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本孝:他的华山,我的华山(100之92)

 虚室生白夜 2023-12-06 发布于浙江

公元1669年(康熙七年),戴本孝离开北京登华山游览,九月完成『华山图册』十二页的创作,他用自己的方法为『华山』立传。

『白云风外翠崖偏,擦耳尝过日月边。不是仙人前路狭,早骑龙脊弄秋莲。我爱王遥刁自然,三峰峰外古青天。五舌竹篁间一鼓,不经开辟好安眠』

这是戴本孝写给『华山』的诗,诗句里对华山之『险』与『美』的描写,让人既向往又好奇。

时间往前推,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50岁的王履在采药路上登上华山,他在山上呆了三天,用随身携带的纸墨写生数十幅,回去后又用了半年时间,完成40幅『华山图』,同时他写了『记 诗 序 叙』,合成一册,共65帧,这是王履的仅存画作,但却给他带来画史上不朽的地位。这40幅『华山图』写尽了华山的『险』与『骨』

今天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华山』

王履在这40幅里选取的都是局部景色,很可能是他在行走过程中,看到可以记录的山石,就及时作画,所以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大块山石不同组合,它们或浅或浓,或侧或仰,或虚或实,在纸面上巧妙组合,形成华山不同景致的特色。

在技法方面,由于受到明朝早期提倡『南宋院体』绘画的影响,我们在王履的『华山』里看到极明显的马远与夏圭风格:醒目厚重的轮廓线;明利的石纹;短促有力的小斧劈皴;山石阴凹处着重笔墨;墨青的淡然;松树松树树干的弯曲转折;树型长而细瘦;树叶的稀疏……这些都是南宋院体绘画的具体承接。

但王履也有自己特色:比如构图不再是单纯的『边角』,有些甚至是满幅布景;取景则多为局部,粗粗一看,非常类似『照片』取景方式,并且将局部做得非常细致全面——这一点实为王履对于中国山水画的特殊贡献,可惜没受到后人的足够重视,也没能及时放大这个构图方式。

王履生活在明代早期,江苏昆山人,是一名医生,甚至还在朱元璋的儿子秦王府行医,可见他医道的高明,不止如此,他还留下『医韵统』等医学著述。

在行医之余,王履酷爱绘画,在『华山图』的文字里,他说自己学画已有三十年,如此深厚持久的积累,在遇到『华山』之后『饱览奇峰,纪录胜景』是感情与理性碰撞的必然结果,在明代初年,王履走在一条既旧又新的路上。

时隔289年,戴本孝来到了华山。

与王履的人生轨迹差别巨大,戴本孝曾经参加过父亲组织的反清复明战斗,而在父亲受伤后,是他背到船上藏身匿迹。他的父亲戴重45岁时绝食而死。戴本孝承接父亲心愿,将自己的诗文以『45岁』为界,分成『前生稿』和『余生稿』

父亲过世后,戴本孝不再做抗清复明的志士,全心投入诗文书画的创作中,他的人生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作画、优游、卖画——结果只有一个:建造父亲想建造的『碧落庐』

戴本孝在1669年5月登览华山,9月即完成『华山图册』12页的创作。在他的『华山』里,我们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与王履,枯淡的笔墨画出一颗颗莹白的山石,它们大小不一,长短参差,似乎不然尘埃,承接着天地之间的灵气,又独自在天地之间安放自己的灵气。

不止山石是枯淡的笔墨,树木也是,甚至屋舍他也在用枯淡的笔墨!『院体画』、『马远』『夏圭』与他毫无关联。

与王履相同的是:这也是一套册页,但所呈现的『华山』不再是路边景物的及时记录,而是为『华山』立传。山峰高耸,直指天穹;松树林立,只做群峰罗裙。

设色也是要设的,只取淡雅一路,为的是让『华山』脱去尘俗,尽展雄姿。戴本孝还用了一个别致的方法:在山石上用细细的笔触标注名胜。比如『香炉山』『将军树』『玉女洗头盆』……王履也在画上题字了,大多是诗文。

如果说王履在绘画技法上有一部分自己的,戴本孝的画里属于他人的技法则微乎其微了。

『我欲栖心归淡远,复嫌违俗过于疏』——戴本孝追求的是『淡远』,而王履更想要『写真』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