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年蒋介石日记中痛斥:如果没有这三人,我何至于败走台湾

 心如止水书屋 2023-12-01 发布于浙江

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从此在海的那一边度过余生。

蒋介石素有记日记的习惯,数十年来从未间断。晚年的他,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一生中最痛恨的有三个人,如果不是这三个人,我也不至于退败台湾。

这三个人是哪三个呢?他们究竟做了什么,才让蒋介石将退败的原因归咎到他们身上?



来自美国的“用完就丢”

第一个,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马歇尔。

马歇尔在二战期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曾为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出谋划策,使其决定先进攻德国再去攻打日本。马歇尔于1945年退役,曾获诺贝尔和平奖。

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正是由此人提出,也以此人的名字命名。

蒋介石为什么会记恨上这个远在美国的五星上将,马歇尔做过些什么事呢?



945年,刚刚退役的马歇尔奉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之命,前来中国调解国共之间的矛盾。

在马歇尔出发之前,杜鲁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明确给出了马歇尔此次行程的具体任务,那就是尽可能促进中国内部的和平统一,阻止更多的战斗。

当时,日本刚投降不久,蒋介石又开始为内战筹划,国内的军事局势再次陷入紧张。得知马歇尔即将来访,一心以为美国是派人来帮自己的蒋介石简直兴奋坏了。



在此前的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就曾多次向美国求援。1939年6月17日,蒋介石接见美国大使约翰逊,催促美国政府对当时日本封锁天津英、法租界一事发表严肃声明。三日后,美国国务卿赫尔便公开发表演说,谴责日本封锁天津租界,和其在中国各地的大肆轰炸。

1941年11月2日,日军集结越南,将要进攻云南,切断滇缅公路,蒋介石以此为由,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去电报,请他利用美国的影响力使英国与中国通力合作。



同年12月7日,日军对珍珠港发起袭击,使得美国正式加入战局,太平洋成为战场。两天后,罗斯福公开发表演讲,谴责日本离经叛道、忘本负义,并宣称这将是一场长期且艰苦的战争,但美国已经抱有作战到底的决心,绝不会中途停止。之后,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表示美国已经对日宣战,并申述加强美中友谊,两国应共同奋斗,征服暴日,直至取得彻底的胜利。

次年,蒋介石向身在华盛顿的宋子文发去电报,要求罗斯福派遣一位可以信赖的高级将领到中国,担任中国战区统师部参谋长。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向时任美军总参谋长的马歇尔推荐史迪威担任这一职位,马歇尔同意了。



之后,在中国外交人员的努力下,美国又对中国提供1.7亿美元的贷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全力援华。

美国还派人员来华参战,包括“飞虎队”、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和第二十轰炸机队。

在1945年的旧金山会议上,中、美、英、法等国签订《联合国宪章》。

再之后,就是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矛盾。



由于此前美国的种种大力援助,蒋介石顺理成章地以为这次美国派人过来,也是要为自己提供援助的。

所以当蒋介石听完马歇尔阐明来意,得知他这次是来调停国共冲突、促进和平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大跌眼镜,差点气得说不出话来。

事实上,美国之前对中国、对国民党的援助,也不过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

美国援助中国主要是为了减轻自身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美国希望依靠中国来拖住日本,将日本的大量兵力留在中国,以帮助美国在其他战区取得优势。



如今日本战败,蒋介石又想发动内战,这可就对美国没多大好处了——

在当时,一个和平的中国,才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苏联各方面实力有了极大提升,科技、军事、经济等方面无不使美国感到威胁。为了遏制这个实力不断膨胀的军事强国,并维护自己在欧洲和亚洲地区的经济利益,美国开始考虑将中国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利用中国与苏联对峙。

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外敌日本已经败退,只要中国自身维持最基本的稳定,且让中国政府服从于美国,那么美国就又能收获一个某种意义上的殖民国。



看似正义凛然的美国从来不会放弃掠夺,只是让自己对别人的掠夺显得比较好看而已。

虽然蒋介石心中十分不情愿,但碍于美国的强大,还是不得不遵从马歇尔的提议,将自己手下最训练有素的精兵调去东北,结果国民党在内陆地区防守空虚,战斗力大大削弱,最终马歇尔在蒋介石眼里算是成了间接导致国民党败退的“罪魁祸首”之一,也难怪他会在日记里大骂马歇尔。

