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華五行調式 療愈養政 探微

 樂卜百事宴 2023-12-09 发布于福建

——趙宋光敘事 小剛整理 与 創作

本文載於王少明老師主編的《一代匠哲 赵宋光学术思想研究文集》

本文摘要

如何分析五声调式的旋律学意义及其与五行文化的关联,是中华传统音乐研究绕不开的硬核。本文拟将赵宋光先生的五度相生调式的部分观点与中华传统的五行观尝试对接,探寻华夏集体无意识中这两个秘境的关联与关系。

研究背景

二十年多前,从西方习得【音乐治疗学】的海归人士落户中央音院学院。这个全新的领域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关注。

大约二十几年前,互联网上出现了“我们中华传统的五种调式就可以有音乐疗愈功能”的歷史资料——人们再次發現了《禮記 樂記篇》中的音樂治療歷史遺蹟。

近十年,国内的知名音乐网站开始上载养生音乐。如【虾米音乐】的〔木系SPA〕 〔土系SPA〕 〔金系SPA〕…  这些配合【SPA水疗】的音乐,以及【养生音乐】专辑,不过这些音乐似不属于古代的五声调式。

我在七八年前,在北京在电话向父親詢問各種中華傳統調式與滋養【心肝腎脾肺】的關係,他只是說“可能要與具體的旋律學分析才能對音乐养生有指導。”  當時 我還覺得我們距離音樂養生還是十分遙遠的。

2018年,我的一位髪小問我“你父親對各種調式的養生怎麽看?音樂學院有沒有誰對此有研究?” 我詢問後的答複是“一些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學者那裏可能有些資料。”

2019年底,我來廣州後開始覺得父親有關各種調式研究的成果可能對尋找調式與五行的關係有幫助。

2020年四月,我開始彙集互聯網上看到的有關各種調式的資料。包括《禮記-樂記》的闡述,得知,古人既将樂关联个人养生,更关乎民族的兴亡,所以说,古人的音乐并不是,或不只是养生,而担负了更大的使命——辅宰社稷安康,正所谓:

审声以知音,(生音律 辨音高 定音阶)

审音以知乐,(奏音阶 选旋律 备乐舞)

审乐以知政,(习乐舞 以合治国之道)

而治道备矣。

2020年5月11日父親出院回家後,我向父親請教調式的理论问题,得知中華傳統的五種調式——宮調式 商調式 角調式 徵調式 羽調式不僅與【主音】關聯,而且還關係到【功能音】更有【色彩音】! 而且這些都已經在六十年前父親的名著《論五度調式相生體系》有了完整的闡述。原来,那个心驰以求的仙山竟然就在我们自己的家中!

我的眼前顿时豁然開朗起来,看来,在父親专式)曲目】。在這過程中可以形成一批音樂哲學、音樂社會學、音樂政治學、音樂民俗學的研究成果,同時可以將【音樂治療學】這個〔舶來酒瓶〕充滿有中華傳統文化底蘊的音樂佳釀,滋養東亞人民,與此同時,音樂創作也會在【五度相生調式體系】的理論背景下踏上理性的新徵程!

(至于為何曾侯乙編鐘的音律那麼靠近平均律?則顯得十分隱秘 而不宜言說了。)

一、 陰陽五行与中華樂律

中華傳統音樂自成一统,不僅在音律上不能歸结为十二平均律,就是在旋律調式方面也不能用西洋音樂的【大小調】體系笼而统之。

進而,在傳統的【陰陽五行】的天人合一宇宙觀視野下,我們的九州音樂海典裏那些隱秘著文明更替的文化密碼也已經到了會被世人再次發現的歷史時刻。

我們都知道,中華音乐的傳統理念集大成于《禮記-樂記》,在这里,古人阐述了华夏对音乐的理解:周围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有了感动 音乐也就自然流淌出来了。正所谓“乐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 在上古,詩、樂、舞融為一個整體,各司一職,卻從一處來,所謂 “诗言志,歌咏聲,舞動容,三者本于心”。

華夏是早熟的文明,我们的古人对周遭世界、社会生活和人生命都有十分獨到的理解,並浓缩在这样一些范畴中,它們分別是

五性(仁義、少陰、少陽、太陰、太陽)

五者(君臣民事物)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方(东西南北中)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色(红黃青白黑)

