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陶陞 | 从晋剧《打金枝》看孝义中阳楼匾额“中和位育”的深刻意义

 天下孝义人 2023-12-02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走进好莱坞的山西女孩

·  鲜有人知的参加开国大典的孝义人

作者:任陶陞

晋剧山西梆子《打金枝》在孝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从小看戏,看得最多的就是《打金枝》。戏一开始就很热闹,附马郭暧敢打皇帝的女儿,感到很解气;而皇后的劝宫一段唱,入情入理,感人至深,人们频频叫好。最后皇帝明白事理,断事公道,展显智慧和远见。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唐代宗对这件家事且涉宫廷纠纷却处理的皆大欢喜。有人说,《打金枝》可称得上是晋剧王冠上的明珠,可以说当之无愧。

剧情简介:

《打金枝》又名《满床笏》。故事出在唐朝,唐代宗将爱女升平公主许配给汾阳王郭子仪六子郭暧为妻,汾阳王花甲寿辰,众子女成双配对前往拜寿,惟独升平公主恃贵不往,郭暧羞辱汗颜,回宫怒打公主。公主向父母哭诉委屈,逼求父王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王明事理,顾大局,非但不怨反而加封郭暧。皇后劝婿责女,使小夫妻和好如初。剧情曲折生动,宫廷矛盾“平民化”处理,具有深邃的哲理与情趣。

《打金枝》剧情具有深邃的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就是儒家思想精髓:“中和位育”。

先说这个“位”字。位,就是适当的位置,也就是每个人的职位、岗位和地位。升平公主就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在皇宫她是金枝玉叶,高高在上,但出嫁后成了郭家的儿媳妇,郭暧的妻子,她仍把自已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就错了。公公郭子仪七十大寿,她不去参加,认为“自古皇朝有纲纪,那个有为君拜臣的”。她把自己摆到了“君”的位置,位置摆错了,肯定要出事。

再说郭暧,是不是也把公主看作“君”呢?郭暧出场的唱段是“酒席筵前生了气,要与贱人见高低。”他是把公主看作“贱人”,也就是说,是自己的“妻子”。公主自从嫁入郭家,定了许多规矩:门前挂红灯,郭暧才能入内,进入屋内,要先行君臣之礼,然后才是夫妻关系。对这些郭暧早就忍无可忍,今日更是怒发冲冠,要和公主论一番高低。

小时候每看到这里,我就很欣赏郭暧的脾气,我也学会了郭暧的两句唱腔:“不见红灯不生气,见红灯气得我还双眉黑……”郭暧上前先把红灯打落在地,然后进屋和公主理论。公主以权势压人,郭暧仗强势不服,互不相让,理论的焦点是:现在唐朝的江山是前朝留下的,还是郭家打下的。争论显然不会有结果,果然文斗变成武斗,愣头青郭暧竟打了公主一个嘴巴。公主高贵之躯哪受过这样的气,一怒之下,跑入皇宫向父母告状,向父母哭诉委屈,逼求父王治罪郭暧,而郭暧却满不在乎。

郭子仪知道了儿子打了公主,吓得不轻,忙绑了郭暧上殿请罪。其实请罪是假,表忠心,保平安,请求宽恕是真。郭子仪就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就相当好,他从不居功自傲,更不拥兵自重,“劳苦功高不自居”是他最大的优点,因此唐王对他十分信任,把他称为“皇兄”。史学界对郭子仪的评价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及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从这段戏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位置摆对就可以平安无事,安享富贵,位置摆不对就会生出是非,以至受辱受欺,甚至惹出事端。

