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有多怕人类?听到人声就逃走,甚至影响生育,还有的直接吓死

 咫尺天涯寂满怀 2023-11-30 发布于广东

猛禽也惧怕人类声音

恐惧是一种本能,地球上除了人类之外,其他的动物同样也具备这种本能。

2015年春天,加利福尼亚圣塔克鲁兹山区,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夜,气温相当的寒冷。低温再加上夜晚,人类是不会来山里活动的。

黑暗中,一头美洲狮出现在了灌木丛中,植被的遮挡使其身影时隐时现,它仿佛行走在自家的客厅,直接冲着一堆看不清是何种东西的物体而去了。

内容图片

等到撕咬和咀嚼骨头的声音渐渐传来,才证明这头美洲狮正在享用自己的大餐。这只猎物可能几天前就被它捕获了,此刻只被吃剩下了躯干。暗夜里的狮子,撕开尸体皮毛啃噬着里面的肉和骨头

突然,黑暗中突然传来一阵又一阵青蛙的鸣叫声,在安静的夜幕下那声音传的很远。但正在进食的美洲狮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甚至都没有抬头去分辨这声音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内容图片

而事实上,这青蛙的鸣叫仅仅是一段重复的录音,是从附近草丛里的一个录音机里传出来的。有录音机的存在,自然也有红外线监控相机的存在。

这头美洲狮不知道的是,它进食的整个过程,正在被一个叫史密斯的人类从视频里观察着。就在美洲狮吃的最爽的时候,蛙鸣声突然停止了。这时候,突然传出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那声音低沉而且连贯,是一个男人在念一段关于案件的陈述。

美洲狮的反应是,在人类的声音刚响起来的那一刻,它就警惕的抬起头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张望。

内容图片

这个张望的动作其实是下意识的反应,因为紧接着它就从草丛中一跃而起,而后扭转庞大的身躯,朝着声音相反的方向逃走了。从抬头到逃走,整个过程中只有几秒钟的时间

也就是说,这头美洲狮根本没有去分辨附近究竟有没有人,仅仅是在听到人的声音以后就仓皇逃走了。

内容图片

很显然,哪怕是已经站在了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一旦感知到比它更强大的人类,连美洲狮都会感到害怕。换言之,对人类的恐惧已经刻在了基因里

动物也能感知到自己有变成猎物的风险

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农田,那些前来吃种子的麻雀等鸟类,都会对矗立的稻草人感到害怕。虽然有些聪明的鸟类,后来会发现那只是一个假人而没有威胁,最终还会来偷吃,但只要有新的稻草人矗立起来,麻雀们还是会被吓跑。

内容图片

加拿大的太平洋沿岸,有些地段被随意丢弃着海獭的尸体,这是当地的努查努阿特人干的,相比于庄稼地里的稻草人,这些动物的死尸,能够吓跑海中那些靠吃贝类为食的动物。原来凡是有海獭尸体的地方,都是原住民采集蛤蜊的地区。

内容图片

通过稻草人或者其他动物的尸体,一些动物已经能分辨出这是人类在附近活动的迹象。所以为了不使自己变成猎物,其他动物都会远远避开上述区域。

恐惧是本能,而恐惧人类也跟最基本的本能画上了等号。值得一提的是,多数恐惧人类的动物都是野生的,没有经过人类漫长的驯化。而家畜、家禽再到猫狗等宠物,它们表现出来的对人的恐惧是有限的。很多情况下,这些动物甚至还会跟人很亲密

这就说明关于恐惧,动物也在不断演化和学习。哪怕是不与人接触的野生动物,当它们感知到威胁变小或者不存在后,也会通过逐步的学习,而表现出另外的状态。

内容图片

在加拿大的弗雷泽河口三角洲地带,潮水上涨的情况下,黑腹滨鹬从来不敢降落到沼泽区域休息。它们非但不休息,而且还几千只集结在一起,有规模的在附近区域飞行。

之所以不敢落下来,是因为它们担心在这一区域内的其他捕食者。一直到落潮后周围的视野变得开阔了,这些鸟才会落地休憩。

有意思的是,根据动物学家的观察,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人类在周围区域中大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以致这些化学药品威胁到了其他动物比如游隼的生存。而在这种情况下,黑腹滨鹬飞行的时间比较少,大部分时间都会落地休息。

内容图片

等进入21世纪后,人类开始对各种杀虫剂限制使用,此前感受到威胁的其他动物,又逐渐回到三角洲地带活动。而黑腹滨鹬也相应的感受到捕猎者增多了,于是它们飞行躲避天敌的时间又增多了。

从这个案例中就不难看出,人类作为顶级掠食者,不但会给其他动物送去恐惧,甚至有时候一些微小的举动,也能改变某种动物整体的行为习惯。

换句话说,只要是针对动物的一些举动,不管是有害还是无害的,都会搅动整条生物链产生反应。

内容图片

对人类的恐惧会产生连锁效应

无论是在非洲还是亚洲或者是美洲,几乎所有的大型类食草动物,都会避开丛林茂密的区域活动。非洲的角马和野牛,美洲的马鹿,都会在开阔的草甸地域吃草

因为本能告诉它们,在那些密林深处,要么有伺机而动的狮子,要么会有直立行走的两脚兽,这些掠食者的存在都是致命的。

而一旦因为食草动物恐惧到开阔地带活动,森林和草甸之间被啃食的植被就会发生区别,时间一长,两种地域里的植物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草甸地域内,由于大量的植物被吃掉,原本要传粉的昆虫数量会急剧减少。随着这类昆虫的减少,原本靠它们为生的各种蛙类或者其他飞禽也会慢慢变少

内容图片

另一边在茂密的森林内,由于食草动物不光顾,植被会变得更加茂盛,很多在树下活动的动物,因为植被太过于茂盛可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不得不“搬家”

