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舞姿、韵律中看敦煌舞蹈的“ 和谐之美”

 闫编辑 2023-12-08 发布于河北

传达个性化审美效果是特定舞蹈艺术被广大观众所广泛接受的关键所在。敦煌舞蹈作为一种风格鲜明且广受好评的舞蹈艺术形式,同样得益于其所传达出的个性化的美学价值。敦煌壁画艺术之美,是无声的美,是中国历史上人类文明历史的结晶。敦煌舞蹈主要以敦煌石窟的文化艺术为基础,复活再现石窟壁画上的舞姿艺术,它是从敦煌壁画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古典舞艺术形式。  

1.“圆中求曲”之“和”  

“曲”即曲线,在舞蹈中指舞姿中的“S”形或多棱角、多道弯的身体线条;“圆”,中国古典舞是典型的“画圆的艺术”,古典舞蹈强调身体动律的“圆”“曲”“拧”“倾”,以“圆”作为牵引,从而发展动作,“圆”与“曲”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蹈的一种运行规律,敦煌舞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之一,在这样的审美原则下,敦煌舞姿的意识形态都呈现圆润流畅的“S”形,即以“圆”形“曲”,圆与曲共存在整体舞韵之中,以“圆”的动律巧妙连接“多曲线”“多道弯”的各种舞姿造型。  

敦煌舞曲线造型可以说是经历“西域式”的直角曲线到“中原式”的圆润曲线的过渡,终形成具有“三结合”(即西域、地乃、屮原)统一的舞姿曲线,它既包含印度风格的直角曲线,又涵盖屮原舞姿屮圆润的“三道弯”曲线,形成一种颇具“开放式”的独特曲线造型。敦煌舞蹈有着诸多个性鲜明的“曲线”舞姿形态,由此给人以独特的造型美的审美体验。诸如“飞天”“反弹琵琶”之类的个性鲜明的舞姿形态,其共同特征是具有“S”形曲线,依据壁画而发展出多折、多弯、多曲的特点,甚至是四道弯、五道弯、六道弯以及螺旋式扭身曲线的特点,而且每一种舞姿又根据表演部位的不同衍生出多样化的舞姿形态,诸如三道弯舞姿包括手掌、手腕与手臂之间的三道弯,脚掌、脚腕与小腿之间的三道弯,肋部、胯部、膝部之间的“S”形三道弯,以及在立胯的基础上进行冲肋、推胯运动形成的“Z”形三道弯等。这一动作再经过低头、提胯动作形成四道弯,歪头、提胯形成五道弯,甚至还能够在扭身过程中形成螺旋式扭身曲线等,呈现出个性鲜明而形式多样的舞姿形态。在敦煌舞蹈表演过程中的每一个造型都能产生独特的视觉审美效果,比如迎风飞翔式也即是舞者的双手平托在身体的一侧,手臂与手腕呈现出“Z”字形的三道弯形态,棱角分明、动势强烈,犹如一位风姿绰约的伎乐天在迎风飞翔一般,呈现出独特的舞姿美感,将人体的曲线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女子独舞《飞天》,在舞姿和手势的变化过程中,运用翻、转、扬等动态走势,舞者长绸的运动轨迹也都呈现出由身体带画出的“立圆”,这些亦是遵循“循规蹈圆”的特点。这样“圆融归一”的动态走势也将静态的壁画舞姿变古为活,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敦煌舞虽是曲线的艺术,但是有“圆”才会生“曲”,“圆”之美理念是敦煌舞内外和谐的重要组成因素,身体动势、运动轨迹、风格体现、技术技巧都要成“圆”,这些“圆”美都在舞蹈本体运动的节奏中得以呈现。在舞蹈风格上,敦煌舞蹈实现了“圆”与“曲”的融合,使圆融流畅的表演之中蕴含着曲折之美。这充分彰显了敦煌舞蹈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一种“和谐之美”的审美感受。  

2.“形神、韵律”之和  

2.1“形”“神”  

“形”是舞蹈的视觉形态,“形”作为可视可感的物质运动,是舞蹈的基础构成,是舞者神、意、韵的载体。“形”之于舞蹈,尤如“声”之于音乐,无“形”则无舞。“神”是指舞蹈的韵致魅力,如果舞蹈只执着于“形”,就会丧失其感染力,“形”与“神”二者在舞蹈中相辅相成。  

