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名将张巡:誓死守城,却因“食人”备受争议

 四季视野 2023-12-03 发布于北京

他是草船借箭的原型之一,用稻草人借到10万余支箭。

他进可攻,退可守。在没有援兵和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睢阳,保护江淮百姓,保障了唐朝在混乱下的税收。

他是文天祥《正气歌》中“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中的“张睢阳齿”。他是正义的化身,士兵敬重,百姓爱戴,但这一世都摆脱不了一个争议——食人。

他就是张巡。

他在战略上高瞻远瞩,他知道守住睢阳就是守住整个唐朝江山;在战术上灵活多变,经常取之于敌,用之于敌;在用兵上,他要求每个士兵都能各自为战……

毫无疑问,张巡是当之无愧的唐朝名将。只要提起“安史之乱”,就能想到张巡的死守睢阳,但也正因为张巡死守睢阳期间,因为粮食短缺开始食人,张巡死后一直是存在争议的。

了解张巡的生平,不难发现,张巡这一生所做的事情,有太多都是存在争议的。

弃文从武

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张巡出生于盛唐时期。

张巡是盛唐时期的进士第三名,唐朝的进士是极其不好考,更何况是第三名,可以看出来张巡的能力特别出众。

张巡为官清正,政绩也是特别突出。但就是一直没有升迁,那时正是杨玉环得宠的时间,朝堂之上风光无限的是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

于是就有人提醒张巡,让他多在杨国忠面前展示自己,以张巡的才干,至少能得一个京官,以后加官升职也更为便利。

但张巡直接拒绝了,他认为如果朝堂是这样子考核官员,做官又有何用呢?

结果可想而知,张巡非但没有加官升职,还被平调到真源县县令。这个地方可是官员都不想去的地方,因为真源县有很多横行霸道的人。

铁打的小吏,流水的县令。真源县就有这样的一位小吏——华南金,他家族势力庞大,加上有一点点权力,从来不把县令看在眼里。

一般到真源县的县令任期只有两年,因为惧怕当地的势力,他们也不敢和华南金硬碰硬,这更加助长了华南金嚣张的气焰。

张巡初上任真源县县令,他虽然看不惯华南金的做派,但也没有说什么。华南金以为张巡也是一个软柿子,所以他依旧在县城里作威作福。只是华南金没想到,张巡此时正在搜集他的犯罪证据。

张巡绝对是一个不怕事的县令,他自己虽然不是强龙,但也不惧怕华南金这种地头蛇。所以当张巡收集全证据之后,第一时间把华南金逮捕了。

张巡还召集了全县的百姓,公开审理华南金。

在列举了华南金的种种罪行之后,直接将华南金绳之以法。

百姓们被华南金欺压已久,全都拍手叫好,对县令张巡更是佩服。这也是后来张巡征兵去打叛军的时候,有很多真源县的人愿意追随他的原因。

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张巡的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向安禄山投降,杨万石不但自己投降,还带着手下官员一起投降。其中一个手下令狐潮,他本是雍丘县令,本来就有归顺安禄山的意愿,加上杨万石的号召,直接投降叛军。

其实杨万石最看重的还是张巡,但张巡怎么可能投降叛军呢?张巡得知令狐潮投降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招兵买马,准备杀到雍丘。

因为华南金之事,百姓们对张巡本就佩服,加上多年来,真源县在张巡的治理下,百姓们过得越来越好,此刻听说张巡是为了保护家园而征兵,更是千呼百应。

就这样张巡弃文从武,带着数千由真源县人组成的“兵”直奔雍丘,开启了传奇的守城之战。

智守雍丘

当张巡赶到雍丘县的时候,令狐潮去城外迎接叛军,他一出城,百姓们直接锁城。

其实早在令狐潮投降的那一刻,城内百姓就对他十分唾弃,更有一批士兵公然反对令狐潮,于是令狐潮把这帮反对他的人关到牢里。

只是没想到他刚出城,城内百姓就联合起来关闭城门,还放出那些被关起来的雍丘城的士兵们。

正在城内的人茫然无措的时候,张巡到了。在当时那个情况,城内的士兵和百姓,不是很相信张巡。虽然张巡向大家保证,一定会守护好雍丘城。雍丘城里的人感到担忧,直到张巡展现出来足智多谋的一面。

张巡提出自己的担忧,令狐潮之前是雍丘的县令,雍丘城的情况,令狐潮肯定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被动地等到令狐潮发起攻击,不如现在就出击,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同时也让叛军知道,此刻雍丘城的兵力十分“强大”。

