和装备程度一般。
卡桑旅的主要技术兵和精兵集中在直属部队中,它是可以担负攻击性任务的,比如在10月7日参与突袭以色列的1500人,即多为其直属的突击部队。
从实战表现来看,其训练度相当高,甚至在与以军特种部队的近战交锋中取得压倒性战绩,大名鼎鼎的以军总参侦察营、空军翠鸟部队、马格兰部队、杜夫德万部队均损失颇大。
而按照卡桑旅方面的说法,当时撒出去攻击的1500名突击队员,后来成功回撤1400人,这使得其突击单位的折损在可承受范围内。
在加沙地面战开始前,以军划分出了空袭界限,再结合以军地面部队的动向,大致可判断出其地面战的主攻方向在北部。
图片
北部以加沙城为核心的区域,有卡桑旅所属的加沙旅,再往北则是北加沙旅,亦称北部旅;那么很显然,这两个地区旅会参加日后的地面防御战。
地区旅的整体战力一般,因为以加沙地区的财力、物力,不足以确保卡桑旅全军都能有高水准的训练。
而在颇为残酷的城市战中,最为关键的不是人数,而是兵力的精锐度和武器、弹药、后勤补给如何。
从日后地面战的情况来看,卡桑旅投入的部队显然是训练程度相当高的战斗员,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在以军的地面战开始前,卡桑旅可能进行过“人员置换”。
即将北部旅、加沙旅中战力相对普通的人员通过地道后撤到南部,而留下旅建制内的能战之兵和勤务人员;同时卡桑旅直属的突击队则通过地道北进,在进行分区编组后,静待以军的攻击。
因为以军从动员到地面战,实际过去了将近20天时间,足够给卡桑旅进行城区备战的时间了。
图片
然后通过上述的调整,卡桑旅实际在北部战区的兵力未必有万人,可能就大几千人,其中还得包括地道内的后勤人员。
这些兵力划分成若干小组作战,每个战斗组都少则数人,多则十数人,我们无论是在卡桑旅的自发视频还是在以军的视频中,都未能发现较大集群的卡桑旅战斗员活动。
不过卡桑旅留在战区的兵力数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其构成却是精华,甚至可以说它一大半的精锐都在北部交战区。如此以有限的作战物资,让最训练有素的战斗员操作,既可以保证作战效果,也可以延长防御时间。
实际上以军投入在交战区的也是其全军的精华,双方都可以说是“王牌对王牌”,但卡桑旅能在正面交锋中拖住以色列全军精锐攻击4周之久,这已经算是阿拉伯阵营对以军作战的奇迹了。
图片
当然,在极为不对称的战斗中,卡桑旅也要付出相当代价,比如其北部旅正副指挥官便阵亡在战斗中;只是我们不清楚其骨干战斗队的损耗情况如何,毕竟通过以军的战斗图像,无法判明其杀伤效果如何。
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在主战区的卡桑旅部队尚占据着主要城区,应当还有一战之力;而在南部3个省份的卡桑旅部队,虽然被抽走了部分精锐,但主体尚存。
以色列如果奔着彻底消灭卡桑旅的目标去,现在的任务完成度还很不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