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湘北鄂南-29,天门

 史客郎骑行 2023-12-02 发布于湖南

吃午饭时得知老吴是天门人,老家在渔薪镇,父母已经搬来天门市区,老吴今天就在天门探望父母,于是约了下午碰面,晚上一起吃饭。

从石家河镇到天门博物馆约15公里,中间我要拐到龙嘴遗址看一下,资料上说这个遗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吴刘村、张巷村。6公里到吴刘村口,在里面转了一圈,根本没有什么古遗址的痕迹,只好退回到大路上。‍‍

刘建国《江汉平原史前人地关系研究》有一张龙嘴遗址的数字表面模型图,中间突出的那条线代表的应该是高速公路,即许广高速,编号G0421。以此作为参照,再比对卫星地图,可以分辨出龙嘴遗址的位置,其中间位置在吴刘村到张巷村的乡道的中间,一个叫洪山庙场的地方,距我转悠的吴刘村仅700米。

遗憾错过了龙嘴遗址,对这一类没什么名气的古遗址还是要预先做好功课。

郭伟民《汉东地区史前聚落演进》曰:在大溪--油子岭文化时期,汉东地区的聚落还不多,其分布地点都集中在大洪山南麓的山前剥蚀低丘和岗状平原上,不见于河湖平原,目前为止,低于海拔35米的河湖平原没有发现遗址。因为南部河湖平原还未成陆,仍是江汉平原大片水域即古云梦泽的所在。

据周凤琴《云梦泽与荆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当时云梦泽的北缘已经到了现在天门一线,相当于河湖平原的一大部分都应该在云梦泽的范围之内,发源于大洪山南麓的众多小型河流由北向南流入古泽。龙嘴遗址是这个区域最南部的一个聚落,龙嘴以下,即为低洼的湖沼区域。

龙嘴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主要堆积集中在遗址的南部,相当于大溪文化油子岭类型时期,这里是环壕聚落,油子岭文化以后即开始筑城。解剖发现,城墙高2.7米、底宽18米,并且有两次筑城行为。城呈不规则圆形,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65米,城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

龙嘴古城是目前发现的汉东地区最早史前古城,它是否可以作为当时汉东地区的一处中心聚落,还没有更多的证据。相距很近的谭家岭遗址在面积上不亚于龙嘴,屈家岭遗址的面积也很大,还无法判断这个时期同时存在的屈家岭、谭家岭、龙嘴遗址哪个更重要。从聚落所处的位置来看,龙嘴在岗状平原向湖沼过渡的前沿地带,谭家岭位于岗状平原台地,屈家岭位于山前台地。

龙嘴遗址的陶器,收藏于天门市博物馆

在此需要整理一下的是,油子岭文化早期的最早的城在龙嘴,油子岭文化鼎盛时期屈家岭聚落群最大,屈家岭文化时期最大的聚落群在石家河,一直延续到石家河文化时期,而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中心进一步往东转移,盘龙城大概是那个时期的中心,至少是中心之一。也就是说,汉东地区命名的考古学文化的地点,基本都不是该文化的中心城址。也许这是考古学文化的常态。

回到大路,空中开始飘小雨,回望石家河,一片雾色。没由来地想起岳武穆的满江红: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前面经过一条河,可能是开挖汉北河之前的河道,天门河故道。

前面离开国道,拐到北环路,从竟陵大桥过汉北河,过桥是复州大道。天门市秦汉时隶属竟陵县,隋唐时为复州治所,所以有这样的地名。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拔郢都,设南郡,最东面为竟陵县,竟陵的意思是“陵之竟也”,就是山陵到此终止,山陵指的是大洪山脉。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从南郡分出江夏郡,《汉书.地理志》江夏郡下有竟陵县:“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郧乡,楚郧公邑。莽曰守平。”内方山,是大洪山脉中的一座山,后世称天门山,在潜江市东北、天门市西北。郧乡在古沮漳水汇入汉水之处,也在今潜江境内。秦和西汉时期的竟陵县在潜江境内,具体位置不清楚。
王莽篡汉后,将竟陵县改为守平县。《后汉书.郡国志》江夏郡下有竟陵侯国:“有郧乡。有章山,本内方。”竟陵侯国辖境与西汉竟陵县差不多,但县治可能在王莽时已经迁至石梵,也叫甘鱼陂,在今天门市区的西北,相当于天门市植物园、天门市博物馆一带。
北周时,将夺取南梁的一大块地设为复州,因境内有复池湖得名,辖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仙桃、天门和监利,唐代宗宝应年间移治竟陵。明代以后,本地不再称复州,《聊斋志异》里经常提到的复州在辽东。

