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 秆

 窗前有树905 2023-12-06 发布于浙江

阡陌岁月

陈咸伯

(话讲好一点没有本钱)

稻秆到这一代被推向风口浪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稻秆没想到,相信稻秆的祖宗也没有想到。

一代又一代,水稻伴随人类走过了7000多年历程,稻谷滋养人类,解决温饱没变,谷糠喂猪没变,稻秆没变,山川没变,社会产生了变化,人们的知识和科技水平提高,对稻秆的再利用产生了不同的见解。

联想起年少时割稻,“割稻剪”要擦着泥面割,否则,把稻秆根部留高了,大人是要骂的,说你干活不弯腰。而且稻秆有很多的“用场”。当沉甸甸的谷粒被打稻机或者手动脱粒后,再脱壳成为大米,成为人类生存必需的食物,走上餐桌。而稻秆与谷粒分手后,老农开始绕稻秆,拿起一大捧稻秆,从中抽出一小束在其颈部转一圈,交叉成结,用力抽紧,呈人字形,然后用手抓住头部,用力快速旋转使其均匀散开,立于地面晒干,这叫“一叶”稻秆。生产队时分稻秆,就是你一叶我一叶直到分完为止。稻秆晒干后,人们把一叶叶稻秆叠成下窄中间宽上窄的圆锥状,叫“稻秆亭”,风吹不倒雨淋不进,这是技术活。北方则是围着树干往上叠,使用时从中间偏下一层一层抽出。

多数家庭用晒干后的稻秆垫猪栏,猪吃过稻秆后肉特别香,而剩下的稻秆经踩踏且吸满了猪尿猪粪,隔一段时间就用五齿“钉耙”拉出堆在空旷的地里,盖上稻秆或油毛毡,任风吹雨淋,等发酵了、松软了再放到田地里。栏肥是庄稼最好的有机肥料,尤其是种出来的西瓜、甘蔗,特别脆、甜。用了栏肥的土地不会板结。冬天干活气温低,年轻人最喜欢用手撒栏肥,暖烘烘的,两手异常光滑,像擦了百雀灵,不觉臭,也不觉脏。稻秆还是牛的主要饲料。

用稻秆“煤灰堆”,即化灰,这是家家户户必须做的农事。烈日时,种田人扛把锄头到田头、路边,把草带泥削出来并经阳光暴晒,待晒干后,在空旷处铺一层稻秆再铺一层草泥,一层一层往上堆,然后在最下层点火,让其缓缓燃烧,直到全部化成黑色的泥灰。在种菜或其他农作物时,对着根部撒上一把,是农作物不可或缺肥料。有些年轻人不会“煤化堆”,草泥多了稻秆少了,或者铺得不够均匀,没有充分燃烧,要重来。否则,没有肥料,种不出好庄稼。

在鸟鼠多的时节,种田人会做一个稻秆人放在田头、菜园,吓唬鸟兽,保护庄稼。如今农家乐活动,有的用稻秆做成飞机、航母,有的做成大象、奔马,吸引游客拍照留念,增加种田人经济收入。稻秆还是中药,有止血消炎、消肿止痛等功效。《普济方》记载,治翻胃。《滇南本草》记载,治小儿饮食伤脾,久泻不止。稻秆灰含碱性,可杀死细菌和病毒,可改善水质PH值,抑制青苔。家里衣服有污渍,放适量稻草灰即可去除。

稻秆可编成草鞋,曾经很多红军战士就是穿着草鞋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我小时候也穿过草鞋,上山砍柴。稻秆还可搓绳、做草帘、编草席、造纸等等。记得我当兵在新兵连集训时,几十人一个大房间,睡的地方沿墙根铺上厚厚的一层稻草,再放一条军毯,人就睡在上面,一字排开,像放番薯种一样,枕着清香入眠。过去,天冷时也是把稻秆编成藁荐当垫被,用来御寒。家里的猪舍、牛舍、鸡舍基本上都是用稻秆盖的。困难的人家就住在用稻秆盖起的房子里。

从农村走出的孩子都和稻秆结下不解之缘,常在稻秆堆旁嬉戏玩乐,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有小孩子的淘气,有大人的生气,也有少男少女们的爱情趣事。

稻秆,能上床拥抱人类,也能下猪圈与粪尿做伴,它没有反抗过,不干坏事,坚持对人民有益。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已像城市,有红绿灯有隔离栏有路灯有篮球场有商场有垃圾桶,许多农民已不做农活,家里无田无地无鸡无鸭无猪,也买米买肉买蛋买菜,不能自给自足,家里的垃圾已不能自我消化,许多农民已不是种田人。稻秆房早已不存在,猪栏没有了,稻秆也就成为多余。可是,人要吃饭,稻谷又必须长在稻秆上。也许有一天处理稻秆的方法会有两全,也许有一天大米也人工生产。

稻秆很轻,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稻秆不值钱,却是“救命稻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