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拍中国》之吉林

 转念成空 2023-12-08 发布于北京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 300 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俯瞰这片朝夕相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

下面是个人整理的文字版,仅供参考!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势东高西低,长白山坐镇东南,鸭绿江图们江将勾勒出它的轮廓,松花江蜿蜒西行,灌溉出沃野千里。

1

我们的空中旅程,从吉林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开始,远观东北亚的一张名片,登上山顶造访天池,到靖宇探索龙湾的奥秘,最后和森林的守护者们一起在林海之上遨游。

长白山,吉林的地理坐标。顶盖白雪的长白山才是人们印象中它应有的样子,年平均气温零下7.3℃,从10月到4年6月都有积雪。当我们从阳光地带飞入云下,雪花突然从眼前掠过。这是一座休眠中的火山,277万年间冰川与岩浆切割出长白山现在的山形,它发源出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勾勒出白山黑水。绵延万顷的林海与大小兴安岭合围起东北平原,冬日的千里冰封,将人们对北国风光的所有意向写实。2691米,长白山的高度足以让人远观,但来到这里的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凝望。

登顶长白山的路途会经过三种植被带。海拔1700米之下,是针阔叶混交林,1700至2100米是高山岳桦林,2100米之上是山地苔原带。夏天,充沛的降水让山顶绿意盎然,秋冬季,绿色褪去,裸露出红褐色的熔岩地表。火山锥越往上地势抬升越快,路面越陡峭。10.2公里,129个弯。火山就在脚下,火山口就在头顶,天池就在前方。

1000年前的一次巨大喷发后,火山口塌陷,降水和地下涌泉汇聚成了今天的天池。这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湖面面积9.82平方公里,一眼看得到边。但它一眼看不到底,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373米,天池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21吨水被山体捧在2189米的高空,极其纯净的水质导致水中含氧量低,同时周围岩石裸露,植被稀少,天池不具备鱼类生存的条件。如此晶莹透彻的湖面,并非天池的常态,更多的时候它以另一番神态示人。12月,天池勃然变色,进入长达7个月的封冻期,冰魂雪魄才是它最常见的面貌。风卷起雪沫流云,弥漫在火山口间,从5千米的高空看过去,甚至有些摄人心魄。长白山最近的一次小规模喷发,在300年前。地壳岩浆如今在水下休眠,冬季热量随着温泉上涌,湖面无法完全冰封。

从长白山出发向西来到靖宇县,它是以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命名的,尽管直线距离超过100公里,长白山在这里依旧施展着它的魔力。这座近似正圆的湖泊叫四海龙湾,地下水与上升的岩浆相遇,迅速沸腾,引起一连串剧烈的爆炸,在地面上炸出一个大坑,之后蓄水成湖。在四海龙湾周围分布着160多个大大小小的火山锥体,它们组成了中国密度最高的火山群——龙岗火山群。在龙湾湖底厚厚的沉积物里,埋藏着远古气候变化的痕迹。也许再过不久,龙湾就会与我们分享远古世界的更多秘密。

继续向北飞行,一场特殊的消防演习正在上演。吊桶式消防直升机是演习的主角,制造一道彩虹,只是它的副业。直升机是最灵活的消防设备,可以有效的把火情消除在萌芽阶段,而想要第一时间发现火情,依赖着很多人的默默付出。这是长白山脚下的洞3(03)号眺望塔,像这样的眺望塔,在长白山周围有15座。这是洞勾(09)号瞭望塔,无论你在什么时间看到我们的节目,都有护林员坚守在这里,与他们作伴的只有长白山无边的林海。我们飞过的每片森林都写满巡林员的脚印,长白山森林平安无事的59年,是他们的21549天,无数人用青春呵护的宝藏就在我们眼前。看见远处的长白山了吗?它就在那里,它曾被奉为神山,它曾被视作资源,而从现在开始,它最自然的一面将被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

2

这趟旅程沿着中朝边境飞行,在树下和枝头收获森林的馈赠,加入朝鲜族的节日庆典与天空亲近,与一种远道而来的鱼打个招呼,和飞向南方的大雁道声再会。

长白山西麓生长着吉林最有名的特产,但要看到它需要穿越丛丛阻碍。高空的云,低空的雾,然后还有超过80%覆盖率的森林。就是在这个纬度,就是在这个坡度上,就是这样的树林密度导致的光照度下,人参深埋于此。地面上显眼的红色是人参的浆果,我们最常食用的是埋于地下的根茎。野山参早已可遇不可求,这些都是人们种植的林下参。春秋播种,10余年后收获,这是人与人参的约定,也是人与山林的约定。