来自国党的“吃里扒外”

第二个是李宗仁。



李宗仁是当时的新桂系军阀首领,还是国民党中的陆军一级上将。

李宗仁并非出身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蒋介石向来喜欢排除异己、任人唯亲。所以在国民党内部,嫡系和其他派系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一直没停过。

表面上都叫“国民党”,实质上这些派系却并不团结,缺乏凝聚力。

而且跟随蒋介石的时间越久,李宗仁就越是清楚地认识到,蒋介石的政治主张与自己大相径庭,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对于蒋介石的种种行为,他也是十分看不惯,于是两人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46年,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一年。此前被马歇尔和他背后的美国阻拦,蒋介石见自己的内战计划受到极大阻碍,就开始考虑从国民党内部着手,进行整顿——其实就是要铲除异己,大力扶持嫡系而削弱其他派系手中的权力。



但在当时,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军阀的影响力和实力已经十分壮大,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蒋介石也无从下手,只能任由这些“异己”存在。

在1948年至1949年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惨败。美国见状,不得不“重新评估”蒋介石的实力。与此同时,李宗仁却进入了美国方面的视线范围。

在淮海战役的徐蚌会战中,同样身为新桂系头号人物的白崇禧,当时手握蒋介石交给他的徐州和武汉两个集团,却拒绝了蒋介石“指挥徐蚌会战”的命令。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禧参与并指挥了昆仑关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他和李宗仁一样,有着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



在淮海战役期间,某天晚上,白崇禧接到一通来自李宗仁的秘密电话。身为国民党内的“其他派系”,这两人都和蒋介石不对付,而且也都不看好国民党在国共冲突中的结局。眼看着国民党的胜算越发遥不可及,两人开始琢磨着另谋出路。首先,他们达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蒋介石赶出国民党。

随后,李宗仁表示自己想做总统。两人分别是桂系军阀的一二把手,李宗仁要是做了总统,再让白崇禧掌管军权,整个国民政府就是桂系的囊中之物了。

两人迅速达成一致,于是就有了白崇禧拒绝指挥徐蚌会战的一幕。

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溃败之后,美国注意到李宗仁的实力,便考虑着扶植李宗仁,把蒋介石赶下台。



尽管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极高,但在关键时刻也有被同僚背后一刀的可能。蒋介石在战场上表现混乱,还遭李宗仁这般暗算,这就是为什么他对李宗仁深恶痛绝。

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军官都是黄埔军校出身,但真能发挥才能的人并不多。因为在那样一支糜烂的军队中,各级指挥官和派系大部分时间都在争权夺利,根本没有余暇去思考如何领导和指挥部队作战。这也就不足为奇,为什么国民党在得到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的情况下,仍被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

来自苏联的“背后捅刀”

被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骂的第三个人,就是斯大林。从日记的内容来看,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在内战中溃败,“背后捅刀子”的斯大林“难辞其咎”。



国民政府刚刚组建时,孙中山就定下了一个重要政策:“联俄容共”,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当时,在苏联的扶持下,国民党得以迅速壮大实力。与苏联的合作——或者说苏联对国民党的援助——一直持续到二战时期。在豫湘桂战失败后,蒋介石想请苏联出兵,拖住日军,斯大林当时也正在考虑对东北的日军发起进攻。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接手东北。在他的设想中,苏联这次也会帮助自己和国民党;但斯大林此时却突然翻脸,不但拒绝将东北交给国民党,还停止了对国民党的一切形式的援助。

同样是因为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得太过不堪,斯大林也决定放弃蒋介石和国民党,转头开始支持共产党。

蒋介石彻底傻眼了,在他眼中,这种行为属实和背后捅刀子没什么区别。

蒋介石在日记中大谈特谈别人的错,我们也能看出他对退败台湾的深深不甘。但这些文字里独独缺了自我反省。他一心只知从别人身上找问题,却从不反思国民党自身的种种错误,和他在国民政府中毫无人望的原因。

文章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