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力提升: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点:科举制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2-03 发布于安徽
一、单选题
1.唐代出现了一个“士族中央化”的过程,即世家大族的成员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往京畿地区,对其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和实行科举制
B.唐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关中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D.政治权力为世家大族垄断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唐一代士族大规模的迁徙有三次:第一次在隋唐之际;第二次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三次则在唐末及五代战乱中。迁移的原因分别为科举仕进、战争及贬谪,结合选项可知,唐代出现了一个“士族中央化”的过程属于第一次士族迁徙,这和科举制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唐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后期,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军镇,设立节度使,最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选项错误。关中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与士族中央化无关,C选项排除。科举制打破了政治权力为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D选项排除。
【点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对欧美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
2.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
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
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详解】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儒家贵族政治,体现了宗法权威和温情主义。儒家讲性善论,重视教化的作用,考察人要重视道德。其主要做法就是推荐,因此儒家主张察举制,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本身是法家传统的体现,但是科举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C选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体现的是极权国家权威和“法术势”。因此科举制才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科举制的局限性并非材料体现的内容,因此D选项错误。
3.从宋明开始,科举制度的“糊名易书”法流行,清廷将其发扬光大。考生试卷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封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交与誊录生。誊录生将卷面答题内容如实誊写一遍,原始试卷存档,誊写卷交由阅卷官评卷。“糊名易书”法的实施(   )
A.意在抑制门阀士族干扰科举取士
B.确保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C.阻碍了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
D.进一步推进了科举制度的建设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清廷将其发扬光大。考生试卷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封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交与誊录生。誊录生将卷面答题内容如实誊写一遍,原始试卷存档,誊写卷交由阅卷官评卷”和所学可知,科举制度自隋唐诞生起,虽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奈何舞弊之风日盛,而“糊名易书”法作为科举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宋明开始不断发扬光大,有利于大范围内杜绝舞弊行为,尽量确保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D项正确;“糊名易书”法的实施有抑制贵族之意,但宋朝以来的门阀士族已衰落,排除A项;“糊名易书”法虽能在大范围内杜绝舞弊行为,但不能完全保证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排除B项;“糊名易书”并未阻碍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4.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
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
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
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
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介绍了唐宋进士的出身构成的情况,宋代相较于唐代进士中平民占比大幅增加,科举制度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使士人阶层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门阀贵族子弟等特权阶级对国家政治干预减少,有利于文官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而非对儒学的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没有涉及进士的录取人数,排除D项。故选C项。
5.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选拔人才。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增加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   )
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
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
C.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
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增加及第机会”可知,唐代科举可以通过推荐提高录取的概率,说明唐代科举制度仍然受到之前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体现了因循传统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考生从政能力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经世致用强调实用性,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唐代科举制度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并不等于其沦为应试者的投机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6.唐代出现了以山林、寺院为中心的大规模的民间讲学组织——书院,书院不但有名师,有图书,有学舍以居诸生,而且有仓縻以给诸生。这说明唐代(   )
A.私学教育繁荣
B.科举取士的衰落
C.教育体系完善
D.社会教育多样化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出现大规模的民间讲学组织——书院,设施较为完备,体现了当时私学教育繁荣,A项正确;唐朝科举取士兴盛,并未衰落,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私学教育,不能说明教育体系完善,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私学教育,未体现社会教育多样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宋景德四年(1007)《亲试进士条例》规定:“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元祐年间苏轼知贡举,本欲录取门生李廌,但李廌却名落孙山。对此,苏轼曾作诗云:“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由此可见当时(   )
A.科举受到新旧党争的影响
B.科举竞争日益激烈
C.科举取士被权贵阶层垄断
D.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详解】根据题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可知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实行誊录制,有效地防止了科举考试的徇私舞弊等行为,誊录制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项程序,意味着科举制度更加完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实行誊录制,没有涉及新旧党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考试程序更为严格、公平,没有涉及科举竞争,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打破了士族的垄断特权,而且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唐太宗至唐高宗前期,官学鼎盛,私学不显;从开元、天宝年间迄于唐末,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这一变化得益于(   )
A.选官制度的发展 B.诗歌创作的鼎盛
C.社会阶层的流动 D.官学地位的衰颓
【详解】根据材料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可知私学是有很强的应试倾向,再结合所学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可知这一变化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和诗歌创作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材料只是体现了科举制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私学广泛发展起来的原因,而不是官学地位的衰颓,所以官学地位的衰颓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9.唐朝的科举取士中,试诗的科目非常少,而试“策”的科目较多:秀才科试“方略策”,进士科试“时务策”,明经科试“经义策”,其他明法、明算等亦各试相关学业之策。材料表明唐朝(    )
A.关注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
B.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C.扩大官僚政治的社会基础
D.试图调整人才选拔的方式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的科举取士中,试诗的科目非常少,而试'策’的科目较多”可知,体现出唐朝科举考试重视“策”的考察,也就是重视官员治国理政的能力,A项正确;科举考试重视“策”的考察,无法体现品德标准,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基础的扩大,排除C项;重视“策”体现的是人才选拔内容标准,而非选拔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0.元朝曾一度不行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初,汉人、南人考试内容较蒙古人、色目人难度大。后来此种现象逐渐改变,其中在1333年,在所取进士百人中,近六成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七成娶汉人为妻。这说明(   )
A.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政府放弃民族歧视政策
C.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D.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和
【详解】由题意,无论从考试的难度平等,还是进士构成,都看出,蒙古政权适应中原文化和民族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放弃“四等人制”,排除B项;元朝科举实行不力,排除C项;民族矛盾是否缓解取决于政府的民族政策,跟科举制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