五臟(心肝腎脾肺)

五虫   (蠃鳞毛羽昆)

五兽(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 黃龍)

這几組範疇相互交織 互为表徵 渾然天成。

拙文試將父親的五度調式體系的內容豐富傳統的五行-五音調式整合起來,請大家指正。

二、五行調式的根基——五度相生律

自古,历代王朝对正音律极为重视,正音律有两部分内容,一是 用律管给出标准音高。二是 以生律法给出不同音高的音程数理关系。

《管子律数》是最早的以文字记载的生律程式,史称【三分损益法】。就是通过与前音 建立【純五度】(損法) 或【純四度】(益法)的音程关系,或先损後益,或先益後损,找到音阶序列:

先损後益法(向右旋):

宫→(损法 生)徵→(益法 生)商→(损法 生)羽→(益法 生)角

先益後损法(向左旋):

宫→(益法 生)徵→(损法 生)商→(益法 生)羽→(损法 生)角

如此“损一”与“益一”循环交替生出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音,古称【十二律呂】。

選五音形成的五聲音阶是华夏音乐的起点,由此,中華大地的音樂沃土还生長出六聲音阶、七音阶,乃至九音阶的特色樂葩。

五十年代,家父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民歌课程,他在鑽研民族音樂的時候發現,華夏音樂的丰富调式可以概括为:【主音+功能音+色彩音】的旋律结构。众所周知,主音+功能音決定了一首樂曲的基本性格,是廣態?弱態?強態?還是動態、巧態? 其中 功能音的作用是對樂曲主音的支撑和培固,是骨架。色彩音的概念是家父提出來的,色彩音的作用是将主音確定的性格具象化为有血有肉的乐曲风格(細微的味道不同),一支曲子的特點往往在於它的色彩音與功能音的協同與独立。而它们三者之间的音程数理关系則与【五度相生律】紧扣——某一调式的功能音就是其主音的纯五度,或純四度关系的1-2个音,而色彩音是主音的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的2-3个音。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律,是因为纯五度和純四度的和谐音程关系对于主音有能够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而和谐度稍差的二度、三度音程在旋律演进中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用简谱表示的五度音程是: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1...

            下属方向←   1  →属方向

若提取出五度音程列,就可以构造五度音程环:

                        1

              4                 5

          7                          2

                  3           6

(这里取七声音阶的F,而非♭G)

接下去,我用这个五度音程环作为调式分析工具,试述五行-五音調式。

三、五行-五音調式的整合敘述

按古人生律的程序,起始于【宫】do,先 生【徵】sol,再 生【商】re,又 生【羽】la,终 得【角】mi。我们这里按五行顺序:宫商角徵羽述之。

1.宮位与宫调式

【仁義-宮-君-土-脾-中-黃-黃龍】

宮者君王也,正宮,不动如山,行方步(戲曲中除丑角 兵丁外 各等男角色的步態),君必仁義且廣納,寬容其臣其民,宮位有黃龍盤柱之像。五行中 唯有土可廣納,故土对应宫位;在九州,土居中,威儀如黃龍。在生理節律方面,脾胃乃五臟中 司统合食物潤化之中枢,即下丹田关元穴。五官中 唇为脾之华,舐犊以唇、大爱润化。黃,为皇权独享之色。是謂 皇天后土廣袤也。所谓:廣纳態

宮調式的主音是Do(黃鐘) 為本宮,支持的功能音是屬音Sol(纯五度) 也包括下属方向的Sol(纯四度),而色彩音有三个:上行大二度、大三度,下行小三度,即Re-Mi-La(有三個色彩音是宮調式的特點),宮調式的主音(黃鐘)是五種調式中最低的,這就讓结束音非常沉穩,色彩音則有變化的寬廣空間,

角調式的五音調式架構

正因为宫调式旋律稳定,色彩音多(廣),演奏須慢而不急,就有潤化万物的作用,利于润脾。所以古人雲:脾应宫,其声漫而缓。《管子 地員篇》則說:如牛鳴窖。土地、耕牛,就是华夏子民生生不息的根和梦想!

