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近年海外IDC行业一些变化

 tuzhanbei2010 2023-12-04 发布于河北

最近出国一趟,也和好些海外IDC同行做了交流,随笔一篇,把以往写的文章做点整理,也从几个方面谈谈这几年海外IDC行业变化。

产品篇

IDC公司产品,或者说解决方案,一般分为不同交付层面。主要:

  1. Powered Shell,即Shell-ready + Power;

  2. Data hall ready,即海外典型交付界面;

  3. Rack ready,即国内典型的包干到机架交付;

因为AI驱动的液冷服务器普及,液冷系统由于和客户设备高度关联,会被切割到NRC界面,同时SLA也变得更加简单。这些属于Customer Equipment或者Fitout界面,由客户支付相关成本和管理,从合规性和风险管理角度都是对等的。2020年时候,笔者在新加坡也做过一个涉及液冷服务器项目,当时也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切割MRC和NRC。当时看,笔者的做法应该是领先于大部分国外同行,现在国外同行业效仿同样方式。

参考阅读:

盘点IDC迈入液冷服务器时代需要跨越的“鸿沟”

和液冷服务器一样,也有部分云计算公司走In-Rack UPS的技术路径,这也导致相关Customer fitout界面变化,IDC公司不需要提供不间断供电SLA……

根据前面两个点,不同的ICT设备对配套设备的需求,NRC界面变得更重,国外IDC公司开始出现了各种Title,叫做Service Solution Delivery,或者Solution Delivery等。其实国内公司宣传一堆液冷服务器相关配套产品,大多数都是NRC界面内容。因为NRC变得更重,进一步加剧MRC界面融合到更底层能源类资产……能源类资产的理解,其产品属性就更倾向于Powered Shell产品。

近年美国一些IDC公司,特别新进入的玩家,开始发现这些BTS定制化可以用更底层地产+电力玩法,就搞更深度的Powered Shell……这些都是国内玩家不理解的玩法,但笔者相信是未来重要的行业发展方向。国内的Rack-ready主流交付和合约模式,其实已经比较落后。北美从DRT开始流行玩Wholesale,在2013年已经把国外房地产成熟模式放在IDC领域搞得很成熟,整个商业模式建立相当完善,包括合同对等和合规层面,可融资性,SLA可履约性,个人觉得国内起码落后了海外5年以上。

根据不同的Powered Shell方案,很多IDC公司进一步给大客户做BTS定制化(这里面和国内定制化还是有很大差别)。这里面计费模式非常多,结合海外房地产各种玩法,有Gross modified 和NNN + Strata + land tax等方式,套路多得不亦乐乎……这些概念绝大部分国内同行通常不理解,这很正常。国内很难有机会有这种顶层玩法的实践机会(还得最终用户接招)。除非做过比较复杂的Deal structure,否则这些事务对大部分同行都是很陌生。

租电分离升级版

能源价格的波动性。国内租电分离,其实属于非常粗糙的层面,通常直接一个场地电表对应电费都是由客户支付。在能源领域,这相当于把Operator (IDC公司)和Tenant(租户,IDC用户)费用都使用场地的表后计费,计费点属于场地电力接入点。而实际上租户最佳策略,是做Tenant Facility的接入点,而这个facility最好是独立租户。这种计费点不同,对技术方案和计费模式有巨大差异,即使多租户环境也可以合理的摊销电费做租电分离,国内还比较原始……

租电分离,由于市电可能不稳定出现较长时间断电,所以租电的电,在国外通用租约里面法律条文,特指是“市电”。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之前国内限电等各种非IDC公司原因(主观或IDC资产界面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市电中断,那么因此发出的所有电,都要做租电分离……

国内的租约条款比较粗糙,很多IDC公司被能评,供电限制后,不得不启动发电机本地发电,这些成本从更公平的层面,都属于租电分离。因市电问题出现的本地发电,难道不应该做租电分离么?所以之前很多国内公司搞出来限电问题,烧柴油花费很多钱,本质上就是对租电分离计费模式理解还不到位……前几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停电,那里IDC也是连续使用柴油,而当时俄乌冲突导致柴油等价格波动很大,这本质上就是要通过租电分离模式把能源费用分摊给客户。国内很多IDC公司被用户“坑”,争论谁对谁错都很难,乙方就应该要更加专业和成熟,甲方条款模糊不清的时候,乙方吃亏是大概率事件。

参考阅读:

【闪电阅读系列】为什么数据中心包电包租风险越来越高……

顺着租电分离话题,实际上Metered Power 模式更进一步,还有Metered Energy / Utility,即把水电气等公共资源设施,全部做分离计费,独立表计。特别是不同制冷技术,对水消耗不一样。如果客户A使用无水制冷,客户B使用蒸发水制冷,客户A就要付客户B的水费么?本质上,海外那些50~300MW的IDC,为了提供更多客户灵活性和计费清晰度,租电分离升级到更多细节计费,从而导致海外会使用各种EMS能源管理系统。国内IDC,笔者就不说了,懂的都懂……

