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巧秀 | ​​​我们的孝中

 天下孝义人 2023-12-08 发布于北京

回顾 

·  这个美国人去孝义干什么

·  探寻大兴“孝义营”村与山西的历史渊源

作者:冯巧秀

作者简介:

冯巧秀,孝中86届96班毕业生,在孝义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工作,创业就业科科长。

孝义中学从1952年成立到2022年,万千学子怀抱求学之志,憧憬美好未来,汇集于此,度过了宝贵的学习时光,每个人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难忘记忆,这些记忆积淀着不同历史时代的烙印,丰蕴着母校的历史。
母校,有幸让母亲、我、女儿三辈人成为了孝中的校友,因母校,我们除了血脉相传的浓浓亲情之外,又添加了一份共同的珍贵印迹。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我们,在生命中同样美好的年华里,曾与母校有过的交集, 让我们难以忘怀。
2012年,母亲参加孝中六十周年的校庆活动时,撰写了回忆文章,被收录在校友回忆录中。母亲总说,她受益于孝中为她打下的扎实基础,老师们像灯塔一样照亮她走向更远的路。
母亲是建校的第一批学生。1952年,孝义中学刚刚成立,校名为 “山西省孝义中学校”,当时只有五个中级教学班,母亲在初四班。在校学生260余名,教职工20余名。校址占用的是解放前尊德中学的旧校舍和城隍庙、土地庙的旧址,残垣断壁,虽破犹坚。全体老师带领学生们边学习,边劳动。学校没有运动场,就在城隍庙前西城墙根下瓦砾遍地的空地上,每天下午,全体师生,挥锹上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平整出了一块运动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黄土、炉渣、石灰合成三合土,铺设了跑道。第二年的五一劳动节,学校举办了孝中第一届体育运动会。
第一代孝中师长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先后开辟了孝义中级和高级学班,培育了数以千计的学生。母亲每每回忆起这些师长和在孝中三年的学习时光,总是如数家珍,她曾自豪地告诉过我们,她们首届毕业的200多名学生中,有一半左右升入高中和中等师范,当时以一流的学绩,誉冠晋中。母亲1958年考入山西大学,凭借优秀的学业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担任校学生干部,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选了共青团代表参加全国团代会。老师们当年树立起的勤奋严谨、诚敬立德的校风一直绵延至今,也为孝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1986年,我也考入了孝中,被分到96班。我们那时的校址在新城府前街(现九中),是1966年迁到这里的。我们刚进学校时,还是在校门左拐的一排平房教室里上课,不久后搬到了新建的三层回形教学楼二层,同学们也搬到了新的宿舍楼,学生食堂、大礼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得到逐步完善。
吴建忠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代我们那一届六个班的政治课,年轻的老师严格而亲和,博学多才,上课拿一本薄薄的政治课本,旁征博引,把枯燥的政治经济学讲得浅显易懂,至今声声在耳。随后与代我们英语的,同样优秀的贺建玲老师结为伉俪,两人三十多年矢志不渝坚守杏坛,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后来早已成为校领导的吴老师还坚持代课,并在业余时间钻研诗词,出版了两本诗集。前两年见到老师,三十年过去,老师已华发在鬓,而勤奋与执守依然如初。纵染青丝成霜鬓,何惜白首作梯舟,这句话在老师的身上真正得到了印证。
语文邱老师好像是从江苏招聘来的,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讲得抑扬顿挫,更提升了我对语文和作文的兴趣,在老师的教导下,作文水平也有了进步,有一篇文章还得了学校作文竞赛一等奖;还有教学经验丰富的黄秀蓉老师,用地图、故事等形式把地理课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我偏爱文科,由于学校教学改革,高三才分出文科,我们成了孝中历史上唯一一届只上了一年文科的学生。
由于高考失利我只考上了中专,后来,看到有的同学复读上了本科,学历的落差成了我高中三年的缺憾。然而在母校学到的知识,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正直、淡泊的人格一直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那晨光中运动场上的早操,晨读时教室里的琅琅书声,下课后走廊和楼梯上青春的喧嚣,夏日窗外合欢树盛开时的阵阵清香,晚自习熄灯后燃起的点点烛光,真心相待的朋友们课余的嬉闹,上下学时校门口同学们清脆的自行车车铃声,代表学校参加省中学生舞蹈大赛时的兴奋,还有那年少的轻狂、努力、单纯、懵懂,都如一幅幅画卷深深地留在记忆中,成为一生宝贵的经历。
2002年孝中搬迁到迎宾北路的新校区后,离我的家不远,隔着迎宾路的街道,清晨尚能清晰地听到学校早操的音乐和上课的铃声,尽是旧时的情怀。
再次来到母校,是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女儿是2011年考入孝中的,分在362班。跨入母校的大门,校园里阳光灿烂,一种陌生又亲切的感觉扑面而来,莫名还有些激动。俨然已是现代化学校的规模,楼前的各色树木花草,葱茏茂盛,教室之间楼廊相连,犹入迷宫,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励志致学的展板、图片、书画,相得益彰,让人置身于书香静怡的氛围。
慢慢走过,有的年级还在上课,路过窗口可以看到,有的老师讲得激情飞扬,有的老师言语亲和,循循善诱,恍惚还是当年。
女儿上课已经用上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校为适应智能化、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不仅想方设法提升教育硬件设施,还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招聘、引进高质量的教师人才,同时努力提升老师的职业素养,墙上贴着“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是老师们一如既往追求的目标吧。
女儿也许是受了我的影响,也选择了文科。女儿在各科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不仅成绩进步,综合素质也均衡提升,她一点一滴地积累,阳光健康地成长,这里留下了她收获时开怀的笑容,困惑时难过的泪水,拥有了努力向上的脚步,相信未来的勇气。母校成了她梦想开始的地方,一路护佑她从大学、硕士、博士,越走越远,跨越千山,走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于我们而言,孝义中学,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春华秋实;我们是一片绿叶,汲取了她的养分,从幼小到长大,从青涩到成熟,合 欢花开时节告别了她,我们的根却永远留在她的土地。七十载光阴流逝,母校端立孝河之畔,不管岁月如何变迁,馥郁书香,始终润泽着孝义这一方水土,她延亘着家乡的“文脉”,是孝义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教育标杆和知识圣殿。回望她,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一如我们青春的模样。
今天,我们的母校七秩弦歌又始,万千桃李芬芳。莘莘学子捷报频频,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山西省重点中学、全国文明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课改先进学校、山西省“改革明星”、公众满意办学单位等等数之不尽的荣誉称号,如金秋的硕果。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代代孝中人无怨无悔的坚守。母校三迁校址,几经磨砺,在困境中奋起,在磨难中涅槃。七十年,更改的是越来越美的校园,不变的是园丁们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的老师有的仍站在讲台上耕耘不辍,又有我的同学们、还有更年轻的下一辈接力而上,他们肩负使命,甘为人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奉献着,传承着。他们不仅在知识上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在人格上成为我们的榜样。俊杰才子从此出,笑看桃李满庭芳——这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付出的回报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莘莘学子从这里启航,走向世界各地,走向各行各业,或伟大,或平凡,或成果卓越,或默默付出, 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生活中脚踏实地,全力以赴,这都始于我们母校最初的滋养和给予,作为她的学子,我们倍感荣光,也无限感恩。愿母校继往开来,再续华章!
我们在最年轻的时候遇到了她,在几十年后依然眷恋着她,这是我们对母校的深情,是绿叶对根的思念。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