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峁博物馆开馆,10件核心文物抢先看!

 睫毛上的风尘 2023-12-0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11月29日,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的石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标志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遗址的石峁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石峁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中华古国·文明王都”为主题,通过“巍巍石峁”“王者之城”“都邑生活”“赫赫之名”四大版块,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石峁遗址考古成果和遗产价值,体现了石峁文明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独特地位。

博物馆展区面积5943平方米,展出石峁遗址出土和石峁文化时期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和彩绘壁画等各类珍贵文物688件(组),最引人注目的是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的多件石雕。

镇馆之宝之一的“大型神面石雕”长2.5米,重1吨以上,石雕中间是一个正神面,额头间有三角形装饰。结合两侧的侧面刻画图像,专家推断该神面头戴鹰冠,额间三角形装饰为鹰嘴,嘴的上方是鹰的羽毛,彰显了石峁先民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神面立柱石雕”外观呈圆柱体,石柱正反各采用浮雕技法雕刻一个神面,正反神面在眼形、嘴形和齿形上都有区别。柱顶也雕有图案,中央有个小圆窝,专家推测可能在当时有祭祀器物插在上面。

图片

石峁遗址距今4300—38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12年起,石峁考古队对古城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发掘。

考古显示,石峁城址以其巨大的规模、多重的结构、宏大的建筑和大量高等级遗物,已经成为早期城市并具备国家形态。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峁遗址是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起源非常重要的实证,为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和独特的证据。

图片
图片

展厅内景 图源:博物馆圈

石峁遗址出土的10件核心文物

图片

石峁遗址皇城台

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城内密布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城外数座人工修筑的'哨所'类建筑遗迹,城门、城垣及大型建筑均由石头包砌,防御性体现得非常明显。

遗址出土了陶器、玉器、骨器、铜器、石雕、壁画和纴木等大量重要文物。

1. 陶鹰

图片

陶鹰  高50厘米

出土于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在中国北方,鹰通常被认为是神的使者或化身。石峁陶鹰发现于具有宫城性质的皇城台,可能与王权或宗教祭祀等活动有关。

从出土情况看,陶鹰在当时遭到了有意的破坏,可能是石峁晚期统治者废弃了之前与陶鹰相关的信仰或习俗,反衬出陶鹰在石峁早期文化中作为精神图腾的重要性。

2. 双人面石雕

图片

双人面石雕

直径约50厘米,高近1米

出土于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石峁城墙上砌有大量的石雕构件,雕刻技艺成熟,阴刻、浮雕、圆雕,技法多样。主要纹饰有人面纹、动物纹、神兽纹和几何纹等,多见对称式构图。

图片

石峁石雕展现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高度和艺术水平,并对商周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口簧

图片

口簧

长8-9厘米,宽1厘米,厚0.1厘米

出土于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簧是世界性的原始乐器,也是常见于我国先秦文献的远古乐器。簧多以骨或竹子制作,由簧鞘、簧舌及拉线等组成,以口腔作为共鸣器,通过拨动弹性簧舌振动发出的基频音及其谐波音来演奏曲调,是汉唐铁簧、明清口琴的前身。

目前考古发现的簧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与古代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有关,陶寺与石峁均有发现。石峁骨簧主要出土于皇城台遗址,与骨笛、骨管哨、陶球哨一起,构建了石峁宫城的音乐形态。

4. 骨针

图片

骨针

长2-10厘米

出土于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石峁遗址中出土了上万枚骨针,还原了骨针制作的全流程'制作链',从骨料处理到骨器制作,分工明确,步骤清晰,属典型的集中生产与管理。

掌握核心生产技术的手工业者被集中安置于高等级贵族生活区。骨针生产量明显超过石峁古城生产、生活的需求量,反映出石峁骨针制造业还承担着与周邻地区通过交换获得其他资源的功能。

5. 陶鬲

图片

陶鬲

口径22厘米,腹径49厘米,裆高14厘米,高43厘米

出土于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陶鬲夹砂灰陶,陶色亮灰。直口,厚圆唇,矮领竖直,袋足自领下鼓出,三足聚合于裆部,裆部有明显的瘤状下凸。

器身上腹部有两个对称的梯形銴,其一位于裆部正中上方,另一位于对称的袋足正上部。领部抹光,以下通体饰细密的斜向绳纹,足内侧饰交错绳纹。

6. 石刀

图片

石刀

长10厘米,宽4.2-6厘米

出土于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石刀是石峁遗址中常见的石制工具。石刀上不见用于收割禾本科植物形成的大量长而直的线状痕,说明不是收割工具,而可能用在制作发酵酒或其他食物步骤中的初期阶段,如加工固体状态的酒曲。

7. 纴木

图片

纴木

出土于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石峁遗址中,有横向插入墙体用于支撑的木头,形成'木骨墙筋',固定墙体、防止滑坡垮塌。这种用途的木头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被称为'纴木'。石峁城墙上的纴木多见于较高的墙体内。

图片

此前,一般认为在汉代才开始使用纴木技术,石峁纴木的发现将其出现时间大大提前,是石峁先民先进筑城技术的真实写照。

8. 壁画

图片

壁画

出土于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在石峁外城东门'内瓮城',东、西、南三面墙体内侧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总数近200块,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史前壁画。

图片

石峁人使用毛笔之类的软工具,将以铁红、铁黄、炭黑以及土绿四种颜色组成的各种几何图案绘制于白灰面底上,表明中国早期壁画的基本制作工艺和绘画技法至迟在4000多年前已基本确立。

9. 玉钺

图片

玉钺

长20厘米

出土于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藏玉于墙'是石峁文化极为特殊的现象。在城墙修建过程中,石峁人将玉牙璋、玉钺、玉刀、玉铲等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

图片

这种用玉观念和做法,表现了石峁统治者希望城址安稳永固的愿望。

10. 玉牙璋

图片

玉牙璋

长27.4厘米,宽5.7厘米,厚0.7厘米

出土于石峁遗址

故宫博物院藏

玉牙璋已受沁为黑褐色,通体光素,首端刃部内弧,锋利。近刃部打磨内凹。柄部两侧各出一小齿牙,柄端一孔,单面钻。

牙璋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其可能来源于生产工具,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仪性兵器的象征。《周礼 · 典瑞》云:'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站在石峁遗址的土地上,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呼唤。石砌城垣诉说着古人的智慧,珍贵文物为我们打开通向过去的时光之门。

文博山西石峁相关文章

田建文说|陶寺、石峁的夏代遗存

红山、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首次汇聚山西

陶寺、石峁与二里头为何能率先诞生出国家?

陶寺与石峁出土的口簧,孰早孰晚?

石峁遗址的发现,以及与陶寺遗址不得不说的关系

陶寺与石峁,友谊的小船是怎么彻底翻的?

王仁湘说|看!飞起来的石峁玉鸟!

陕北和晋南龙山时代玉器:以石峁、碧村和陶寺为例

双城并峙黄河两岸,陶寺与石峁如何“此消彼长”?

石气与土气:当陕北石峁遇到晋南陶寺

石峁与陶寺:黄河文明的两大标识

石峁的石破天惊|神面与对兽:远古神庙的踪影

新知|“石峁人”或属北狄先民

石峁“垃圾堆”出土中国最早口弦琴

文|综合自央视新闻 央博

图|央视新闻 央博 博物馆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