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 览 | “泉石膏肓”大鉴堂中国画学会师生作品展

 涤砚堂 2023-12-01 发布于江西



序 言

文 / 蔺思骐

转眼间,大鉴堂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九载光阴,师生画展也从风了草堂来到珠江北岸,这次是第五回。追忆往昔,我们一起听过蛤地的晨鸡唱晓;在大鉴堂的枯山水旁煮茗清谈;也曾在双华画馆里向“阳”而生;共同赏过罗浮山百年不遇的雪梅;数次的登高揽胜经过山海......把臂于“泉石”之间,沉浸于“膏肓”之乐。这都因我们共同的恩师大鉴堂主人杨近白先生缘起。

先生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自不待言,而先生所笃持之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意志的人生观;尊重个性,以心为体,达人大观,物无不可的师古观;解衣般礴,心手两忘,造化在我,逸笔草草的创作观。更是指引着大鉴堂这支航行在在传统文化汪洋里的船队,长风破浪,向深向远。故大鉴堂诸生虽出自一家骨肉,却能面目殊异各造妙境。

以本次参展的作者为例(依目录次):峭拔劲健,骨气洞达则宗翰;举止和雅,写景入微则梁子元;浑厚苍茫,气象深稳则刘无穷;苍山雾霭,隐显变幻则唐无垠;动静爽利,韵逸情高则曾无味;秀逸空灵,清和明丽则朱衫雨;造像庄严,不厌精工则杨青辞;气韵微渺,密于精思则叶益胜;山峦浑穆,神完意足则叶子强;清丽俊逸,古雅出尘则陆海玲;渊雅静谧,淡然天真则林杰珊;搜妙创真,简质古峭则陈文辉;忝列其中则笔者也。

九年来,大鉴堂中国画学会的成员们和而不同相互砥砺,已然从最初的“圆桌派”七八条枪,发展为遍布全国手执四百支小狼毫的庞大画家群体或称作画家流派。在信息化的今天,影响将无远弗届。

行文至此,谨借杨万里《泉石膏肓记》语,发师友之叹!“膏肓有法可艾也,泉石膏肓无法可艾也,有法可艾,予亦不艾也。”


 “泉石膏肓”

大鉴堂中国画学会师生作品展题字

「陈忠康先生题字」

图片

「方严先生题字」

图片

「季惟斋先生题字」

图片


【参展画家及作品】

(点击头像可进入艺术家专馆,浏览更多)

图片

杨近白


号汀洲父,却斋
别署大鉴堂、双华馆、十寒精舍、画沙樾馆
1980年生于河南泌阳,现居东莞
师从陈忠康先生、方严先生研习书画
山水画由董玄宰上溯元四家
于王叔明之峻厚、黄子久之萧散皆有所悟
其画水墨、浅绛、青绿兼能,用笔洒落,沉着纵逸
工书,亦能诗文