反倒是在草甸地域,植物被食草动物吃的七零八落,没有了花草只剩下光秃秃的草皮,对更顶级的掠食者人类来说,这些草甸就失去了观赏价值。

而现在全世界有野生动物集中活动的区域,大都被人类开辟成了供游览的自然保护区。草甸区域的风光不好,游客也不会花钱来看光秃秃的草皮,最终就会影响到保护区的门票收益……

就因为恐惧被吃掉,由恐惧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而上述的情形,仅仅是一种最直观且最简单的推测。现实的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的上下游会关联很多动物,一旦某种动物因为恐惧而出现了反常行为,就会对整条食物链产生影响。

内容图片

目前,有能力搅动整个食物链发生改变的,除了人类还是人类。因为,人类能无差别的给所有动物带去恐惧,恐惧发生后,又会改变动物的某些行为,并最终在生态系统中产生一连串的反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北美地区人和狼之间的关系。20世纪早期,北美地区无论是养殖户还是动物学家,都恨不能将狼赶尽杀绝,因为狼威胁到了人类饲养的牛群

等到绝大多数的狼被杀死,剩余的狼因为恐惧而逃到更荒僻的地方后,养殖户们并没有迎来他们的春天。

起初,牛群倒是大量的繁殖了,但人类很快就发现,因为数量的增多,可供放牧的植被减少了。而且原来有狼群在的时候,一些野生食草动物的数量也被压制着。狼群消失,野生食草动物的数量也在增加,植被的消耗速度就更快了。

内容图片

再者,人工饲养的牛群增加到一定的数量后就不再上涨,反倒因为数量的过于庞大而导致疫病增多,牛群最终的数量不升反降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北美地区的人类最终意识到过度散播恐惧的危害。美国人奥尔多·利奥波德,早年是一个坚定的杀狼主义者,他甚至喊出过要抓住最后一头狼的口号。

等到他见识了狼群消失后的一系列生态灾难,他的观念也渐渐发生了改变。但即便如此,直到今天北美地区的野狼也并未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比如黄石公园,人类现在还为要不要大量引进狼在争论。因为不少人又担心,如果突然引进狼群的话,可能又会产生一系列的反作用。

毕竟在人类没有干预之前,当地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数量比例,一直是由自然界在调节的。

内容图片

由此便不难看出,人类迄今虽然还没有完全学会大自然的调节能力,但人类会散播恐惧,而且全世界各地因为人类散播的恐惧,很多原有的生态系统都发生了彻底改变。

这就是恐惧生态学

虽然20世纪中期,人类就逐渐了解到动物的恐惧本能,但直到20世纪末,系统性的恐惧生态学才逐渐起步。这个名称,是伊利诺伊大学的乔尔·布朗和他的同事们发明的。

以往动物学家认为,食肉动物攻击猎物,如果猎物侥幸逃脱,对其产生的影响是短暂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动物学家们发现,那些猎物所表现出来的恐惧,能够改变野生动物的长期行为和生理反应

内容图片

这便是由恐惧产生的一系列效应。克林奇和扎内特是一对研究恐惧生态学的夫妻,在他们看来,人类虽然能够看到某种动物具体的恐惧行为,也能看到食肉动物是如何散布恐惧捕获猎物的,但人类看不到由此产生的长期影响。

所以要靠观察和推断,才能知道恐惧给动物的繁殖和生存带来了哪些影响。在加拿大的育空地区,有一个关于猞猁和雪鞋兔的观察研究项目。

根据动物学家的多年研究,如果只是单纯增加或者减少两种动物的数量,作为猎物的雪鞋兔,它的整体繁殖数量只能增加到原来的五到六倍就停止了。但如果加入恐惧因素,在同等的环境设置下,雪鞋兔的数量能增长到11倍

内容图片

这充分表明,恐惧会给某种动物带来长期的影响。恐惧可以帮助动物躲避抓捕,能够让动物尽量活到能繁殖后代那一天。但是,动物由此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比如动物在受惊的情况下,食物摄入量会降低。如果是极度恐惧的情况下,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恐惧也会给动物留下创伤后遗症

人类因为恐惧会产生创伤后遗症,而通过深入研究,动物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这种症状。

内容图片

还是以育空地区的雪鞋兔为例,此前动物学家们认为,影响雪鞋兔数量的波动仅仅是外部因素。然而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恐惧产生的影响更深远。

育空当地的雪鞋兔,每隔几年数量就急剧减少,除了食肉动物的捕食之外,还由于母兔需要长期躲避天敌而减少了食物的摄入量,最终使得兔子的出生率也随之降低。

因为这些母雪鞋兔在侥幸躲过追捕后,大脑中发生的化学物质变化是永久性的,这种变化跟人类遭遇恐惧创伤的情况类似。如此一来,即便之后没有了威胁,雪鞋兔的生殖率还是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内容图片

而且和人类一样,那些长期生活在恐惧中的动物,由于过度警觉也会消耗身体的防御系统,身体出现疾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但是,随着大脑杏仁体区域的受损,这反倒会进一步导致动物丧失对恐惧的感觉。也因此,那些受到过度惊吓的动物,再次遇到危险后反倒不知道逃避了。

内容图片

对于遭遇恐惧后产生的这种反应,有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反应。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创伤后的应激障碍,恰恰是大脑在进行适应性反应,是一种过度保护机制。

就像人类中经历过战争的群体,战后他们往往会失眠、过度警惕和经常做噩梦,这就是大脑的适应性反应过度导致的。动物一旦遭遇捕猎,也会出现这样的状态。

内容图片

所以,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恐惧本身都有一定益处。因为,它能在危险真正降临之前,让动物作出反应,进而使伤害降到最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