宮調樂穩行而廣宏。以示君臨天下,厚土納百川、載萬物,以顯育眾生之博大。

古今樂曲中有代表性的是 《黃河頌》《我和你》《蒹葭》《聲律啓蒙》《明月幾時有》《陽關三疊》《無錫景》

2.商位与商调式

【少陰-商-臣-金-肺-西-白-白虎】

商者,朝廷眾臣,踽独行,行则趋步(低頭 含胸 小碎步)。少陰 畢生敬業、以憂為嘆,承蕭肅之貌(板著臉 不苟言笑)。五行中,金(鍾)可載憂患之情(寺廟裡擊缽 撞鐘,皆以醒憂患) ;靈軀中,肺属金 乃藏魄之所,总摄一身元气,肺氣通則可憂而不鬱(郁)。金居九州之西方:威凜白虎使人憂,四季已至秋寒,朝露為霜 初煞白,為肅殺之時(古代死刑犯 多秋後問斬)。是謂 西天乃極樂去處也,所谓,伤弱態

商調式的主音移宮至Re(太蔟),功能音是属音La、下属音Sol,色彩音系上行大二度 下行大二度的Mi Do:

宮調式的五音調式架構

主音与色彩音略显不稳,使得樂音旋律徘徊踽行。商音是第二次生律的音(第一次生律的音是【徵】),由于商音与宫音是大二度关系,所以古代以Re为主音的商调式旋律会给人不稳定的叹息感,如果乐曲节奏慢缓,则有利養肺。所以古人云:肺应商,其声促以清(可以清肺)。《管子 地員篇》則說:如離群羊,离群之声凄凉,诉之以清音,如臣心之憂,叩击金钵,慢而伤。四季氣象之熵增(凋敝解構)、蕭瑟、傷感。(注,西方音樂家Chopin的漢譯宜為:蕭邦,若作“肖邦”則覺甚謬)

古今樂曲可有:古有《春江花月夜》《君之代》《哀樂》《安寧州》(雲南) 《走西口》《桃花红杏花白》(陕北)《大長今》,其中的日本國歌是商調式的佳品。

3.角位与角調式

【少阳-角-民-木-肝-東-青-青龍】

角者,士人、百姓、万民也,懵懂而行,柔似青苗,却有内力,呈起始、揚生湧翻之貌。五行在秀木發青(春天萬物復甦);靈軀方面 肝藏魂,寄胆火,平則內強可永續(平肝 是可持續發展之道)。角 居九州之東方,性如青龍:春情(發情期) 待翀;春萌方露,盎然有生機,蠢與春情相伴,是謂“蠢得可愛”。亦謂,翻動扶搖羊角。所谓,欲動態

角調式的主音移宮至Mi(姑洗),其功能音本应为下属的La,但转换投射到属方向的La後,它與主音Mi  是純四度關係了。色彩音是下行大二度、大三度,上行小三度 ——Re、 Do、Sol:

角調式的五聲調式架構

由于角音是五度相生生律的最後产物,距离宫音最远,所以以它作为结束音就显得很不稳定,同时 其功能音是純四度 也比純五度的不穩定感也有增加。但由於色彩音有宮音 徵音,會對有支撐作用。这使得旋律隱隱地呈現欲动、蠕動的乐感。

角调式的乐曲很少,其旋律的稳定感也弱,却有一种向上的动力,所謂“蠢蠢欲動”,有利養肝。所以古人雲:肝应角,其声呼以长。《管子 地員篇》則說: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雄鸡一唱东方白,晨/春萌动少阳来,万物醒。角音出,众生憧憬期許中 行陽關道、奔小康景

角调式曲目較少,不過也有名曲和名民歌:《列子御风》、《庄周梦蝶》、《马灯调》、《江南好》。 有趣的是抒情歌曲、愛情歌曲並不在角調式。《马灯调》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属于典型的角调式乐曲,传说与宋高宗 赵构逃亡被白马相救有关。现在流传的源自 (清)道光年间的宁波,有趣的是歌詞隨時代在改變著。

4.徵位与徵調式

【太陽-徵-百事-火-心-南-紅-朱雀】

徵者,民生之百事百工也,奔波状,民生旺 則君之所望,興旺 蓬勃大陽之貌。五行在【離中虛】:內虛而外耀;靈軀方面,心乃藏神之所,动阳发自心,心有感動,則心神亦働。 徵 居九州之南,心如神鳥朱雀可享太平;盛夏赤炎,百業在旺。是謂,百工百事(農事、工事、商事、軍事…)出徵伊始 必蓄势以待,須如勝在於胸,故戰事起 必出德勝門,所谓,強態