再说“中”字。《中庸》认为:中是天下的根本。中,就是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既不靠向这一端,也不靠向那一端。中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喜欢“交集”,不喜欢彼此对立。所以说,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宽容, “中”的概念,是一种文化宽容的理念。在《打金枝》这出戏中,唐代宗处理升平公主和郭暧的事非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个“中”字,唐王明事理,顾大局,能宽容,听了女儿的告状,不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耐心听,仔细分析,明辨是非,最后把事情处理的十分圆满,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升平公主觉得自已受了委屈,向父王母后告状,虽知父王和母后听后都不向着她,都说她理亏。位置摆不对的人总是要生出一些是非,公主就诉说附马打得她浑身是伤。唐王让国母去查看,结果一处伤也没有。唐王开始生气,指责女儿不该欺骗自己。升平公主见此招不成,便不知轻重,诬告郭暧说大唐的天下是郭家打下的。这一说法让唐王假意动了怒,说附马犯下欺君之罪,要将郭暧立斩首级。国母听后,急忙劝唐王,先介绍他们吵架的前因后果,然后唱道:“为君的应有容人义,消消火,压压气,哪有个岳丈大人斩女婿。” 唐代宗不主观臆断,善于听取各种意见,不以言治罪,更不上纲上线,不把夫妻吵架的话当真,可算得上是一代明君。要做到“中”,就得明辨是非,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请看唐代宗的“训女”唱段:

“年轻人一时火性起,不懂的轻重惹是非你夫妻一时吵几句,不该将孤王的江山提。虽然年幼不明理,也不该任性把君欺。按大礼本该申法纪,又恐怕冷淡了老臣郭子仪。倒不如成全君臣义,儿女的闲言休再提。

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认为公主郭嗳夫妻俩年轻不懂事,年幼不明理,从大局出发,不再提公主的错误,以维护君臣关系为重。唐代宗对这场涉及君臣家庭纠纷事非的处理很是高明,不护犊子,不以言治罪,不纠缠小事,让观众看了都点头称赞,真是一个好国王。如果唐王是一个昏君,偏听偏信,不明事理,处罚了郭暧,想想会是什么后果?郭子仪还会为他保江山卖命吗?如果他是一位暴君,一怒之下斩了郭暧,不说别的,其女儿升平公主不就成了寡妇了吗?那可真是后悔死了!

下面说“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古人为什么发明“礼”,就是用来润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和”,是礼的核心之一。《中庸》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是天下的至理。“和”就是人与人之间出现摩擦或矛盾,解决的方法。人的情绪和情感,可以宣泄,但是要注意节度,要有某种约束和节制,这便是“和”的概念。“和”不是完全没有脾气,而是有脾气,但不越界,有尺度,懂拿捏,有分寸。在中华大地“和”的概念,深入人心,处处可见,如“和气生财”,“和为贵”,“惠风和畅”,“心平气和”,“风和日丽”,“和衷共济”, “家和万事兴”等。“和”字的寓意是渴望安定、和平、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从文化层面看,“和”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共享的理念,代表的是“和谐”的意思。在《打金枝》这出戏中,沈后“劝宫”这一段唱,把“和”演译的尽善尽美,人人叫好。小时候听侯玉兰唱“劝宫”一段,听得如醉如痴,她的孝义口音听起来格外亲切,百听不厌。这段唱称得上是晋剧山西梆子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和”的完美体现。我们先看看国母沈后这段劝婿责女唱词:

在宫院我领了万岁的旨意,上前去劝一劝驸马爱婿,

劝驸马你休发少年的脾气,国母我爱女儿更疼女婿,

我的女不拜寿是她无有理,你不该吃酒带醉怒气冲冲进的宫去打骂你妻,

你的父官高在王位,劳苦功高不自居,

你父王爱你聪明心欢喜,才将我升平公主许你为妻,

公主自幼长宫里,从小与我不分离,

娇惯成性不明理,我与你父皇说重了她还不依。

我养的女儿不成器,驸马你担待这一回。

常言道当面教训子,背地里无人你再教妻,

你欺她,她压你,谁也不肯把头低,

你让她,她让你,知冷知热好夫妻,

互相恩爱有情意,免了多少闲是非,

国母我讲话全为你,愿你们相亲相爱和和气气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国母沈后的这段“劝宫”戏十分感人,真是丝丝入扣,句句在理,我都不知道怎么评论为好,大家好好体会吧。再看国母责公主的唱词:

劝把男来再劝女,不肖的蠢才听仔细:

假如你父皇寿诞期,驸马他不来你依不依?