说做就做,雍丘城的士兵加上真源县的士兵,在张巡的带领下,分成几路,在叛军正要吃饭的时候,杀了出来。

也就是在叛军最懈怠的时刻,冲杀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叛军别说吃饭了,有的连武器都来不及拿,逼不得已只能退后。

等到叛军们反应过来,张巡早早带着大家回雍丘城了。要知道那时候城外可是四万叛军,结果在张巡的设计下冲得四分五散,叛军光是整军就用了不少时间,这让令狐潮非常气闷。

只是令狐潮不知道,他后面气闷的次数简直太多了,因为后来在令狐潮和张巡三百余次的战役中,他全都输了,张巡简直算无遗策。

比如雍丘城粮食不足,张巡带兵不仅抢了叛军的粮食,还把拿不走的粮食全都烧掉了。

比如雍丘城木材不够,张巡骗令狐潮说自己要跑路,让叛军暂退,让出一条路来,结果张巡带兵把叛军建房子的木材全拆了带回雍丘城。

再比如雍丘城没有箭了,张巡命人扎起草人,趁着晚上叛军看不清楚的时候,从城墙上往下放,叛军早就惧怕张巡的各种奇招,以为这是对方彻夜偷袭,数十万支箭射出去。结果天亮叛军才知道,那些都是草人。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为什么说张巡是“草船借箭”的原型了吧!

这还没完,张巡继续使出“组合计”。

张巡把草人换成了真正的士兵,结果叛军以为又是张巡要借箭呢。

临近才发现,对方这次是真的夜袭,叛军又是一场兵荒马乱,结果可想而知,张巡这方大获全胜。

争议由来

张巡虽然总是有奇招,但架不住叛军人数众多。令狐潮本想继续围困雍丘城,但却等来了安禄山收拢兵力的消息。

本就对战略极其敏感的张巡,知道安禄山的下一步必然是睢阳,睢阳的位置非常特殊,睢阳是江淮的保障,江淮本就富裕,是唐朝主要税收来源,自然不能让叛军攻略。

此时睢阳太守许远也在苦守睢阳,当许远意识到张巡在打仗方面非常有优势,就把守城之事全权交给张巡。

张巡在守城上是有经验的,但这次面对尹子奇的13万大军,睢阳城内不足七千人。

每次叛军来犯,张巡都是咬紧牙关,带领士兵们拼死抵抗,很多次战役结束后,张巡都因为太用力咬碎了牙齿。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文天祥会写在正气歌中:“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这样的诗句。

张巡在睢阳抵挡着叛军,朝廷正是新老皇帝争夺皇权的关键时刻。然后张巡在睢阳就忽然有了两位领导贺兰和李巨,分别代表新皇帝、老皇帝。

张巡一心只为守城,不参与新老皇帝之争,张巡不参与不表态。没有站队任何一方,也就得不到任何一方的支持。

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还被李巨调走一半的粮食,而贺兰也在睢阳被围困的时候,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彼此考虑的都是个人利益,没有为睢阳城人考虑,没有为江淮百姓考虑,更没有为唐朝江山考虑。

几次大战,睢阳城内损伤惨重。粮食短缺,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果腹,但能吃的都吃了,随即守城的士兵有人饿死了,其他士兵也因为长时间挨饿,没有力气,如果就此发展下去,睢阳肯定是守不住了。

于是,张巡杀了自己的宠妾,让士兵们吃,士兵们含泪吃下。后来许远也带来家里的老仆,百姓们为了保护睢阳,也都纷纷现身让士兵吃。

对于士兵们来说,吃人太痛苦了,他们把这种痛苦更加用在奋勇杀敌上。虽然又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睢阳还是没有保住,可张巡带领1万人对战13万人,还为朝廷争取了10个月的时间,这绝对是奇迹。

结语

有人说张巡因为死守睢阳,却开始吃人,城内百姓都被吃了,这城守得有意义吗?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朝人口损失3600万。尤其可见,张巡坚守睢阳,不仅仅是守护睢阳的百姓,更是守护千万江淮百姓和整个唐朝的百姓。

《张巡传》里记载,张巡的宠妾是自愿被张巡杀掉,也是为了守城,城中的百姓也是自愿献身,由此看来,食人虽然是张巡下令,但也是形势所迫。

古往今来,对张巡的评判和争议就没有停止过,可即使有如此大的争议,依然抹不去张巡身上的正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