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牧场

 十四笔画0619 2023-12-07 发布于河北
当你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那就读读李娟在新疆的放牧笔记吧。 很久没有遇到这样被原始蒸馏出来的纯净文字了!从《我的阿勒泰》,到《阿勒泰的角落》,从《羊道三部曲》再到《冬牧场》,在这已入秋的季节拾读李娟的书,有一种“哪怕凛冬将至,也有温暖阳光始终照在心上”的惬意和不怕。每一本书都在看似在记录李娟在阿勒泰地区的个人感受,生气,抱怨,感谢,赞美。但其实都在传递那片从陌生到熟悉的土地上人们的真实生活,地域特色,游牧文化。像一帧帧映像定格住每一个美好的瞬间:难堪的糗事,无奈的叹息,艰难的环境,自由的气息,荒野的力量,星辰的天际,孤独的灵魂,抱团的暖气,牛羊的雪地,马儿的草原,调侃的言语,真挚的感情……还有那里的人,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是不被世俗定义的自由浪漫:斯马胡力这个人很讨厌,臭脚丫子又不爱洗澡,抽烟喝酒样样占全,但危难时候没他真不行,救起陷入沼泽的马,管理远山的羊,甚至还不止一次在困难之中毫不犹豫向我伸出援手;居麻这个人也是个酒鬼,还是远近闻名的赖皮鬼,但冬季的牧场他出了绝大多数的力--放牧,砌羊粪墙,收拾屋子,制作家具和工具。他这个人眼中有对远方的渴望,放羊时坐在草地上望着远处默默出神,又有对于现在生活的知足乐观,热爱生活;还有在我开小卖铺的时候遇到的哈萨克小孩,他们都有那个年纪的调皮任性,喜欢捉弄李娟,但也有属于他们的那份简单淳朴,天真热情。当然还有许多值得记下的名字:《阿勒泰的角落》及《我的阿勒泰》中出现的我的母亲,外婆,妹妹等。《羊道三部曲》中的卡西,海拉提,加孜玉曼,苏乎拉等。《冬牧场》的加玛。这些被岁月生计不断吹打的女性,在这几本书中都书写着各自的魅力,她们没有屈服于荒凉恶劣的环境,而是同样沉淀着真实的情感,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荒野之上次第绽放。 李娟的文字风格如散文一样,有头无尾,富有灵气,幽默可爱,温柔而坚定。 读完李娟,最大的感受便是那些生活中的小确幸,小趣闻,孤独时的自言自语,家庭中的鸡毛蒜皮,困境中的花式抱怨,但又极具韧性的触底反弹。这些都值得写下文字用来纪念,文字的魅力便在于可以让那些回忆再次上色流动起来,仿佛如歌曲倒带,电影回放,时光倒流。所以如果你还没被快节奏的生活扰乱阵脚,没有被流媒体的光怪陆离迷失方向,也没有被下笔构思的迟缓生发躁动,那就请写下那些生活闪光的点点滴滴,不用太多,只要能让你某天突然再次回看,会一下子找到打开那段回忆的钥匙就足够了。 阿勒泰的荒野辽阔,给这里陡增一种不可侵犯的强大制约。但并非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返归质朴的简单和谐。从李娟拍下的照片可以感受到,在阿勒泰,没有什么不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看似静止的,夕阳一旦落下山头便就通通交给黑夜的不可抗拒,却总有血液在热烈地奔涌,奔跑的烈马,倔强的牛羊,哪怕是一只野兔子,都在生生不息地宣誓自己属于这里,属于这片纯净的凄凉地。 牧民家中物品放置整齐有序,不仅是对客人的尊敬,也是表现自己的尊严;荒野牧人中的与人为善,诚实守信也不单单是为了对别人负责,更是为了最终保护自己;牧民间的相互照顾,彼此串门也不只是尊重理解,更是在荒茫中对抗孤独的满满温情。还有那些初升太阳携带的一团火,是寒冷中的希望,草野中悠闲吃草的牛羊,更是对于生活的牧歌。 李娟感叹这里人们想法的简单直接,又深深佩服他们心中智慧的深邃虔诚。牧民们谨守自然的法则,拒绝过渡放牧,宁愿去到深山牧场,度过寒冬腊月,也要节制啃食自然馈赠。这不单单是为了保护自然,也是他们长此以往生活于此后与这片土地形成的某种默契。就算李娟未曾来到这里,就像如果三毛不曾去过撒哈拉,生活在那片圣洁土地上的万物生灵依旧会熠熠闪光,而能有幸看到,再用笔记录下来,也只不过描绘了一秒的魅力,却给了我长长久久的挂念。同时给了我一个出发的理由,何时能够只身去往,或许还会发现更多未曾了解的人文和故事。 但是“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将被放弃。”这片土地逐渐在受到保护,也不知是为何保护,更不知保护起来的土地是否会有以往的生机。但却真正伤害了这里的牧民和长存至今的游牧文化。所以当我看到这里时,竟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是一种绵延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艺术表演被突然叫停的出人意料,但我仿佛也就停留在目瞪口呆,只能看着那些牧区减少,牛羊被关入饲养圈,毡房被拆除,冬窝子被填平,而像这样鲜活的文字也只能成为记录他们曾经光临于此的回忆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