图片





图片
宗 翰

1980年出生于湖南衡阳,现居东莞

千竹书院成员、大鉴堂画会成员,职业画家

擅篆刻,书法,师从方严先生,杨近白先生

注重理法用笔,感知自然之妙


图片





图片
梁子元

号虚静斋,别署上院居士、上院散人

1977年生于广东肇庆,现居东莞

千竹书院成员、大鉴堂画会成员、习初堂成员

“墨池国画”清四王山水画体系网络课程导师


图片





图片
刘无穷

别曙殷廬,1987年生于山东菏泽,现居东莞

先后师从崔晓东先生,杨近白先生研习书画

擅水墨山水,小青绿山水

大鉴堂画会成员、中华珍宝馆当代艺术家

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图片





图片
唐无垠

名华葵,别署巢林堂、巢文馆

1995年生于广东雷州,现客居广州

先后师从杨近白、方严先生研习中国传统山水画

山水画取法董源、米友仁、黄公望、王蒙、董其昌等人

用笔洒脱、笔致清秀,用墨明洁隽朗、温润丰富,设色古朴典雅

现为千竹书院成员、大鉴堂画会成员

中华珍宝馆当代艺术家、广州青年美术家会员

图片





图片
曾无味

别署,澹庐、锦茗堂

90后职业画家,现居南昌

师从杨近白、王渐鸣、马超诸位老师研习书画

近年于明清画意颇有深入,而笔墨上溯元人

逸笔草草,擅水墨、浅绛、青绿

现为大鉴堂画会成员,中华珍宝馆当代艺术家

图片





图片
朱衫雨

名秀欣,别署见溪堂

1994年生于广东陆河,客家人,现居广州

师从方严先生、杨近白先生研习中国画

山水画由四王、董玄宰上溯元四家

于王叔明之峻厚、董玄宰之简淡皆有所悟

注重理法用笔,其画水墨、浅绛、青绿兼能

现为中华珍宝馆当代艺术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青年美协会员,广州青年美协理事


图片





图片
杨青辞

号迟迟山房,陕西安康人,现居东莞,从事高尔夫职业

师从杨近白、方严先生研习中国传统绘画

主攻山水,尤擅青绿,亦工白描人物


图片





图片
叶益胜

号千峰堂,1992年生于桂林永福,现居桂林

师从杨近白、叶善华、方严先生,擅画水墨、青绿山水

图片





图片
叶子强

1977年生于宁夏吴忠

师从杨近白先生,方严先生研习传统书画

对元四家,董玄宰画风略有所悟,擅长水墨、浅绛山水

现为大鉴堂画会成员,千竹书院成员


图片





图片
陆海玲

1994年生于广东江门

师法宋元,笔墨古洁淡雅

清秀俊逸,喜烟云悠逸之景


图片





图片
林杰珊

1995年生于广东揭阳,现居广州

师从杨近白先生研习中国传统山水画,大鉴堂画会成员

自幼喜研习绘画,注重理法用笔、墨色温润丰富,亦习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片





图片
蔺思骐

别署砥庐,1993年生于山西,现居广州

毕业于暨南大学中国书画鉴赏专业

暨南大学书画艺术硕士,导师朱圭铭教授

中国画师从杨近白先生,大鉴堂中国画学会成员

图片





图片
陈文辉

1999年生人,现居东莞,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自幼学画,先后师从赵春秋、杨近白先生研习传统山水

尤爱四僧及元四家,近来对石涛颇有所悟,现为大鉴堂成员


图片


编后记

文 / 曾无味

这次“泉石膏肓”大鉴堂画会师生展由无垠兄发起,是同学们与杨老师共同策划的一次阶段性总结。

对于艺术创作者,“展览”像旅途中的一个凉亭,可以在某个节点回看来时路,以过往为鉴,开启未来。99年的陈文辉作为新面孔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展览,已经在山水之中取得了独特的领悟。当然这次展览更多的是一同勤勉探索的老同学,几年间,大家在面貌上更加成熟,常有属于个人的独特笔墨与气象在作品中隐隐流动。

这种独特与气象不仅在于取法之分别,更意味着大家在古今山水画的探索与思考中找到自己的踪迹。古代中国的思想不重创新而重传统和秩序,因此,“学古人”仿佛天生就带着某种限定,稍不注意就容易窄化。对于浸淫山水画多年的人来说,想要把握住创作需要的技法是不难的,难处总是在将已经自洽的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否定和更新。

学传统的出路,用杨老师的话说就是“做自己”。本次展览中,每个人把“传统”用各自的方式进行诠释,呈现出自己眼中的“山水真相”。这得益于杨老师一贯的开放式、启发式教学,他往往能在我们都觉得无趣的作品中,揭开隐微的意趣。

展览里部分同学本身就是从事山水画,还有的在工作之外寄情山水。这些年孜孜不倦,除了大鉴堂一起营造的学习氛围,也是源于山水自然和传统内涵的感召,传统山水画让大家的生活更显意义。

对传统山水画的探索,是有助于审美力的提升,提高感知的敏锐程度。在爱斯基摩人的眼中,有几十种不同的雪,而对我这种一年到头也难得见雪的江西人而言,“下雪”更像是一种抽象层面的概念。所以画画的过程,反过来让我去贴近和理解自然。对于山水,对于笔墨,我好像拥有了爱斯基摩人对待雪的眼光,想必同学们也是因为这种对精神的充盈不断砥砺前行。

这几年“文化复兴”像互联网的热梗一样,大家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突然很有信心。山水画拥有一种高于视觉艺术的表达能力,比如在景区拍的照片,无论当时高山多么震撼壮阔,回来看照片也只能是平淡的视觉图像。感受一定是直面时的身临其境,恰好山水画的笔触可以传达这样的内心触动。山石笔墨沉厚凌厉,如果是纵向的山用笔更加生涩峻拔,而画里的人则用笔轻快且渺小。这正是自然与人的写照,也是我们置身其中所处的关系。

传统的笔墨是对感受的一种直接呈现,就像此刻你拿着画册,纸张的质感,它也许平铺或者微曲,与你的关系……这种不断探寻,逐渐敏锐洞察周遭事物的意识正是艺术能带给我们的。

我们的意识一定得依附在某个有内容的事物上,那么一件作品显得空洞还是丰富,就取决于作品有多少触动心弦的东西。丰富的物象可以辨认;主次繁简的关系让人明晰;可以是物象之间的遮挡关系,让人联想;也可以是有轻重缓急的笔墨扣动心弦。而这些笔墨的呈现之所以更加直击心灵,是其中铭刻了时间、状态和感受。

古有言“遥想其挥运之际”, 我们能够凭藉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想象到当时运笔的动作,这个动作必定是有所理解的,同时也必定是时间的协同。我们不会在山水画的瀑布上看到漫不经心舒缓的水纹,也不会在雪景中看到像面条一样柔软的树枝。就像展观《富春山居图》里,实在没法忽略掉里面那些突如其来的几笔黑线,一旦察觉,黄公望就跨越千年到你面前,然后扫下几笔,为你打开那个真实的幻境。

此集的作品,是老师和同学们投注生命和体悟凝结而成的山水“化石”,我们共同将笔墨的余温寄放在此,以祈观者能透过温度触碰时空的纹理。





展馆开放时间

09:00-17:00

展览地点

广州文化公园-文荟馆

广州地铁6号线-文化公园站

A、B、D出口皆可到达

展览预约

免费开放,无需预约前往

【拍卖预告】

本次展览将会精选14件作品

每个参展艺术家各一件

12月8日上架“拾英拍卖”小程序,敬请期待

关注拍卖最新资讯,欢迎加群

进入线上展厅
关注中华珍宝馆,助力中华艺术家

https://g2./hom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