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62年暹罗的季风(安娜与国王)影评

 阿里巴巴yht 2023-12-05 发布于河南
         1. 国王

电影《安娜与国王》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世纪的泰国,西邻英国殖民的缅甸,东毗法国殖民的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作为东南亚唯一一块未遭受殖民统治的土地,暹罗王拉玛四世深感改革与现代化之迫切,聘请英籍女教师安娜·里奥诺文斯担任暹罗王族子弟的教师。

事实上在安娜到达之前,拉玛四世就曾向外国传教士和水手学习英文及科学知识;安娜也是接替美国传教士丹·布拉德利的暹罗王室教师一职。与清末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始于器物层面不同,拉玛四世选择了教育这条道路,即使只是针对他的孩子——当然,在稳固的君主专制的暹罗国(不似风雨飘摇的清廷),他的孩子意味着下一任最高掌权者,以及未来的精英和贵族阶层。

不过亦有学者认为泰国并未完全免于殖民统治的命运,而是同中国一样,属于半殖民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比如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关税自主权等等。除却泰王向西方的学习始于思想层面之外,另一点显著区别在于,泰王清楚地认识到暹罗是个小国。如他在影片中与安娜提到过的外交策略所言,“与大国为伍,吓退强邻”,即“以英制法”:向英国公使和商人以示好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使法国无法贸然进攻暹罗。在宴会中对英式礼仪的尊崇,若放在天朝必会被理解为向帝国主义卑躬屈膝之态;然而暹罗王的低头却并非纯粹是卑躬屈膝,除却外交谋略,他是真心认可英式礼仪后面的价值的,唯有这些价值才能使他的继承人带领国家走向现代化。

有趣的一幕在于,第一次上课时朱拉隆功王子拿出的那面地图,一张以泰国(甚至是泰王)为中心的地图,有似曾相识之感。一方面,国王的用意或许在于提醒安娜,身处暹罗则需要以暹罗为中心做任何考虑,毕竟他不曾说这是一张世界地图,自然无需囊括那些与暹罗无关的因子。路易和朱拉隆功争论时说“至少我家就不在上面”,就是一个最好的反例。

另一方面,体现的则是矛盾存在之处。暹罗王即使希望泰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身为国君,他依然捍卫着君主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影片中安娜与国王的数次矛盾,亦都与这一点矛盾有关。譬如在处理那名偷情王妃时,假如没有安娜的干预,国王或许会赦免他们的死罪,甚至还有很小的几率会成人之美,以成就国王仁慈宽厚之名,毕竟佛教也讲究放下;然而安娜在法庭上的愤然而出,也使她与国王决策挂上瓜葛,国王的威严在贵族和子民心中也会一落千丈,他们不会再尊重和爱戴国王,不再服从国王的命令。在君主专制的社会里,君主威严的动摇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后果,比帝国主义的蚕食可怕过千万倍。因此,不论是出于国家社会的整体考量,还是拉玛四世作为暹罗王的个人骄矜,安娜与国王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注定不可调和的。


2. 安娜

安娜对于暹罗国而言也的确意义非凡。譬如给尚为王子的朱拉隆功(后继位成为拉玛五世,泰国最有名的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即以其命名)看《汤姆叔叔的小屋》,使后者继位后最终废除了泰国的奴隶制度。加上影片中,安娜用戒指帮助受虐的奴仆赎身,并拒绝向王室贵族周妆妥协;最终国王亦让首相瓜拉洪向前来告状的周妆解释了法律上奴仆有赎回一己自由的权利。这一事件也对年幼的朱拉隆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站在大殿旁的阁楼上,眼中讶异。

然而就像前面所说,她与国王之间无可调和的矛盾也与她自身有关。正直坚定如她,向来都是以原则作判断,“奴隶凭什么就要受到虐待?她也是人!”“两个人相爱有什么错?”暹罗于她,也是陌生的。她曾问国王你的妻子们会嫉妒彼此么,也曾在向儿子说起这里的人民对他们国王敬若神明时不禁莞尔。她不明白东方社会和王宫里的人情世故,在所谓的对和错之下不懂得考虑历史的进程,比如国王对她说,暹罗要改,但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改完;她则反驳道,现在不改,更待何时?