“形”指敦煌舞的舞姿与造型,如上文所提到的流畅的“S”形曲线的舞姿形态;“神”指通过眼睛和面部表情去传情达意,虽然在壁画中对舞伎的眼睛没有刻画得很清楚,但却能感受到“神”态,其主尊佛像,双眼半闭目式的宁静、护法神的力量与威武,菩萨的善良与亲切感,无不由心中的“神”的流露而彰显得淋漓尽致。敦煌舞对于眼神的练习尤为重视,讲究“形神兼备”“神态别致”“以形传神”,眼神的传递和表达,不仅具有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身份的作用,它更传递着敦煌舞慈祥和谐、大气端庄的佛性内涵。敦煌舞的眼神按照内容来分,可分为“温婉妩媚、端庄典雅”的眼神”与“活泼舞动、刚健有力”的眼神,例如,在表达端庄深沉的气质时,在动作语言上选择的是舒徐柔缓的动作,用深沉的呼吸带引舞姿变化,与之相配合的是慈祥、真善、蕴藉的眼神,表现一种端庄大气、气质超凡脱俗的神韵;再如表达轻快活泼的氛围时,动作语言上会选择轻巧跳跃的动作并且用快速的呼吸节奏去带动舞姿,与之相配合的是轻灵、率真的眼神,给人一种灵秀之气。由此可见,“形”与“神”的交融,形成了敦煌舞独有的风格神韵,运用不同的眼神揭示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不仅为敦煌舞的“形”注入了灵魂,也为舞蹈增添了不同的生命体验,它是情感表达的内凝与外现,是审美意境的升华,给人一种神形化一的境界。http://www.  

2.2“气”“韵”  

“气”“韵”是中国舞蹈美学的核心精神,根据中国传统哲学观,“气”的消长是天地万物产生、运动、变化的根源;“气”生“韵”,即指“韵”是在“气”的基础上产生的,“韵”不仅可以指舞蹈的风格韵味、节奏韵律,还可以指超出舞蹈形式之外、意义之上的精神气质和风采神韵。中国舞蹈非常注重“气”和“韵”,它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舞蹈之“气”“韵”是通过舞蹈特殊的形体运动而散发出的一种深沉内在的韵致之美。  

舞蹈中的“韵”是以呼吸为基础,也就是“气”的运用,根据不同“气”的推动,身体随之形成不同的动律和舞姿,形成一种“气韵”的风格,这是人体自然呼吸的艺术表现,也是舞蹈内在风格的主要核心。敦煌舞中尤为强调“呼吸”的运用,呼吸是表现敦煌舞独特表演风格的重要元素,高金荣教授将敦煌舞的“韵”共分为“吸、吐、推、移”四个构成要素,深沉的呼吸以及呼吸的节奏变化是敦煌舞内在固有的节奏,敦煌舞慢而深沉的呼吸带有轻微顿点,在顿挫的同时要求呼吸的连贯性;吸气时,用气息带动身体向上延伸,吸气至极限,吐气时,从胸口先吐一口气,同样的呼吸驱动,身体逐渐下沉,慢慢地将气全部吐出,直至身体完全放松。“气”的运用,是形成敦煌舞独特风格“韵”味之精髓,它讲究每一个动作的衔接,都是通过气息的推移去完成,例如,从身体直立状态变“S”形曲线,体态直立向上准备变舞姿时,要向上延伸吸气,拎到最高点,再通过顿挫、深沉的呼气和气韵去推移肋、胯、腕的移动,慢慢吐气下沉,形成多道弯的曲线舞姿;气息的运用贯穿于整个舞蹈之中,是敦煌舞情感、气韵的核心精神。“气”是“运”产生的条件,是情感最终表现的物质基础,特殊的呼吸方式形成了敦煌舞独特的神韵魅力,是敦煌舞灵动性生命的具体表现。  

3.结语  

敦煌舞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在舞姿形态、情感内涵与文化意蕴之中,呈现出“圆中求曲”“以气生韵”的“和谐美”,在审美特征方面给人以圆融流畅、飘逸洒脱、情景交融的审美体验。这种“和谐之美”不止凭借“形”所展现出来,能够直观看到,它是肉体与心灵的高度契合,是舞蹈风格的“圆曲”“形神”“韵律”之和,更是舞蹈生命的精、气之和。敦煌舞的“美”在“和”中得以实现,这都展现了敦煌舞蹈圆融流畅、飘逸洒脱、情景交融和我国古代民众含蓄内敛、追求“真、善、美”的生命精神。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史敦宇.敦煌舞乐线描集[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刘华.中国古典舞技能技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4]金亮.敦煌壁画舞姿与敦煌舞蹈[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3.  

[5]夏莹莹.关于敦煌舞美学特征的探索[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4.  

[6]金亮.敦煌舞表演风格及其呈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1):66-73.  

[7]孙继黄.高金荣敦煌舞教材的建构理念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