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蚕豆花香麦苗鲜》 作者:刘建民(女)

 新用户1312K2p6 2023-12-09 发布于浙江

《蚕豆花香麦苗鲜》

作者:刘建民(女)

父亲 刘浦泉1950年4月考入南京军校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

父亲2013年于上海

八十年代的一个星期天,家里来了一个陌生男子。客人一进门就高声叫喊着父亲的名字,父亲迎上前去,两人细细地互相端详着对方,猛然间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来人中等个子,穿一件蓝色的中山装,满面红光,声音宏亮,让人感到异样的是他的脖子上戴着一个机械套子,看上去很不方便。父亲让我们叫客人费叔叔,原来费玉源叔叔来自父亲的老家江苏,是父亲三十多年未见的同乡,也是当年和父亲同一天参军的战友。

母亲热情地泡茶让座,招待起客人。并特意让我去镇上的国营饭店,要了美味的炒三鲜、炒肉丝,去店里拷了陈年香醇的绍兴黄酒,自己则忙着烧菜做饭,让父亲陪同费叔叔尽情地畅饮叙旧。

那天,父亲和费叔叔在饭桌上边喝着黄酒,边回忆着几十年前的往事。

父亲刘浦泉1933年11月出生在江苏溱潼的古镇。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深巷幽居的小镇,四面环水,外出就要坐船。溱潼盛产稻米、棉花、鱼虾、簖蟹,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爷爷刘实之当年在小镇上开一小杂货店。四十岁那年才有了儿子的爷爷如获至宝,给父亲取了小名“得宝”,并省吃俭用地供父亲上私塾学校。从小颇有文采,学习刻苦的父亲深受学校老师的喜爱和好评,老师特意为父亲取了大名“浦泉”。

1950年的春天,经当地镇政府的介绍推荐,16周岁的父亲和比他大一岁的同乡费叔叔,怀揣报效国家、保卫新中国的美好理想和远大志向,毅然告别家人,两人搭乘小船,从家乡溱潼到泰州,然后在泰州换坐大船,前往南京报考军校。

四月的水乡,春光明媚。紫色的蚕豆花正开得生气勃勃,这花冠蝶形、白色边沿的花朵在风中像蝴蝶般翩翩起舞,小燕子穿着花衣,呢喃着掠过水面,油菜花嫩黄了田野,青青的麦苗,仿佛给大地铺上了绿色的地毧。微风吹过,河岸上庄稼摇曵,荡漾起粼粼轻波。一路上蚕豆花开、风车转动的水乡春色,在父亲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多年以后,每当父亲忆起当年离开家乡的情景时,都说那一路上的水乡风光,就像电影《柳堡的故事》中那样的画面。

在南京,父亲和费叔叔以优异的成绩一同考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青年干部学校,随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军校学习生活。在军校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学员们用《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勉励自己,“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军校毕业,年轻的战士们怀着万众一心,保卫祖国的豪迈心情,唱着“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雄壮的《共青团之歌》,在火车站拥别战友,意气风发地踏上了前方新的征途。

自南京军校一别就是三十多年,父亲和费叔叔这次见面,感慨万千,两人激动地回忆着往事,诉说着分别后各自的情况。

父亲当年从军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华东军政委员会,随部队驻扎在上海。1951年7月调往空军部队,和战友们一起怀着对祖国的忠诚,承担着“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军人职责,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前线指挥部机要员。在烽火硝烟的前线随部队完成任务后,又随空军部队驻扎在东北、芜湖、上海等地。1956年全国最大的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动工,父亲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到水利部门,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在美丽的新安江畔,认识了我清纯善良的母亲,成就了美满姻缘。而后,父母亲开始随水利部门辗转于各地,后来又调到地方公安、法院、财政系统工作。

我的父亲刘浦泉和母亲汪肇娣相濡以沫走过金婚

爸妈退休后于杭州

《金婚舞动拉丁情》父母2010年12月在杭州参加社区活动

而费叔叔当年则分到了炮兵部队,同年也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的一次激烈战斗中,脖子上被敌军的弹片击中,当时从死亡线上被抢救过来,伤好后脖子上则永久地戴上了机械套子,成为二级残疾军人,复员后回家乡,当地政府照顾安排他工作,也在财政系统。后来因身体原因提前退休,现在儿子已接替他工作。

父亲当年离开家乡后,由于转战南北,也是当时条件所限,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一次,费叔叔通过多方打听,终于与父亲相聚,让人喜出望外。那天,两个三十多年未见面的战友,在饭桌上尽情地畅饮叙说。回忆当年的往事,怀念牺牲的战友,谈论同学们的一些近况,诉说着这么些年来各自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说到动情处时,两人几次泪湿眼眶。

历经了岁月沧桑,走过了人生风雨,父亲和费叔叔回忆起当年军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依然坚定他们年轻时的从军选择。曾经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报效祖国和人民,青春无悔。生命中有过当兵的历史,一生无憾。记得当时家中父亲珍藏着不少当年在部队和战友们一起的照片。父亲部队上的大盖帽,武装皮带等等,有一阵子常被邻居男孩和男同学借去拍照,后来也记不清是哪家的孩子借去忘了还,多年以后母亲还一直为这事惋惜。

岁月的流逝,使一些朋友们渐渐地失去了通讯,也失去了和费叔叔的联系。老家的亲戚们,也早就离开了当年生活的小镇。后来虽几次托人打听,可还是没能再联系到费叔叔。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想把军来参,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岁月悠悠,往事悠悠。而今,年迈的父亲,常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想念当年一起参军的费叔叔,和那时候的战友。

那年春天,蚕豆花香,麦苗儿鲜时,坐着小船离开家乡时的情景,深深地印刻在了父亲的脑海里。

《蚕豆花香麦苗鲜》 于2014年写于杭州

刊发于《东江文学》2015年第1期

作者简介:刘建民,女,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多篇获全国大赛奖,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著有散文集《新安江往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