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尘诗话 19 ‖ 李耀斌:向山水靠近——读孙明国诗《霜降》

 甘宁界 2023-12-07 发布于宁夏



用原始诗意领悟秋天(外一首)

作者:孙明国(山东)

走进秋天画廊
以原始意念领略诗意
视野在线
一组自然与人间百味盛宴

初秋,生命色彩丰厚
仍有雨水充沛热浪袭人
怀孕的庄稼与果林朝分娩稳健疯长
蝉语仍高举洁傲赞美绿肥红瘦

仲秋,宠幸喜悦冷落孤独含杂陈五味
收获金色火红加冕春之梦
一轮圆月煽情千里寄相思的脆落
晨露凝结的秋寒开始繁茂枯盛绿瘦

暮秋,寒霜结义不定向的风弹奏竖琴
旷野精灵吟咏的禅音蛰伏隐退
野菊花告别的生命荒芜占领主色调
欲望凋谢的人心怀冲动或徘徊焦虑

正是年轮十字路口,庄稼之外
老藤不惧容颜衰老抓牢崖壁和篱笆墙
冬季来临前的机遇
愁绪忘形须以理性走出混沌深巷


霜 降

寒气高调拉满弦弓
射中寒露
再次击伤晶莹眷恋的秋梦
大地向凝结成霜的潮汐逼近

装点原野的生命停止生长
生机无奈放弃坚守
一道温差骤降指令
喊起向冬岸加速摆渡的号子

山谷丛林的空旷
飘荡穿越孤寂清凉的鸟音
簌簌飘零的枯黄
任由秋风导演旋落狂舞与流浪

芦苇一身素颜雅步雍容
仍耐心捡拾异彩浓墨遗留的时光
以温情,赞美秋韵最后风华盛景
抚慰叶落归根凋敝萧索蔓延的伤情

一尘诗话 · 向山水靠近

——读孙明国诗《霜降》

◆李耀斌

孙明国的诗并不是我所喜欢的那种,不是因为孙明国诗歌的选材,而是因为孙明国诗歌的“语言表达”。孙明国的诗歌,因为他的“个性”的“表述方式”,它“传达”给我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孙明国的诗歌总是在我眼前呈现一幅山水画面;第二、孙明国的诗歌“传达”给我的每一幅“画面”总是带着一种“涩滞”的感觉,好像总是在什么地方“卡”着一点什么东西,它不顺畅。但是即使这样,也并不影响孙国明用他独有的“涩滞”呈现它的心灵秘密。另外,就我读到的孙国明的诗毕竟数量有限,但即使如此有限数量的诗歌作品,对于研究诗人诗歌的“路数”,仍然具有着“管中窥豹”的价值。综观孙国明诗歌的选材,大多取“秋”立意,从感情色彩上说,又多着“冷色调”。孙国明的诗虽然在“描摹”“山水画面”的时候,他把个人的情感隐藏得几乎了无迹痕,但通过他的选材和“色调”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的诗仍然延续了中国传统诗歌当中“文人悲秋”的老路子。正因为如此,孙国明“个性”的“涩滞”的“表达”也许正适合去“传输”“冷色调”的“秋意”。

下面,我选取孙国明《霜降》一诗具体谈谈我对孙国明诗歌的感受。

《霜降》这首诗“描绘”“霜降”,诗人还是费了一番心思。读这首诗,不难看出,诗人在动笔之前头脑里就琢磨的是“霜降”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即“霜降”是怎么来的?“霜降”来了怎么样?之后又怎么样?这样,前有铺垫,后又有延续的升华,全诗通过大致匀称的四节,通过个性的遣词和个性的诗意表达再现了节令“霜降”的来龙变化,描绘了一幅很个性的“霜降时令图”,走的也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山水诗”的路子。


另外,中国传统“山水诗”基本上都是“诗画合一”的,正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那样,对于孙国明的诗,我仍然可以说,孙国明的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我不知道诗人孙国明是否爱做画,但我想,也许诗人孙国明选定要“以诗名趣”时候,他就想力争用“个性”的“诗”去描摹“个性”的“画”。我不敢说孙国明的诗是“极好的山水诗”,但我敢说孙国明的诗“向山水靠近”。这是一个极好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诗人孙国明表达敬意。

对于孙国明《霜降》这首诗,我这里就不对具体诗句做逐一的解读了,这里,我仍要借《霜降》这首诗谈孙国明诗歌的另一个特点。

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这样一段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一段话是王国维对“人间词”“境界说”的两种著名的论述,他所举的例证便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而就我看孙国明的《霜降》,诗人把“自己”放在“远处”,看“远处”的“霜降”,它仍然接近于元好问“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无我之境”。这也是孙国明选定的一个极好的诗歌方向。 

 专栏主编:李耀斌   编辑:路 璐

维护原创,允许转载,

但须注明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