又或许她也是能够理解的。在她为受虐的奴隶赎身后,诉讼失败的贵族妇女周妆愤怒地转身离开,把她作为赎金的戒指扔进水池里,她的眼里是满满的无奈,那么暹罗王的无奈则胜于她千倍万倍。可她的使命就是带来那些原则,那些关于平等、自由、民主的原则,以一个教师之责,不论暹罗接受与否。

常常被忽略掉的一点是,安娜并不是一个在泰晤士河旁喝着下午茶长大的英国人;她的前半生漂泊不定,生于英属印度,年轻时在埃及和中东度过三年时光;回到印度后与青梅竹马结婚,婚后前往英属澳大利亚,生育过四个子女,其中两个夭亡。离开澳大利亚后,一家人在马来亚槟城定居,但不久后丈夫死于脑溢血,为维持生计,安娜在新加坡开了一所面向英国小孩的学校。1862年,受驻新加坡总领事委任,安娜将女儿送回英国,带着儿子路易前往暹罗。

也就是说在到达暹罗之前,她曾亦辗转多地,这些地方几乎全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影片中,她曾多次自然而然地道出大不列颠作为世界强者的话语,加之英国女教师的身份,从她的文明视角里,很难剔除优越感来看待暹罗——然而在宴请英国公使和商人的晚会上,面对来自英方傲慢无礼的挑衅,安娜挺身而出的反驳未必仅出于东道主的捍卫尊严;就如同在湄南河上,她听了暹罗白象的故事,微笑着说“每个民族都需要神话,才能让我们有梦想”……她逐渐开始理解暹罗了,即使仍是已她自己的方式。


3. 安娜与国王

说到底这部电影还是一部爱情片,即使其中的这段感情,严格意义上都未必算得上是爱情。

相比起影片中的另一对男女:茶叶商人的女儿被家族献给国王,深爱她的情人剃度出家,刚烈的王妃也削发为僧想要成为他的师弟,最后事发,二人一同赴死。爱得惊心动魄,血肉模糊,与男女主角的感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而反观安娜与国王,宴会之后国王为嘉奖安娜,礼物是一枚戒指(看到这里忍俊不禁),安娜拒而不受;安娜以智慧帮助国王击退叛军后,二人相见时安娜说的是“我已经失去过一次家人了,不能再失去第二次”——此处家人,可以是暹罗王本人,也可以是朱拉隆功王子和他的兄弟姐妹,即安娜的学生们,甚至也可以是整个暹罗。

豆瓣上说,发乎情止乎礼,这是最好的结局。令人唏嘘。

安娜完成了任期内的工作,在临行前的夜晚与国王道别。
“从本质上说,音乐也是一个数学概念。既然科学能够揭示像音乐这么美妙的东西的奥秘,为什么就不能为家庭教师和国王算一算呢?”
“你知道……在暹罗,每件事都得慢慢来。即使着急的是国王,都没有办法。”

而离开确确实实是最好的结局,安娜和国王,注定不会成为凡夫凡妇。他会在他的佛前为她合十双手,她也会为他及他的子民向主祈祷。

她和季风一起到达暹罗,也和季风一样,按时离开。


4. 其他

该挑的刺还是要挑的。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它的高潮部分,暹罗王和叛军的战斗(然而并没有战斗起来)。原计划暹罗王想要引诱叛军首领上桥然后把桥炸了,此种策略存在很大的玉石俱焚的风险;安娜的儿子路易在远处用望远镜看到国王和叛军首领在桥上对峙的一幕,于是安娜就用她的智慧以及英国的焰火、喇叭吓退了乌合之众,让他们错以为暹罗王请了英国援兵。之所以说是败笔,即因为逻辑单薄情节脆弱,禁不住推敲。毕竟作为一部商业性质的爱情片,很难避免将历史政治过度简化的毛病,最起码,还不至于像《摩纳哥王妃》那样被简化为一部政治童话故事。

不过整体而言,这部电影还是十分值得一看的。这也是周润发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男女主角、以及女二白灵饰演的王妃都展现了相当精彩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大王子朱拉隆功的选角,和历史中真实的朱拉隆功大帝的长相,竟是有些神似的。

这部电影是一节东南亚文化与变迁的课上,教授顺口提到的。加之前一段时间泰王普密蓬(拉玛九世)逝世,国人震惊于泰国人对他们国王仍保持着崇高的尊敬态度;这部电影虽无法直接作答,却从历史的角度给人启示,也展现了与近代中国截然不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一个侧面。即使商业化电影无可避免地过度简化了历史原貌,也不妨碍我们从中获得一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