手压胸膛想情理,你何不将人比你自己

你虽然是个帝王的女,嫁到民间是民妻,

从今向后要留意,赔情认错不为低

国母我嘱咐你牢牢谨记,从今后夫妻二人和和美美

数说闺女劝女婿,尘世上家家户户一样的

让他们施上个和睦礼,君妃难管闲是非

责女儿的话比劝女婿的话少。第一句就数落公主是“不肖的蠢才”,首先让女儿将心比心,然后指出了“你虽然是个帝王的女,嫁到民间是民妻”,这就是公主犯错误的根源,没有摆对自己的位置。说得有理有据,让公主心服口服,再不敢无理取闹。最后一句“尘世上家家户户一样的”唱词,感动了无数人,让观众明白了帝王家也好,平民百姓家也好,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家庭矛盾处理的好就都能“相亲相爱和和气气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最后看《打金枝》对“中和位育”的“育”字有什么体现?“位”和“育”合起来就是如果“天地万物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就会生机勃勃,蓬勃发展”。那么这起宫庭矛盾“平民化"处理,达到这个目的了吗?皇后劝宫,郭暧向公主陪礼,夫妻二人和好如初,达到了家和的目的。唐王不仅没有处罚郭暧,反而亲自为郭暧松绑,加封官爵。郭子仪年事已高,唐王从郭暧打金枝这件事,看到了郭暧不是唯唯诺诺的庸俗之辈,后生可畏,年轻有为,是国家可用的人才,因此大胆重用,给以恰当的位置,使其发挥才能。事实证明,唐王的决断完全正确。不久安绿山的旧部反叛,郭子仪带郭暧出征,郭暧斩了敌首立了头功。唐代宗善于用人,尤其善于用将,用人不疑,大胆启用年轻人,让各种人才都得到合适的位置,发挥所长,是十分英明的。他在位时,彻底平叛了安史之乱,並肃清安史余孽,让大唐的江山重新稳固太平。旧唐书说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可以说,这是对帝王极高的评价。唐代宗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仁心宽厚的皇帝,他对郭子仪说了一句千古传颂的治家名言:“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就是说儿女们在闺房里讲的话,怎好当起真来?咱们做老人的听了,就把自己当成聋子和傻子,装作没听见就行了。这出戏成功塑造了一位洞察秋毫、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古代明君形象,值得称赞。

这里要格外夸夸国母沈皇后,她真是一位皇帝的好皇后,百姓的好国母。她“劝宫”那段戏,字字句句发自肺腑,丝丝入扣打动人心。她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天下父母的舔犊之情,和对女儿和女婿的深情爱抚,她的劝说不仅让女儿女婿心服口服,也深深感染了观众。她的那句“尘世上家家户户是一样的”唱词脍炙人口,—句朴实无华的唱词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人世间千家万户的欢喜忧愁,塑造了一个“母仪天下”的光辉形象,可谓情声并茂之绝唱。观众在轻松喜悦气氛中明白了一个情理:“你让她来她让你,知冷知热好夫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处理家庭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总结,充分说明“和”是天下至理

《打金枝》这场戏,人物塑造也相当成功。公主的傲慢任性、郭暧的年少气盛、唐皇的豁达大度、皇后的贤淑慈善,汾阳王位高而谦恭,都被演得栩栩如生。这就是《打金枝》,一出戏演绎出了人生大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位育”的深刻哲理。有人评论:《打金枝》虽然演的是帝王家事,但却像发生在老百姓自己身边的故事一样,以情为重,以理为先,言谈之间尽显生活哲理。晋剧《打金枝》真乃戏曲艺术之瑰宝。细细反复品之,不仅可得到高雅美妙的艺术享受,还能受到一切以江山社稷为重、创造和谐社会及幸福家庭的若干启迪!这个评论十分到位,确实是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中和位育”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孝义大孝堡村社会贤达李元晋举人临摹北京孔庙溥仪书法所题写。“中和位育”秉承着千百年来儒家的教化宗旨,这块匾额悬挂在孝义旧城中阳楼南面楼体的一层檐下,是所有匾额中最醒目和最显赫的位置,它告诉孝义百姓,这就是中阳楼要揭示的文化内涵。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