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吃食(一)

 青梅煮茶 2023-12-03 发布于安徽

前言

我的家乡是河北省南宫市,是河北东南角的一个小县城,隶属于邢台地区,顶着一个县级市的帽子,经济发展却比不上很多普通县城。因为地处邢台地区的最东侧的平原,与靠近太行山的邢台市的风土人情并无太大关联,归属感很低,反而与县城北边的衡水市更亲近。

河北南部(后文简称“冀南地区”或“冀南”)位于传统中原地区的北缘,自古就是繁荣富庶的地方——在中国南方被大规模开发之前。我们县东侧靠近山东德州,南侧隔着邯郸地区与河南濮阳和安阳相望,是三省交界的地方,文化、习俗和方言等自然也杂糅了三省的特点。正因如此,冀南地区很容易在互联网上失声,既不是典型的河南文化,也不是典型的山东文化,与河北地区相似的那一部分还很容易被北京或东北代表。

因此,我希望能写一些东西,帮助大家了解我的家乡,多少在互联网上留下一些家乡的痕迹。本篇就先从“吃”这件事来讲。“吃”这个概念太大了,本文中我只能介绍一小部分,想到啥写啥。

当然,我并没有做过广泛的调查,只能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和我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讲述进行总结,只能代表县城城区和周边农村的情况。

早晚饭

传统意义上,家乡是不吃大米饭的,早晚饭基本相同,都是标配小米粥、馒头和咸菜。当然,馒头可能根据经济情况浮动为烧饼、包子、窝头、油条之类,咸菜也可以浮动为各种小菜和炒菜。

小米粥

小米粥是小米熬成的粥。小米是谷子碾成的米。小米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小米粥在方言中一般被称为“白饭”,很多时候“稀饭”、“饭”这些词也会特指“小米粥”。在大多数语境下,“喝饭”一般就是指“吃小米粥”。我奶奶说小米粥可以养胃,不管晚上吃了啥,哪怕吃完了烧烤,奶奶一般也会喝一碗小米粥,说这样才“服帖”。

小米粥做法很简单,先将水烧开,然后下入小米就可以了。但一般做饭时,为了充分利用热量,会在下入小米后,第一次将水煮沸时,放入蒸屉,利用蒸汽加热馒头、鸡蛋和剩菜。此时,小米还没有煮开,都沉在锅底,有时候,我奶奶会在这时盛出一些锅里的热汤(我们叫做“米汤”)来喝。米汤清澈发黄,有淡淡的小米香味,很好喝。

有些时候,在煮小米粥时,还会根据食材的易熟程度在合适的时机加入各种豆类,或者红薯,或者南瓜。比如夏天的时候会加入绿豆,冬天会加入红薯。如果放的是红薯或南瓜,我在吃的时候一般都会手动把它们在碗里搅碎成泥来吃,每一口都非常香甜。

在早晚饭中,没有小米粥是万万不行的,倘若实在来不及熬粥,也会用玉米面煮一些糊糊来喝。我们管这种糊糊叫做“白粥”。

主食

馒头

馒头,我们一般叫做“馍馍”。从我小时候起主要就是小麦粉(我们叫做“白面”)做的。我家在乡下,小时候很少去商店买馍馍,一般都是我奶奶自己蒸。每次都会蒸好几锅,放到冰箱里冷冻起来,随吃随取。

有些时候馍馍也会有不同的花样。比如往白面里拆点玉米面——我们管玉米叫做“棒子”,所以“玉米面”叫做“棒子面”——做成窝头——当然这比艰苦年代的窝头好吃多了。

油条类

小时候很少见到大家所熟知的棒状的油条,一般都是炸成北京的焦圈儿一样的形状,我们叫做“麻tang”(不好意思,那个“tang”字我确实不知道是啥)。除了焦圈儿,北京和天津常见的糖油饼,我们那里也是有的。一般早点的油条摊主要就卖这两样。

除了上述两种,我们还有一种叫做“鸡蛋布袋儿”的东西。就是用炸油条的面团,做成一个布袋的形状,在里面磕入一个生鸡蛋,然后炸制而成。很类似于北京流行的“油条灌蛋”。由于鸡蛋是直接放进去的,不会搅拌成蛋液,所以吃起来很有层次感:蛋清部分和蛋黄部分是不一样的口感,油香和蛋香混在一起,非常好吃。

煎饼果子

小时候我们吃的煎饼和大家熟知的天津的煎饼不一样,据说是用小米磨成浆做的(或者是绿豆啥的,我也搞不清楚)。相比于天津系的煎饼,家乡的煎饼摸起来更有有一种磨砂的手感,更有韧性,但又不像山东煎饼那么硬,咬下去非常香。跟天津系煎饼不一样,家乡的煎饼只会卷薄脆和葱花,不加任何酱料,而且最终会卷成筒装来吃。煎饼+薄脆,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套“煎饼果子”,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卷油条之类的吃法。这种煎饼果子一定要趁刚做好,薄脆还没变软的时候吃。

