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刻影响全球3000万精英的熵增定律到底是什么?

 云语禅心 2023-11-30 发布于河南

宇宙中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法则叫做对称。

麦克斯韦方程组,薛定谔方程,相对论,他们都是对称的。

但唯独有一个东西例外——时间。时间似乎总是单向的,从过去向未来流逝。这个现象在物理学里面被叫做——时间之矢。时间之矢困扰了很多人。

为什么时间是有方向的?背后的底层原理是什么?背后的底层原理就是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的出现,揭示了宇宙的终极演化规律你也许早就听说过它,但却远远低估了它的作用。

深刻影响全球3000万精英的熵增定律到底是什么?

国家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企业为什么会官僚化?我们又为什么要不断的学习?这一切都跟熵增定律有关。

熵增定律被称为宇宙的终极演化定律,凌驾于所有定律之上。

薛定谔认为,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爱丁顿认为,熵增定律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最至高无上的定律。

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也说过,如果物理学只能留一条定律,我会保留熵增定律。

2020年大火的电影《信条》,讲的也是熵的故事。

那到底什么是熵增定律?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物理学家给熵增定律下的定义是: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即熵)会不断增大。

这里面有三个词非常重要,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总混乱度(熵)。

首先我们来解释什么是熵?

熵最早是在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用来度量一个系统的内在混乱程度,你可以理解为熵是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举个例子:比如你买了一个5,000毫安的充电宝,却发现根本无法给5,000毫安的手机充满电,于是你怀疑是制造商造假了。其实不是的,那个充电宝它理论上可能真的有5,000毫安的容量。那为什么无法给5,000毫安的手机充满电呢?

因为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能量并没有被100%的转化,而是有一部分永久的散失在了宇宙中,这部分能量不可逆,无法被再利用而且永远在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所有的物质都会变成这种无效能量。

比如太阳会熄灭,质子会衰变,黑洞会蒸发,所有的物质都会消失,当然也包括人类。最终宇宙将变成一片死寂,这个状态也被称为热寂。

那知道了什么是熵以后,就可以理解什么是熵增定律了。

熵增定律其实就是这种熵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但这是针对整个宇宙而言的。

如果要针对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只要加上两个限制条件: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

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满足了封闭系统而且无外力维持,它就会逐渐的趋于混乱和无序。

比如常年失修的屋子会越发破败,文件需要定期整理,不然很快就会杂乱无章。国家需要对外开放,不然就会变得落后闭塞。

那知道了什么是熵增定律以后,下面我们来讲一讲熵增定律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熵增定律?它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前面我们说过熵增定律,它揭示了我们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规律。

比如对个人而言,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容易,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数人都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学习也不规律。

比如对群体而言,大公司的组织架构会逐渐变得臃肿,员工会变得官僚化,整体的效率和创新能力都会下降,已经破产的通用汽车,雷曼兄弟,柯达等等,他们都是最好的例子。

对非生命而言也是如此,比如屋子不打扫会积灰,手机会越用越卡,烧好的热水会逐渐变凉,太阳会慢慢熄灭,直到宇宙的尽头——热寂。

现实中,所有事物都在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

符合熵增的就会非常容易,不符合熵增的就会非常痛苦,这就是为什么自律这么痛苦的原因。因为自律是逆熵的过程,它需要大量的做功。

正如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所写道的: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须是艰苦的过程,他必须与自然法则对抗,但遗憾的是我们却习惯于保持原状,热衷于使用陈旧的地图与成就的方法,我们习惯于走平坦的道路,害怕道路上的荆棘漫步。

在反抗自然法则的过程中,心灵需要同熵的力量对抗,就如同生物进化一样,我们的心灵克服了熵的力量,才一直走到今天。而这一点,跟薛定谔的理论恰好不谋而合。

深刻影响全球3000万精英的熵增定律到底是什么?

想起曾经有人问过我,人为什么要自律,我哑口无言。

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可以散漫,当然也可以自律。但是现在我找到了答案,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过程——即熵减的过程。

那知道了熵增定律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如何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运用他们呢?

接下来的内容涉及熵减的实操步骤和思维认知的升级。

如果听到这里,你还是无法理解什么是熵增,没有关系,结合方法论你就懂了。

前面的定义中已经提到熵增有两个条件: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只要我们打破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熵减,听起来很抽象,怎么理解?