参考阅读:

[2023新增版] IDC行业面临的几大风险……

融资篇

美股的IDC上市公司,受制于债务结构,发现超大规模的Deal都很难做……美债利息都在高位,要做价格敏感的超大规模IDC其实不利于很多上市公司。具体原因笔者在此就不深入解释了,熟悉财务的人,分析下不同公司的WACC和Loan maturity,credit facility就会理解。类似DRT也和Eqx当年搞xscale一样和各种基金公司搞JV,本质也是解决上市公司债务结构,出表等问题……

参考阅读:

浅谈IDC定价的背后

欧美这两年开始把各种Infra fund /pension fund + 管理层部分持股模式玩得比较溜,冲击了很多老牌IDC公司。当然Infra fund还可以衍生出各种国家资本,包括阿联酋/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GIC等……还有些公司就是积极玩Sustainability和ESG,底层也是优质抵押物换取低息Green bonds/loan。Brookfield这种大牌基金,就通过各种MA整合资产(近期并购Cyxtera,搞JV等构建全球数据中心平台,然后还借助side fund投资能源资产。大家都在大谈AI算力基础设施的时候,聪明的infra fund都是玩得一手好牌……

国内IDC其实过得很惨,价格死水,2年内估计难以有多大改善,很多Deal的可融资性非常差,大家都在试图玩Corporate Finance层面折腾+EPC垫资,这种融资环境对IDC发展很难有改善。聊到这些话题笔者只能感慨,谁让IDC属性还是偏房地产,房地产都难过成这样了,债务问题摆在那,市场监管那么多,没办法……国内公司还是解除债务风险为上,不是很优质的Deal就看着办吧,sh*t deal导致的债务和流动性吞噬,后果很严重,投资还是要谨慎点。

参考阅读:

数说财报 —— 全球IDC的Top 2玩家Digital Realty财报简析

能源

很多老外同行都认为,下一波IDC浪潮,没有很好的能源解决方案,不谈Sustainability,基本上就out of the game....好些IDC公司也意识到能源挑战和限制后,专门设立了Head of Energy,CSO(sustainablity),CPO(Power)等职位。除了必要能源和电力资源接入许可,这里面其实包括IDC公司的能源政策……现在欧美大客户,会主动和IDC公司交流能源策略,Net-zero就是板上钉钉的企业战略。国内还是空谈为主,花钱买i-rec都已经是优等生。毕竟在租电分离的计费模式框架下,能源费用都要由客户Off-take,怎样Enable能源公司和负荷消纳(用户)之间,怎么做不同的PPA交易结构,怎么做本地发电Onsite power generation等DER模式,IDC公司怎么定位自己角色,这里面国内IDC同行都有很多课需要补和前路探索。

参考阅读:

浅析电力能源对数据中心行业影响

国内有公司愿意为绿电支付费用,但支付的部分只是自己ICT设备,这个方式笔者认为并不恰当。既然metered power都是包含非IT的部分租电分离,为什么绿电对应的绿证不是和Metered power 一一对应呢?

技术篇

以前写过很多了,只能说国内公司对IDC产品的理解和国外同行有很大差距……一句话 —— 不要试图把国内一些“主流”设计,试图说服海外用户。教育客户其实是非常难而且没有必要,IDC公司出海或者海外做生意,首先要融入当地文化和需求,拿不到单,一切教育和创新都是“0”,除了增加失败经验教训并没有结果。笔者国内和海外都泡过好些年,深知这里面认知层面和实操层面巨大差距,先提升行业和客户认知,比搬国内经验套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阅读:

全球数据中心电气系统的几大路线(中篇 - 系统架构)

Always think about how to win deals,海外既然是N+1的交流UPS,BR/DR,锂电池为主流系统,那最好还是跟随为主。即使国内公司照抄海外作业,也未必抄的好,或者竞争得过海外IDC公司。这些差距和代价都是要花钱花时间填平……随着不断接触海外客户之后,国内IDC公司也会发现,国内很多东西出海外水土不服,出现运营和交付问题,往往得不偿失,特别是SLA问题导致的罚则赔款。出海外,首要解决的是客户,然后就是口碑从而形成生意不断发展正循环,团队需要解决资本,技术方案,开发资源落地问题,有了客户再慢慢组建和优化运营团队。老实说IDC并不是Technology company,主要做的是资产投资管理。玩Technology那是研发和制造层面,IDC是个应用者和Buyer角色,更关注是解决方案能否满足客户需求,这里面把握不好很容易玩脱……

说个鲜活的案例,当年I/O在新加坡搞完全预制化IDC,把美国那套搞过来,后来也拿不到啥客户,玩脱了……就贱卖给另外一个IDC公司,最后这个IDC公司也是把这些预制化方案按有毒资产处置,推倒重来……技术团队还是要搞清楚自身价值点和定位,这样在IDC行业的产业链发展更好。

“随笔一篇,感谢各位阅读和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