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写作要领(二)

 天童老僧 2023-11-3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散文写作要领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随意的文学体裁。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 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可以说是表现自我。这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又如刘半农所说, 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可见,写真实的'',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散文定义的核心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 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

图片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
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 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和小说一样, 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 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
由此,我们说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也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章法(如文眼)、意境等一般化认识,我们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一般教科书中都会讲到。

图片


散文阅读之形与神

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即以作者的社会实践为基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图和思路趋向。
“形散而神不散”是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在选材和行文方式上十分灵活、自由、多样,且富于变化。散文选材自由,大到宇宙星球,小到一枝一叶,都可以成为它的内容。散文行文灵活,可以像电影一样用蒙太奇手法组合一个个片段,也可以有特定的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散文如此散漫,如果不加以约束,它就会像一匹没有驯服的野马,而约束散文这匹野马的缰绳就是散文的“神”。
所谓“神不散”,就是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要明确而集中。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虽然内容很广,从交代家庭内部琐事到南京出游,再到父亲叮嘱别人送行,最后父亲亲自送行买橘等,这么多的事件都记叙在内,看似很散,但仔细分析这些事件的内在关系你会发现,所有的事件都是围绕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而安排的。父亲对“我”的关爱,以及后文表现出来的“我”对父亲的思念,便是这篇文章的“神”。
一般来说,阅读散文或解答散文阅读类的题目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握文章的“形”与“神”:
1、关注题目、作者、注释,逐段快速阅读文章,做到句清段结,把握内容之“形”。
2、圈点勾画文中的重点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即散文的“神”。散文的重点语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开头、结尾的语句。(2)承上启下的过渡句。(3)抒情句或议论性的句子。其中,我们尤其要关注抒情句或议论性的句子,因为它们往往直接体现着作者的情感。
3、由“神”反观“形”,品味作者的构思立意,分析写法、语言等“神”所赖以生存的“形”的巧妙之处。文章中的一切材料都是为主题而服务的,采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在把握了文章主旨后,再反过来看文章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我们就能更准确地领会作者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的巧妙了。
4、唤醒个性体验,进行个性化阅读。散文阅读的重点是个性化阅读,对文章的感情和观点进行分析和鉴别。写心得往往是考查的主要形式,主要从内容、语言、写法、作用等方面发表意见,力求答案观点明晰,紧扣散文的主旨内容。

阅读训练

欠爹一场电影

阎连科

1982年冬,父亲的病愈发严重。那时,我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是师图书馆的管理员。家里窘到极处了,父母想到了我,想到了部队的医院。于是,我请假回家去接父亲。
不消说,父亲是抱着治愈的期望来住院的。在最初的半个月,因为医院病房比较暖和,他的精神也好,病似乎轻了。那半个月的时光,是我这一生回忆起来最感安慰、最感温馨的短暂而美好的日子。那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侍候父亲于床头的两周。每天,我顶着北风,走四五里路去给父亲送饭,一路上都哼着戏词或歌曲。
有一回,我去送夜饭时,父亲母亲不在病房。我在露天电影场找到他们时,他们正在寒风中聚精会神地看着电影。我的心里便漫溢过许多欢乐和幸福,以为父亲的病果然轻了,连忙给哥姐们挂了长途电话,把这一喜讯告诉他们。父亲也以为他的病有望痊愈,看完电影回来之后,他既激动又兴奋,说他已经多少年没有看过电影了,没想到在冬天的野外看了一场电影。
然而,三天后下了一场大雪,天气酷寒,父亲不肯吃药,不打针就不能呼吸,而打针、输液后,呼吸就更加困难,到了离不开氧气的地步。于是,医生就催我们父子尽快出院,他害怕父亲在医院的床上停止呼吸。父亲也说:“不抓紧回家,怕老(死)在外边。”这就结束了我一生中不足一个月的床头尽孝的日子。
回到家,农村正流行用16毫米的电影机到各家放电影的习俗,每放一场10元钱。电影是当年火遍天下的《少林寺》。我们一家都主张把放映员请到家里,让父亲躺在床上看一场真人能飞檐走壁的《少林寺》。看得出来,父亲也渴望这样。可把放映员请到家里时,母亲又说:“算了吧,有这10元钱,也能让你父亲维持着多活一天。”我们兄弟姐妹面面相觑,只好目送着那个放映员走出我家大门。这件事情,成为我对父亲懊悔不迭的失孝之一。每每想起,我的心里都有几分疼痛。
给父亲送葬的时候,大姐、二姐都痛哭着说,父亲在世时,没能让他看上一场(仅一场)他想看的电影。哥哥听了这话,本已平静的脸上,变得惨白而扭曲,泪像雨水一样流下来。于是,我就知道,这件事情在我哥哥和大姐、二姐心里,留下的阴影也许比我的更深。
现在,可以清算一下我所欠的父亲的债务了。
先说一下,我没有花那10元钱让父亲看一场他想要的电影《少林寺》。当时,我身上是一定有钱的,记得回到豫东军营以后,我身上还有17元钱。也就是说,我完全有能力挤出10元钱包一场电影,让父亲目睹一下,他一生都津津乐道的“飞檐走壁”的那种传说。
为什么没有舍得花那10元钱呢?当然是小气节俭和当时的拮据所致。可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从小就没有养成那种对父亲的体贴和孝敬?是不是因为在三岁五岁,或者十几岁时,父亲倘若从山上或田里收工回来,给我捎一把他自己舍不得吃的红枣或别的什么野果,我都会蹲在某个角落,独自下肚,而不知道让父亲也吃上一颗两颗呢?
我想是的。至今我都认为,一个人可以对他人在任何方面缩手退步,而绝不能在自己的父母面前退步缩手。

(选自《文苑》20132期,有改动)

图片

阅读上文,思考下列各题: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介绍“我”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还是个图书管理员,这样写有何用意?
2、“一场电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3、“孝”字在文章中共出现了4次,请分别找出并结合文意分析其中所蕴涵的情感。
4、概括文中“我”的性格特点。
5、文章第五自然段中写到面对父亲的弥留时刻,“我”和哥哥姐姐都同意拿出10元钱让父亲看一场电影,母亲却愿意省10元钱来继续维持父亲的生命,你赞同哪种做法?为什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