我们可以从人类的进化得到启示,整个生命的发展,其实就是一部逆熵的历史。

我们的始祖是一种蛋白质加RNA的聚合体,科学家将它命名为LUCA。LUCA通过吸收能量来大量复制。

但是有个问题,宇宙的熵总的来说是增加的,所以LUCA的熵减会导致环境的急剧熵增,环境熵增以后,LUCA为了生存只能进化,于是DNA聚合体诞生了。

DNA比RNA更稳定也更加智能,但是这样一来消耗的能量就更大,导致环境的熵增也比以往更大,所以DNA聚合体又被逼着向单细胞演化,同样环境的熵增会再次增加,于是单细胞又开始向更高级的多细胞演化。最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诞生了。

因为孤立系统无法维持足够的能量,所以多细胞又开始移动,并且产生了感知能力,比如视觉嗅觉听觉等等,从此生命就走上了智能的进化之路,这一过程也被王东岳称为递弱代偿。

即生命的熵减过程会加剧环境的熵增,环境的熵增会导致生命的生存难度变大,所以生命为了生存,就必须变得更加智能,这就是人类的进化过程。

总结一下,生命的熵减过程会将无效能量释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变得恶劣,所以生命为了生存必须变得更加智能,这个过程中生命一直在做三件事情。

第一保持能量的供给,比如从化学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再到光合作用加呼吸作用的结合体,最后到多细胞生物

第二努力开放系统,比如细胞从无法移动到进化出游动、爬行、行走、飞行等等。

第三努力变得更加智能,比如生命为了花更少的能量来获取更多物质,进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当时的霸主奇虾,它就有一对很大的眼睛,对它来说,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减少更多能量的耗散。

而这三点,刚好就是企业和个人的进化要件。

我们先来看看企业如何做的熵减,首先第一点你必须主动投入能量做功,许多公司在创业初期非常努力,他们会花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战略和组织的进化,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员工就会慢慢懈怠下来,组织会变得臃肿,制度会腐旧脱节,所以作为领导者,你要努力保证企业的活力。比如采取扁平化的结构,让团队各自为战,回归创业初期时的热情。

记住,舒适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张王牌,任何时候你都不能松懈,一旦你减少了能量的投入,企业的熵增就会立马回来。

其次第二点开放系统,关于开放系统,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叫做耗散结构,它给我们带去了一丝希望。

什么是耗散结构呢?

它有三个特征: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

开放性你可以理解为系统把无用的熵排出去,然后吸收新的可用物质能量和信息,比如你每天的新陈代谢,比如通过锻炼减去一身赘肉,比如通过读书获取更多信息。

那企业也是一样,想要对抗熵增就必须开放,把那些衰败为熵的东西全部排出系统,比如腐败的制度无产出的员工,落后的信息等等。然后去吸收新鲜血液,更新理念掌握前沿信息等等。

而华为就是做熵减的代表企业,任正非把这个耗散结构作为华为的底层逻辑。他说:我们一定要去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特别是硬件体系更要开放,不开放就是死亡。与此同时,华为每年会淘汰干部10%员工淘汰5%,每年18万人就会淘汰5,000人—9,000人来激活这个团队。

除此之外耗散结构还有另外一个特点——远离平衡态。

当熵逐渐增大,虽然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混乱无序,但是这种结构却更加稳定,这种稳定就是平衡态。

比如一个企业做大之后,内部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稳固的结构,这种结构很可能就是官僚风气,企业要想革新,解决办法就是打破这种平衡态,让系统内部流动起来。

具体方法比如韩都衣舍内部采取的小团队模式,员工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团队,也可以自己组建团队,通过授权竞争淘汰等一系列机制来进行充分的内部流动,最终无产出的员工,也就是熵会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继续流动重组,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最后第三点非线性,怎么理解非线性呢?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一个巨大的突变。

比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给一壶水加热,前面99°都没有沸腾,可是只要你再加热1°它就会沸腾,这就是非线性。那企业也是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都效果甚微,但是不要气馁,打破熵增的过程是非线性的。总有一天,你一个微小的投入就会带来巨大的突变。

亚马逊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失败最多的企业之一,但他们对失败非常包容,就算努力尝试以后效果甚微也不会气馁,因为他们不断的在赌,每一次小的努力和尝试都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超额惊喜。

