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阳学宫是古代揭阳的高等学府,还是粤东古建筑的明珠,文运之脉

 生活英语怎么说 2023-12-07 发布于河南

引言

揭阳自古就是一片崇文尚贤的土地,“揭阳多士天下都”的赞誉从宋朝时就有,有“粤东古建筑明珠”美誉的揭阳学宫在文风昌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揭阳学宫具有明清古建筑的风格,有着鲜明的潮汕古建筑特色,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

文庙记

揭阳古代的最高学府是揭阳学宫,位于揭阳榕城中心韩祠路口东侧,庄严肃穆、飞桷凌空。揭阳学宫,在南宋绍兴十年辟建榕城作为县治之都时,就开始择址兴建,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揭阳学宫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嘉庆七年(1579年),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

揭阳学宫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130多间房屋构成,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

孔庙照壁,是现存孔庙的前列建筑,照壁朝南嵌花岗石刻横匾一方,明代兵备道楚人杨芷所书“太和元气”四个大字。

照壁面向孔庙,分三间,中为明间,正面镌嵌瓷雕“鲤跃禹门图”,两边左右图案各雕鹿鹤相望。

棂星门,五根石柱间隔为三门,柱顶端为宝顶,两侧皆为云枋龙首。进入棂星门,即为泮池,右为“金声门”,左为“玉振门”。

过泮池拾级而上,即为大成门。大成门东为“名宦祠”,祀历代来揭阳当官而有政绩人物。西为“乡贤祠”,祀历代揭阳籍有名声的宦官。

从大成门跨过一个天井就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作为孔子神像所在地,大成殿不仅是全庙的核心,也是庭院的主体,四周循序渐进的门、廊、庑,孔庙的主轴即大成殿,面阔五开间,正前方设御道石。

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正殿塑孔子像,左设颜子、曾子,右设子思、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大成殿内的四根大石柱上,盘踞着四条木雕巨龙,栩栩如生。

大成殿前天井两侧分别是东西庑,供祀历代有成就的先儒的牌位。

最后一间为存放祭孔乐器的祭器库。紧接东西庑以北为东西斋,是东西庑的延伸建筑,把大成殿、崇圣祠形成封闭式庭院建筑。

史地记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部,北靠梅州,南濒南海,东邻汕头、潮州,西接汕尾。揭阳因五岭之一的揭阳岭得名,见诸史载已有2200多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199112月,揭阳市地域先后隶属广东省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9112月汕头市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揭阳县升格为揭阳市。揭阳市现辖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惠来县并代管普宁市(县级市)。

揭阳市榕城区即是旧揭阳县的县治中心,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皇平越后,于33年(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

绍兴十年(1140年),建县治于玉滘村(今榕城区属地),隶属潮州。

19911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揭阳县建立揭阳市,原揭阳县设为榕城区和揭东县,榕城区为揭阳市政府所在地。

人物记

揭阳文庙史上第一个要记叙的人物是南宋时期的孙乙,这是揭阳历史上的第一位县令,也是最早择址兴建揭阳文庙之人。

孙乙,江苏淮安人,曾祖父孙觉,祖父孙子实,皆是北宋进士,世代居于高邮州甓社湖畔(今金湖县闵桥镇)。父亲孙术,经理学家吕本中推荐任教职。

1128年,金人南侵,孙氏迁居苏州。

1133年,南宋绍兴三年孙乙中进士,绍兴八年(1138)授为揭阳首任县令,为揭阳孙氏始迁祖。

揭阳起初县治选址未定,孙乙暂择临江的吉帛村(今渔湖京冈村)为临时驻所。绍兴十年(1140)正式置揭阳县,孙乙经勘察,择玉窖村即今榕城为县治。

孙乙在任间,开荆劈榛,疏通道路,建造县衙,创造学宫,开辟市集,迁移人口入城。作为榕城的创建人和揭阳学宫的始建者,孙乙在揭阳历史上有功。

孙乙之后的几任县令都曾为揭阳文庙做过贡献。

揭阳孔庙尊经阁始建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时任县令董琰主持修建,至十八年春二月竣工。

尊经阁建成后,知县又汇同当时的潮州知府叶元玉购入大量经典作为藏书,成为了古代揭阳图书收藏阅览中心。

嘉靖四十五年(1566),揭阳县令郑良璧重修尊经阁。

万历十年(1582)万历十年,郑惟恕任揭阳县令,任间重修尊经阁。

康熙二十五年(1686) 春,揭阳县令郑濂任见孔庙尊经阁“为海寇所残,败坏已极,春雨将至,其势必倾”,着手修建。

康熙六十年(1721),县令孙公瑜重建孔庙尊经阁。

嘉庆十九年(1814),县令章予之任间重修文庙、改建尊经阁。

光绪元年(1875),夏献铭任县令,倡议重修揭阳学宫,捐资五百金为号召,发动各都乡募捐,将“坐西北壬子向东南丙午之间”的方位改为“坐东北癸丑向西南丁未之间”。费用浩大,时建时辍, 一直到光绪七年才竣工。整座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面积近六千平方米,共耗资近二万两。历经四位知县,但夏献铭倡建之功不可没。这次重修奠定了现在中轴线为孔庙、东西为县学及配套设施的三路建筑格局。

夏献铭,江西新建人,清光绪元年(1875)至三年揭阳县令,任上修孔庙,颇有建树,后升任惠州知府。

孔庙照壁的“太和元气”是明代兵备道楚人杨芷所书,被揭阳人列五贤之一。兵备道是明代中后期一项重要的地方军事行政制度,兵备道与明朝中后期“内忧外患”的军事格局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所以才有了兵备道这个新的军事行政制度。明代兵备道官员多数由进士出身的士大夫担任,兵备道官员,也多兼任按察司副使、佥事。

在揭阳学宫的教谕署,是主管一县的教育长官住宿、做学问的地方,在明朝以前,这里是揭阳第一座书院榕城书院的所在。知县冯元飚的治县有功,当地建生祠以纪念他。但冯不愿接受,改为书院。冯元飚后来官至兵部尚书,是揭阳知县中官职升到最高的一位。

冯元飙,明朝大臣,浙江慈溪人。父亲冯若愚,南京太仆寺少卿;兄冯元飏,崇祯年间进士,天津巡抚、右佥都御史。

天启元年(1621年),中举人。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及第。

天启六年(1626年),任揭阳县令,政绩卓然。

后升任户部给事中,先后仕礼部右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南京太仆寺正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终兵部尚书。

后记

揭阳学宫作为县学,开启了揭阳培育人才风气之先,南宋时期揭阳县登进士的就有15人,到清末,金榜题名进士63名,举人308名,贡生、秀才不计其数。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带动下,揭阳大地崇文重教的薪火也绵延不息,一批书院、私塾、义学等培育人才的场所相继在城乡涌现。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知识为荣逐渐成为潮汕地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