包子

其实,在我爷爷奶奶口中,很少会说“包子”这个词,他们更喜欢说“菜馍馍”。传统意义上,家乡的包子一般很大,馅料一般是茴香、韭菜、各种瓜类、白菜,与鸡蛋、猪肉、牛肉的两两搭配。小笼包是很少见的,应该是“舶来品”。

副食

豆腐脑

毫无疑问,家乡的豆腐脑是咸的。一般会加卤汤调味。这种卤汤很稀,一般是酱油打底,绝对不像北京的豆腐脑这样还用淀粉勾芡。吃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韭菜花酱和辣椒等。

豆腐脑这种东西在我爷爷奶奶眼里并不算一顿正经的饭。他们更多的是将其看做是一种“菜”。每次我吃完豆腐脑,他们都会让我再喝一碗小米粥才行。

午饭

传统上,家乡的午饭也是很少吃大米饭的。午饭的主食一定要和“白面”有关,不然老人们一般都觉得“没吃饱”。比如我奶奶,如果中午做大米饭,她一定会自己热一个馒头吃。

我们午饭的花样挺多的,有打卤面、热面、条子、烩饼、焖饼、烙饼、韭菜盒子、糖糕、“干饭”、水煎包等等。我挑一些有地域特色的来讲一讲。

面条类

我们最常吃的是白面做的面条。家里一般会自己擀面,即手擀面。与拉面不同,手擀面是用白面和好面团后,不发酵,用很大的擀面杖一遍一遍地擀成很薄很薄的“饼”,然后再切成韭叶状的面条。

如果家里来不及做手擀面的话,也会去商店买商品包装的干面条。这种干面条也是韭叶状。相比于手擀面,这种干面条吃起来水水的,没有嚼劲。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买回来的干面条其实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挂面”。但是,在家乡,“挂面”反而特指一种非常细、煮完之后非常软的、也非常吸水的面条,很类似福建的“线面”。

面条一般会拿来做打卤面或热汤面(我们直接称为“热面”)。打卤面的话,最常见的卤是白菜丁或者茄子丁等做成的。

除了白面做的面条,我们还有一种用红薯面做的面条,称为“条子”。条子的做法也很简单,红薯面和成面团后,也会先擀成前面所说的很薄的“饼”,然后两层“红薯面饼”中间会夹一个“白面饼”,然后再擀开,然后再切成面条。由于红薯面饼成品偏深棕色,最终成品的面条从侧面看会分成三层,好看又好吃。

烩饼与焖饼

北方的朋友一定都吃过炒饼吧。所谓“烩饼”就是用“烩”的手法来烹饪炒饼的饼丝。具体做法也很简单。先炒菜,一般是白菜之类的,炒好后不要盛出来,直接在炒锅中加入水,等水开后让如饼丝,煮熟就行,出锅前可以再加点醋酱油之类的调味。

倘若加的水少,等出锅时汤水已经全部蒸发,那就成”焖饼“了。实话讲,”焖饼“的成品和”炒饼“没多大区别——如果”焖饼“的油加的够多的话。

糖糕

糖糕是基本每个地方都有的吃食。家乡的糖糕一般是白面做的。和面的时候需要用热水,这样和出来的面叫做”烫面“,更有粘性,也有一种半透明的感觉。和好面之后,揉成剂子,放上红糖(为了防止吃的时候红糖喷出来,一般需要在红糖中掺入白面),然后包成大家所熟知的糖糕的形状,下油锅炸就可以了。

有的时候做糖糕也会用”黄面“。所谓的黄面,是用”黍“这种作物的种子磨成的面,有很强的粘性,很好吃。

值得一提的是,糖糕也会被叫做”灯盏儿“。这其中有些渊源。以前正月十五的时候,会用黄面做成一个小碗形状的面团,里面放上香油或棉籽油,然后放上灯芯点燃,飘在水上,叫做”灯盏儿“。讲究的人会用黄面塑造成各种形状,如”龙“、”船“之类的。点完灯后,剩下的黄面团就会被包上红糖,做成糖糕来吃。

”干饭“

这里的”干饭“不是动词,而是名词,”干“读音是一声,表示”没有水的饭“。从前面小米粥的介绍中大家应该不难猜到,这个”干饭“就是特指”小米干饭“。大家把大米饭中的大米替换成小米就可以了。一般干饭中会加一些枣子,吃的时候是发甜的,一般不加配菜。我最喜欢锅底的那层饹馇。

后记

本来想一篇文章写完的,但刚把正餐部分开了个头就已经将近三千字了。后面的内容有时间再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