以上就是关于企业如何做熵减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主动做功和开放系统。开放系统又分为开放性、平衡态和非线性。

那讲完了企业如何做熵减,也许你会觉得熵增定律离我们太遥远。但实际上,它也和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等同样息息相关。

就拿生活来说,我们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琐事,如果我们任由其发展,生活就会陷入到混乱状态,最后如果我们想要恢复到原有的有秩序状态,就不得不花费更大的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生活会一团乱麻,即使他想要改变现状也不知道如何入手,最终只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因为他已经陷入到了一种极度熵增的状态,他被无数混乱的事情牵着走了,已经丧失了生活的掌控权。

情绪也是一样,当大脑被杂七杂八的情绪堆满,我们不但会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连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下降,那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办法仍然是主动做功和开放系统以及智能化。

我们先说主动做功,这部分需要我们去动员我们的自主意识,不能等到生活脱离了你的掌控才后知后觉的去介入,每天提醒自己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整理情绪,每日事项,理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再比如学习这件事情,也是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脑是一片浆糊,怎么办呢?画思维导图,通过画思维导图,它可以理清我们的思绪,降低信息的混乱度,但是这个过程极其的痛苦。我们需要不断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有的地方甚至要反复的修改,那突然我就想到了熵增定律。

让知识变得有序的过程,不正是熵减的过程吗,虽然很痛苦,但是我们必须主动去做这件事情。

第二点开放系统,这里也用耗散结构来分析,但是前面企业里面讲了,所以这里略讲一下开放性,他要求你一直保持与外界交流的状态,把过去的熵埋葬,然后拥抱新的明天。

什么是过去的熵?比如说打翻的牛奶,腐旧的认知,回不去的人。

什么是拥抱新的明天呢?比如去新的环境,获取新的认知,结交新的人,这就是开放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容易陷入到平衡态,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舒适圈。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很久没有波澜,想必你已经掉进了平衡态,比如你写文章已经2年了,但一直没有新的尝试,这就是平衡态。所以当你开始做一些突破,比如开始尝试做视频。

所谓打破平衡态,就是要求我们不断的去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和计划,除此之外,还有非线性。

那对于个人来说,非线性如何体现呢?你可以理解为“复利效应”,也许你此刻做的很多努力,看起来都杯水车薪,学习与生活都没有多少改变,但是请不要灰心,继续坚持熵减,等到时机成熟,也许你只需要投入一丁点努力就会迈向开挂的人生。

最后我们来讲一讲,所有熵减方法里面最强大的一个东西——智能化。

整个生命的熵减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得智能的历史。

为什么生物非要智能化呢?难道外力做功和开放系统都不足够我们生存的吗?不敢说100%需要智能化,但是从生命的演化角度来看,似乎都是在朝着这一条路发展,这里我们可以用王东岳的递弱代偿来解释。

当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为了生存,我们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生存能力,而强化生存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变得智能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从猿人进化出农耕文明,工业革命,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原因。

那么具体如何智能化呢?答案就是降低信息熵,信息熵被物理学家用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熵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大,只要我们降低信息熵,就能降低不确定性,从而变得更加智能,但是降低信息熵,它需要获取能量。

1bit信息熵=kln2(J/K)(焦每开尔文)热力学熵

所以当你信息局限的时候,要做成一件事情,你就需要获取更多的能量。比如做同一套试卷,学霸跟学渣他们做题所花的时间和能量都是不同的,学霸一个小时就能做出来,学渣他可能做了三四个小时都还做不完。

又比如做一个科普视频,新手会花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做不好,而那些专业的机构,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生产优质内容,因为他们掌握着更多的信息,这使得他们不仅耗能更少,而且效率也更高。

这就是为什么查理芒格会说,我见过的所有聪明人里面没有一个是不每天读书的,一个都没有。这个中间读书所充当的意义就是智能化,也就是从无序中发现有序,减少大量的无效做功。

所以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你想要站在更高的维度俯视世界,你必须要在信息层面上升一个维度,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帮你打开眼界和认知。

正如你阅读这篇文章获取信息,也是在降低你的信息熵,那如果你也想在此生有所建树的话,那么努力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认知,让自己变得更智能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