因为避讳,竟陵历史上曾二次改名景陵,但要避的是“敬”字,并非“竟”字,也是奇葩的。康熙死后葬于景陵,于是雍正下令改为天门至今。
2点半骑到天门市博物馆,这是新馆,2017年底建成开放,老吴大概也没有来参观过,这也正常,海门县博物馆的门我也不知道往哪边开。

正门一侧有一幅砖雕:竟陵山水之雁叫雄关。唐末诗人皮日休是竟陵人,曾写过竟陵十景诗,其中有天门夕照,说明天门之名最晚在唐末已经出现,但和“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以及张家界的天门山,没什么关系,唐代的“天门”只是一个普通的地名。
我之前对竟陵的了解是竟陵八友,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齐武帝萧即位,封其次子萧子良为竟陵郡王。当时的亲王不用到封国,我猜测萧子良就没有来过竟陵。萧子良喜爱文学,崇尚佛教,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学之士,最著名的有八个人:沈约、谢朓、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时人称其为竟陵八友。
以谢脁、沈约和王融为代表,南齐文人在永明年间开创了永明体,也称为“新体诗”或“近体诗”,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李白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指的就是谢脁。沈约还是史学家,编纂了《宋书》,列入二十四史,另外还有《晋书》、《齐纪》和《梁武帝本纪》,但没有流传下来。
萧子良对佛教在江南的传播有很大的贡献,《萧子良传》说他“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所谓经呗新声就是用江南方言吟诵佛经,今天的和尚念经还是这个曲调。萧子良对于梁武帝萧衍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可惜他最后走歪了。
永明元年,除了竟陵郡王的爵位,萧子良头衔是: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第二年入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这些职务应该做的事,他大概啥都没干过。而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家贵族,能做出这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能影响一大批的人才,我们不能指望他做得更好了。
老吴很快赶过来了,老朋友好久没见面了,一边聊天,一边参观老吴家乡的博物馆。

天门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当然是“石家河文化展”,有很多非常好的展品,把石家河文化的整个脉络展示得很清楚。如何吸引观众前来参观,特别是吸引小朋友前来实践,大概是每个博物馆的难题之一。

到战国时代,竟陵位于楚国的核心地区,天门境内发掘过一些楚国大墓,出土了很多楚国特色的青铜器,非常精美。

另外几个展馆是与本地民俗有关,比如皮影戏、花鼓戏、糖塑、纸花等,对于我这样的外地人,感觉这些民俗全国各地都有,不是很清楚为什么竟陵或天门。

转了一圈,离开博物馆。我们一起去对面的西湖,陆羽故园在此,湖中心的小岛上一座十多层的茶经楼,也是茶文化博物馆。

站在茶经楼的第十层,远眺天门西湖和天门城区,老吴感慨天门这样的小县城已经如此繁华,当年天门中学闻名全国时,此处还是城北的荒芜之地。八十年代时,天门中学的高考录取率几乎是百分百,堪称奇迹,而且很多学生进入名校。而我考进海门中学时,还只是“半只脚跨进大学校门”,已经感觉光宗耀祖了。

陆羽因《茶经》被尊为茶圣,天门本地不产茶叶,陆羽经十余年,走了三十二个州,到各个产茶之地考察。他游历时正值开元盛世期间,《资治通鉴》说那时候唐人可以不带刀,安全地行走万里。等他游历回来,“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只能避居笤溪,写作《茶经》。

从公园东门出来,酒店就在前面不远处。

放下自行车,老吴带我们去吃本地菜,他告诉我们正宗的天门菜是蒸菜,要三种蒸菜,主要看蒸芋头的水平。这又与我老家相似,我们海门的万年芋头也是美味,只是我们比较少蒸,而是红烧,或者直接白水煮。

中间那个是天门三蒸

吃好天门菜,与老吴告别,明天搭车去武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