延边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朝鲜族却有着热烈的表达方式。庆祝丰收的农乐舞,花天锦地的婚礼,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辣白菜和打糕,朝鲜族妇女擅长把原本在庭院里的休闲活动发展成竞技,比如跷跷板和荡秋千。不借助外力比谁荡得更高,后来竞技又回归娱乐,传统的玩具被放大升高许多倍,在420米高空的悬崖边,体验云上秋千。在这里入乡随俗,可能需要多一点勇气。

这是晒鱼的架子,晒的是明太鱼,它是朝鲜族喜爱的美食。明太鱼又叫做黄线狭鳕,不远万里从太平洋最北端而来。世界上最大的明太鱼加工产业就在延边,韩国80%的明太鱼都来自这里。延边临近日本海,洋流让冬季的气温徘徊在0℃左右,反复的冻结与解冻能让明太鱼干有最好的口感。

继续往东飞行,在空中遇见一队旅客。每到秋季,大雁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动身来到珲春,稍作休整之后继续向南迁徙。家庭是大雁迁徙的最小队伍,即便是落单的大雁,也会被新家庭接纳,继续迁徙的旅程。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家庭,组成了我们眼前庞大的队伍。它们一次又一次飞越这片大地,每当人们抬头仰望,故乡和远方的模样都变得清晰。北雁南归,是永恒不变的约定,回家的路就在前方。

3

吉林省的西北部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我们一起寻找古松辽湖的遗迹,加入一场特殊的收割,去往湿地密布的白城,见见刚出生的小丹顶鹤,最后在芦苇荡漾的莫莫格,听白鹤讲从前的故事。

大约200万年前,一个浩如汪洋的湖泊,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古松辽湖,它的面积是现在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0倍。随着地质运动,大地隆起,湖水散去,在距今2万年前古松辽湖彻底消失,残留下一片片泥林、湖泡、沼泽和湿地。吉林的西北部,大气降水远少于蒸发,同时水中盐碱含量高,无法饮用灌溉。然而人类总能在恶劣的环境夹缝中创造生机。在白城,太阳将它的热情播撒在葵花身上。向日葵抗旱耐盐碱,大风有利于它们自然授粉结出果实,向日葵可食用,可油用,可观赏,最重要的是可以在这片挑剔的土地上盛大绽放。

往南飞入科尔沁草原,在这里风吹草低,看不见牛羊,取而代之的是入秋前的牧草收割。先切割,同时聚拢。然后收集打捆。科尔沁曾经是草原民族的天然牧场,因为过度放牧一度变成了中国四大沙地之首,30年前人们开始了退牧还草的生态工程,今天牧草集中收割制成饲料,可以喂饱更多的牛羊。

往南飞行,6月,向海湿地迎来了一群刚出生的小丹顶鹤,成群的小丹顶鹤在野外是无法见到的,这是向海保护区人工繁育的丹顶鹤,它们正跟着它们的“爸爸”认识野外世界。繁育员用哨声提醒小鹤不要掉队,对于小鹤们来说,低矮的灌木丛也能成为巨大的挑战。看来有一位小朋友还没有玩够,不过现在还是要乖乖回家才行。直到今天,人类仍在和动物建立新的关系。这是一座大雁牧场,人工养殖的大雁正在进行餐前运动,牧雁犬是负责任的健身教练。大雁们准备饱餐一顿,牧雁犬还在忙着安全巡逻,具体在防范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在牧场外偶遇了一只狐狸,它看上去有些心虚。

从高空俯瞰向海湿地,干涸留下的疤痕仍依稀可见,1998年洪水带来的泥沙淤塞了流入湿地的河流,断水的向海湿地一度萎缩到了原本的1/10,人们从各处引水注入向海,才让它渐渐恢复了活力。距离向海不远的莫莫格湿地也有着类似的遭遇,被称作白鹤之乡的莫莫格,曾经好多年没有见到白鹤的身影,而现在全世界95%的白鹤都会在这里停留。今年出生的小白鹤还没有褪去黄色的羽毛,这是它第一次来的莫莫格。古松辽湖的诞生与消失,这片湿地曾经的洪水与干涸,这里的故事在白鹤的记忆中代代相传。

4

这趟旅程往返于吉林省的过去和现在,飞抵一座旧桥,看铁路如何改变城市的命运,造访长春市,寻找它的变与不变,在四平遇见一座机车库,感受它封存的旧日气息,最后来到大安,和过去的岁月叙叙旧。