徵調式的主音移宮至Sol(林鐘),功能音系Re  Do,色彩音是上行大二度 下行小三度之La  Mi:

角調式的五聲調式架構

徵调式乐曲的色彩音硬朗 动感强劲。樂行雄健 热烈 昂扬。

因為徵音是第一次生律的音,在五度链上距离宫音最近,所以 以它作为结束音,就会显得很扎实、有力度,所以 徵調式的旋律顯得剛勁、衝擊性強,好像心臟的大力脈動,所以古人雲:心应徵,其声雄以明。《管子 地員篇》對徵音的描述最有趣:如負豬豕,覺而駭。豕知遭宰,大惊狂啸,数里皆可闻...  上(皇帝)知,民生萬事須以驚促之,方盛(这种观念恐怕在古代尚可,现代未必可行)。在帝制时代,三军出征前是要高奏徵调式乐曲的,徵=征。

徵调式的乐曲比较多,比较有名的有《满江红》《茉莉花》《大摇大摆》《东方红》《南泥湾》《瀏陽河》《英雄赞歌》《保衛黃河》。令人想不到的是《何日君再來》也是徵調式的,何以至此?可能是由於演唱時放慢了速度,加之後来填入的歌詞引導,將其歸為所謂“靡靡之音”一列,其實此曲一开始是一则广告的歌舞曲,并无歌词。从主音、功能音、色彩音的概念分析,以及旋律的直覺風格来看,将它列入徵调式风格是可以的。

5.羽位与羽调式

【太陰-羽-物-水-腎-北-黑-玄武】

羽者,大地萬物也,如風 如雲 如雨 如水 如沙,皆屬太陰,其有無時無刻無不飄動 流轉之態。五行在【坎中满】:玄水(河 海至深處 都是玄色);靈軀中,腎是天道之源,瀝水主精氣,藏志、可出機巧,腎氣狀則創新成果豐。羽 居九州以北,如合體的龜蛇——玄武,冷峻中顯智慧。是謂,自然萬物無不變化,順之則存 則昌 則利,所谓,巧稳態

羽調式的主音移宮La (南呂),功能音系Re Mi,色彩音是上行小三度 下行大二度之Do Sol:

羽調式的五聲調式架構

以la 作结束音  稳定,do sol 為色彩音感覺宽广。所以,樂行悠長 巧且稳健。

因為羽音是五音中頻率最高的,這使羽調式樂曲的旋律音域偏高,故古人雲:肾应羽,其声沉以细。色彩音是宫音和徵音,使得旋律的起伏和變化显得动而不散。《管子 地員篇》對羽音的描寫甚是壯觀:如鳴馬在野。駿馬馳原 無羈無絆,方得自在。可見,羽调式的乐曲在表现萬物變化、情愫不移方面非常合适,可谓:动自有因、情自有缘,也是情歌多屬羽調式的原因。

羽調式的樂曲很多,有名曲《康定情歌》《觀音偈》《敖包相會》《讚歌》《讓我們蕩起雙槳》《北京的金山上》《格达梅林》。民歌里著名的情歌也在羽调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以上的各个调式的属方向、下属方向的主音、功能音、色彩音的关系汇总为一表:

回看中华音乐的调式,家父指出:功能音与主音是纯五度,或純四度的关系,是原生态的,而色彩音与主音则是二度、三度的关系——这是次生态的。这是他建立【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的基本观点。

我们也要看到,经过两千年的文化演绎,我们的传统音乐的调式与音乐的表情已经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一多对应”的。比如,河北民歌《小白菜》虽然是徵调式,却也是一曲悲歌。《二泉映月》虽然不是商调式,却也是怨曲。

先秦的中华传统音乐是比较纯粹的“五行调式” (後來逐漸異化),為的是在特定场景營造特别氛围,其实也是當代全球兴起的【气氛美学】所注重的。五行调式vs气氛美学,这种穿越时空的链接又一次表明:中华文化的早熟。

岁月如泣如歌,文化沧海桑田。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能够追寻到 那先秦时期的调式与表情(气氛)的对应链接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