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面裙——清朝也有自己的流行时尚!

 黄之中 2023-12-05 发布于福建

马面裙

这一中国古代传统裙式的典型代表

在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

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图片

好在它并没有被时间的尘埃掩埋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宣扬

这种曾在清朝风靡流行的时尚裙装

又重新吸引了现代大众的目光……

图片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其命名来自我国古代城墙中的防御系统,四四方方的塔楼式建筑结构在宋代城邑防御专著《守城录》中被称为“马面”。

马面裙的特征是平面裁剪两片式,前、后、里、外各有一个裙门,一共四个,两两交叠,从而形成一块方面,其形状极似马面墙。清代方志学家黄钊在其编修的《石窟一征》中记载:“妇人所着裙,围桶而多褶,如古时裳制,谓之马面裙。”

图片

马面裙结构图

马面裙的起源与发展
Horse face skirt

马面裙经历了600余年的更迭演化,而“马面”一词最早出于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中:“其制后襟不断,而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

图片

▲《获鹿图》局部。图中描绘了开衩袍在马背上的使用情景。

马面裙的雏形源自宋代的“旋裙”。在宋代,旋裙是一种功能性服装,它设计出来是为了方便社会底层女性骑驴,但是后来也在上层社会中传播。宋代旋裙和马面裙的基本形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裙片重叠部分更宽。

在明代定型的马面裙,裙式简单,色彩鲜艳,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在清代,满人入关以后,开始实行“男从女不从”的服装法令,马面裙由男女都可以穿的衣物变为只能由女性穿的服装。随着满汉服饰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得满汉女装逐步融合,马面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马面裙衍生出了新的形制类型,如凤尾裙、阑干裙、百褶裙、月华裙。

图片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图中的后妃宫女都穿着典型的马面裙,说明马面裙的形式在当时已经成熟。


清代马面裙的特征
Horse face skirt

与明代相比,清代马面裙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清代马面裙注重包边和镶边工艺并在裙摆处增加了阑干边或者多重镶边,主要是为了起到加固的作用。此外,马面裙的前后都绣有相同的纹样。

图片

清代棕色缎地牡丹蝴蝶纹马面裙子

二是在马面裙的两侧,清代出现了更多复杂的变化,褶的数量也更密。在形制上又衍生出月华裙、鱼鳞裙、百褶裙、阑干裙、凤尾裙等。裙门两侧打褶裥,裙褶制作的方式延续了明代的特点,同时越来越趋向于向平面化、繁杂化。

图片
清代刺绣鱼鳞百褶粤绣裙

三是在材质方面,元朝和明朝的马面裙在面料上多使用织锦,而清代马面裙则是用纯色的缎面缝制。在颜色方面,主要有黑色、蓝色、红色、月白等不同颜色。纯色马面裙大多都会绣上图案,在裙门和裙摆上采用织、绣、绘、缬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吉祥纹样,将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的精湛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花开富贵、瓜瓞绵绵、蝴蝶戏牡丹、金玉满堂、平安富贵、蝶恋花等等。

图片
清代黄底粤绣马面裙

四是满族人信仰萨满教,因此清代中期的马面裙融合了许多萨满教法衣的元素。凤尾裙、月华裙、百褶裙等马面裙中开始出现尾端带有铃铛的剑形丝带装饰。清代不同形制的马面裙,有些是按照结构特征来命名的,例如百褶裙、鱼鳞裙、阑干裙,有些则是依照其颜色特征来命名,例如月华裙。

图片
清代大红纱缠枝莲纹阑干裙

清代马面裙的形制
Horse face skirt

1
百褶裙

百褶裙,又称“百叠裙”、“百裥裙”,通长用数幅布料制作,周身捏褶逾百,每道褶裥宽窄相同,制作时固定于裙腰。清代马面裙的褶裥更细更密,故称之为“百褶裙”,其褶裥对称的分布在裙胁两侧,单侧以对褶向裙胁的中心线对称倒伏。褶裥大小因地区差异而不同,其密集程度不一,并且排列整齐有序,最多的甚至可以达到数百个。

图片
晚清汉族女式百褶裙
2
鱼鳞裙

鱼鳞百褶裙通常在褶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固定褶裥造型,走起路来裙胁百褶呈鱼儿鳞片的形状,故称鱼鳞百褶裙。此种形制明清时期汉族女裙尤为流行。

图片
粉色提花绸饰粤绣挖云镶边鱼鳞褶马面裙
3
阑干裙

阑干裙是马面裙形制中的一类,其特点是裙身两肋的位置由许多梯形裁片缝合而成,缝合处镶有深色缎边,阑干裙又分为打褶阑干裙与无褶阑干裙。

图片
湖蓝缎盘银打籽墨绣阑干裙

马面裙作为物质文化遗产跨越了千年,其诞生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历经时代的更迭仍然留存至今,可谓之经典。

[参考资料]

《清代马面裙的形制结构与装饰工艺研究》

高    悦

侯东昱

[编辑]

冯诗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