松辽平原上,京哈高铁飞速掠过松花江,离它不远,一座旧桥凝视着江水。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从哈尔滨南下至旅顺的路段,这座桥是必经之地。今天旧桥早已废弃,铁轨被拆除,为了防止意外,人们切断了桥身与两岸的连接,松花江上,它安静伫立,继续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强大与不屈。沿着铁路进入长春,城市里的地面上也有两条轨道。54路有轨电车穿越市中心,途经16站,60年前它曾经长这样。三辆复古版的电车,现在是长春的网红。它曾经是长春6条有轨电车线路中的一条,那时叫4号线。后来别的线路消失了,身旁的同行者多了,窗外的风景也变了。但是轮下的青草依然,头顶的树冠依然,它的使命和轨迹也依然。

吉林大学的前身之一东北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眼前的这栋建筑是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教学楼,把视角升高、拉远,才能看清它的历史。这里曾经是规划中的伪满皇宫,参考了北京的紫禁城,以新民大街为中轴线,最南端是广场,教学楼所在的位置就是主殿,最北是御花园。这座皇宫当然没有建成,它仅仅打了个地基,1954年这里建起了东北地质学院,它的首任院长是李四光。从那以后这栋楼被人们称为地质宫,它的使命灿然一新,科研的梦想在这里逐一实现。

清晨,低垂的云雾笼罩在城市上空,对于不靠山也不靠水的长春市区来说,这一刻的朦胧非常罕见,但这座北国春城作为新中国工业脊梁的辉煌历史却分外清晰。汽车是长春的名片,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选址在长春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肩负重任的一汽,被人们称为汽车业的共和国长子。1956年7月14日,在人们的欢呼簇拥中,第一批12辆解放牌汽车沿着这条林荫道,缓缓地驶出一汽大门。就是在这里,新中国的汽车工业迈出了第一步。60多年间,汽车工业从一个梦想长成了栋梁,现在像这样的解放汽车,一天就能生产1500辆,哪里正在建设,哪里需要运力,哪里就有它们。现在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这里的每一辆汽车都即将去改善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生活。在中国还有很多和长春一样的城市,用雄厚的工业,沉默而有力地争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飞得足够高,才能看见这座巨大设施的全貌,这是一座汽车试验场,96万平方米的范围里整合了各种耐久测试路段,可以全面考核汽车的可靠性,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太舒服,且枯燥。不过高速测试是个例外,4公里长的椭圆形跑道上,时速最快可以达到200公里,两端的弯道向内倾斜,借助向心力,几乎不用转动方向盘就能从容地转弯,即便是重型卡车这样的大家伙,也能在这里体验飞檐走壁的刺激。

净月潭曾经是长春市民的饮用水源地,后来人们开始种植森林,这里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俯瞰,如同进入梦幻的油画世界。植树人的巧思,赋予秋天最令人遐想的呈现方式。

向南来到四平,100年前中东铁路就是从这里离开吉林。这座扇行机车库建成于1925年,扇型的中心是圆形的转盘,蒸汽机车调转方向出入车库都要靠它帮忙。在过去的一个百年里,铁路改变了整个东北的历史朝向,也记录下无数光荣时刻。

前方即将到达的是本次旅程的终点站,在远离铁路干线的大安,封存着300多台退役机车。年轻时翻山越岭的它们缓缓停了下来,肩并着肩,分享着走南闯北的故事。尽管还保持着整装待发的模样,它们再也不会轰鸣着向前。奔向远方的工作,就交给年轻的后辈去完成吧。一旁的78台蒸汽机车,原本分散在东北各地,这些“50后”终于聚在了一起。车头鲜红的绶带,写着它们各自的故事。也许你并非生在它们的年代,也许它们从未到达你的家乡,在你的记忆中一定有它们的身影。刚打完解放战争,就冒着枪林弹雨奔赴遥远的战场,大地还在颤抖,就把救援物资送进唐山,从抗洪前线到西北的茫茫戈壁,都回荡着它们的声音。蒸汽滚滚的时代不会被轻易忘记,沸腾的心从未冷却。

还记得我们刚刚提到的年轻后辈们吗?这是中车常客,这里专门生产轨道客车。这是最新型的“复兴号”CR400BF动车组,“复兴号”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统一命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CR400系列是“复兴号”中最快的型号,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因为身上金色的花纹,人们给它起了个昵称叫“金凤凰”。

5

接下来的旅程,从一场大雪开始,在长春遇见东北城市下雪后的头等大事,向东飞行,在雪村感受水墨画的意境,来到长白山,在古老和新潮的运动中寻找同样的速度与激情,最后来到查干湖,冬捕的队伍已在此等候多时。

