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神演义》:闻仲为何敢那般帮黄飞虎辩护?

 侠客说 2023-12-09 发布于湖南

《封神演义》里面的闻仲是类似于《隋唐演义》里面靠山王杨林般的人物,真可谓是商纣王的靠山。自闻仲身死绝龙岭之后,纣王这边就开始慢慢的无将可用了,而闻仲此人对纣王一腔孤忠,可以说是谁也比不了的。况且闻仲是三朝元老,是纣王的老师又是托孤大臣,要比权威,满朝文武没有谁能比得上闻仲。面对纣王的倒行逆施,也只有闻仲敢于在朝堂上直斥其非,试想如果闻仲不是在外东征西讨,按小说里所写,商朝肯定不会被女娲说还有二十八年气运,可能还会有五十六年甚至八十四年也不一定。可以说,闻仲就是商朝的柱国!

闻仲对纣王忠心耿耿,只有他敢对纣王说出逆耳忠言,不过看闻仲说出来的有些话,我们仔仔细细到故纸堆里去翻还能翻出一些典故来。比如,黄飞虎被逼反之后,闻仲恰巧班师回朝,这时候闻仲首先做的事情是就是去朝堂之上为黄飞虎辩解。在朝堂之上,闻仲问纣王黄飞虎为什么会造反,纣王说明缘由,闻仲直说:

“此一件事,据老臣愚见,还是陛下有负于臣子!黄飞虎素有忠君爱国之心,今贾氏进宫朝贺,此臣下之礼,岂有无故而死!况摘星楼乃陛下所居,与中宫相间,贾氏因何上此楼,其中必有主使、引诱之人,故陷陛下于不义。陛下不自详察,而有辱此贞洁之妇。黄娘娘见嫂死无辜,必定上楼直谏,陛下亦不能容受,溺爱偏向,又将黄娘娘摔跌下楼。致贾氏忿怨死,黄娘娘遭冤,实君有负臣子,与臣下何干。况语云:'君不正则臣投外国。’今黄飞虎以报国赤衷,功在社稷,不能荣子封妻,享久长富贵,反致骨肉无辜惨死,情实伤心。乞陛下可赦黄飞虎一概大罪,待臣追赶飞虎回来,社稷可保,家国太平。”并且还对纣王说:

“此是天子负臣,故当赦宥。若果飞虎有负君之处,只怕老臣一时之见,还有礼当说者,即行商议,不可有误国事。”

当徐荣说黄飞虎有过错时,闻仲则直言:“今诸臣朦胧,只谈天子之过,不言飞虎之逆。”可见闻仲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黄飞虎开解,随后还自己亲自带兵去抓黄飞虎回来,恐怕这也是闻仲想到把黄飞虎带回来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劝和黄飞虎与纣王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看闻仲为黄飞虎辩解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叫“君不正则臣投外国”,这一句话在《封神演义》里面也出现过多次,就在周纪激反武成王时,黄明也说过这句话,所以,在《封神演义》里面,作者是通过多次相同的语言说明人心向背的重要性。纣王最后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倒行逆施导致众叛亲离,最后才自焚在摘星楼吗?其实小说里面这些人说的“君不正则臣投外国”这句话是有出处的,而出处则正是我们今天经常说到古代三纲五常中的一句话。

在三纲五常里,对三纲是这么说的“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为父望”,这里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国为民纲、父为子纲”并不是我们后来所看到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且在原来的三纲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君臣、国民、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并非单向的。所以,如果君不正,作为臣子是可以不忠于君的,这才是儒家最初的“三纲”思想。所谓的“纲”其实是准则的意思,那一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国君是臣子的准则,国君于无道,做臣子的就可以离开他,投向别的地方。国家是人民的准则,国家混乱不上正轨,人民就奋起攻击。父亲是儿子的准则,父亲邪恶,儿子就远走他乡”,再简单来说,就是“在上者如果行为不端,在下者离开就理所当然”。从这里来说,其实后来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实际上是与儒家思想严重不符的。

我们看到这里,再来理解闻仲以及《封神演义》里面其他人说的“君不正则臣投外国”这句话,就很容易想通了。这句话与侠客君以前引用网络中对《封神演义》评价中“小说通过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故事,肯定文王、武王的仁政,鞭挞商纣王的荒淫残暴,表现了作者称扬王道、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思想倾向;说明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的表达是一致的!

诸君以为何如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