一场大雪席卷长春。整个冬季这种规模的降雪有可能超过30天。清雪车以雪为令,上路开工。这是一种特意为高维度降雪城市设计的机械,通过高速旋转的滚刷,清雪车将积雪抛向下一个车道。梯形排列前进积雪被传递到右侧路旁。清雪车很慢,时速20公里,但只有跟在它们身后,才能避免人在囧途。大雪不停,1400台清雪设备也昼夜不停。晚高峰,城市交通井然有序。

离开城市,来到松岭雪村,经过雪的白描,村庄有了水墨画的韵味,于是这里也被叫做“水墨松岭”。大学覆盖农田黑土地开始休养生息。在发展旅游业前,这里的村民每年都有一个漫长的农闲时节,耕牛虽然不用耕地了,但却需要载客,牛扒犁成了大雪封山后最好的交通工具。载上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边爬山,一边赏雪。亲近雪的旅程结束,直接从雪里爬上列车继续前行。

春天的脚步离得还很远,但热情已经开始躁动。拉力赛车的拉力,是英文Rally的音译,意思是集合。来自全国各地的拉力赛车手集合在长白山,享受冰雪赛车的乐趣。副驾驶座位上坐着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随时告诉赛车手往哪儿开,开多快。赛车想要取得好成绩,不光要开得快,也要能灵活地转弯,换上更窄的轮胎可以在雪地上轧出凹槽,像雪橇一样增加转弯时的摩擦力,这和在柏油路上赛车恰恰相反。滑雪是一项古老的运动,有着超过4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光里,人们发挥想象力,不断的开创新玩法。把滑雪和杂技相结合,自由式滑雪也许是最惊险刺激的雪上项目。《航拍中国》提醒您,追求惊险刺激,可别忘了安全第一。

离开长白山,飞往吉林西北部。冰湖上,跑着冬捕的马车。这是此次冬捕带头大哥,人称“鱼把头”,他要在茫茫冰面上找准鱼多的地方,凿冰下网。为了走网,一片捕鱼区,得凿百十个洞。冰下的渔网长达千米,拖鱼带水异常沉重,靠人力肯定没戏,马夫恐怕是冬捕里最惬意的工种。一次捕捞耗费八九个小时,但经验和技术让渔民们收获颇丰。在一旁想跟大鱼合影的观众,似乎比渔民还要兴奋。破冰捕鱼,在查干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它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远远望去,这真不能确定鱼够不够分。

6

这趟旅程见证一条大江的成长,从冰瀑出发,在头道松花江的秋色中拐几道弯,沿江而下,遇见一座印在人民币上的水电站,在收获的时节来到榆树,最后飞往前郭灌区,在松花江两岸寻找家的味道。

气温零下20℃,顺天池而出的流水在水下穿行,在冰下坠落,这里是松花江的源头。6月,白腰雨燕的叫声划破了已经封冻7个月的山顶湖泊,天池迎来了开冰。湖水温度上升,一米多厚的冰开始出现裂纹,逐渐变薄、破碎、融化,整个过程持续3~5天。每年长白山顶只有三个月不被冰雪覆盖,随着开冰,天池瀑布水量增加,生命和流水抓紧时间绽放活力,几乎所有大河的震源都是这样,无关规模,在乎隽永。

同样发源于长白山的头道松花江,是松花江在上游的重要支流,离开长白山前,江水和铁路依山势蜿蜒,频繁交错。一天4次,通化开往白河的快速列车穿梭于五花山色之中,缓缓地拐出了几道弯。黄家崴子村只有110户村民,为了他们列车会在此停留一分钟。但向北而去的江水片刻不停。这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水电站,丰满水电站,1955年版第二套人民币的伍角纸币上,印的就是丰满水电站。2019年,老坝停止运行并被爆破,作为遗址它们被部分保留在松花江的左右两岸。

沿着松花江继续向北飞行,来到榆树市。这里每年产出近70亿斤粮食,是全国产粮最多的县级市。全国产粮十强县,有一多半都在吉林。充足的粮食产量,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玉米在明朝从多个渠道传入中国,苞米,苞谷,玉麦,棒子都是玉米在不同地方的名字,在你的家乡话里,它叫什么呢?

我们眼前的松花江,流经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在它的臂弯中生活着五千多万人。1951年,松花江水被水坝挽留,顺着人工开凿的灌渠,流向前郭灌区。通水的灌渠在夕阳下闪闪发亮,那年秋天,稻花的芬芳飘荡在松花江两岸,打破了东北只能种出玉米的断言。夏天,这里是绿色的千里沃野,秋风吹来,稻田变得金黄。松花江两岸的风景日新月异,家的味道,不曾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