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崇禧率9个师撤退,陈赓急令周希汉不许追击:不要忘了前车之鉴

 冬不拉拉 2023-12-09 发布于河南

1949年5月15日下午3时,坐镇武汉的国民党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乘坐追月号专机仓皇南逃。

白崇禧大军不战而逃,远在北平的毛主席却并没有欣喜,尽管当时渡江战役已经结束,我二野、三野、四野大军兵锋所指,接连解放南京、杭州,但很显然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实力并没有损耗。

图片

要知道在国民党军中,白崇禧一贯以善于带兵而闻名,他的退却似乎也是在表明,他有更大的企图。

一旦我军稍稍露出空隙,白崇禧就会抓住机会,伺机反扑。

当时,白崇禧把第三、第十兵团总计7个军15万人部署与长沙、岳阳以及萍乡、宜春、上高地区,企图依托于湘赣地区险恶的地势迟滞我军南京。

为了对付白崇禧大军,中央决定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第15兵团加上配属的中野第四兵团共10个军43万人发起湘赣战役。

1949年5月17日,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第四野战军做了如下部署:

第12兵团由武汉地区沿粤汉路向长沙前进;

第13兵团由宜昌、沙市地区渡江,进占澧县、常德,主力准备向宝庆前进;

第14兵团除第42军留河南剿匪外,主力在第12兵团后跟进,准备在长沙、衡阳地区与白崇禧部作战;

第15兵团之第43军向南浔路前进,受陈赓指挥,其余部队由黄梅、广济地区渡江,沿南浔路向南昌前进。

陈赓为了配合第四野战军作战,下令13军、14军越过赣江追击敌人。

没想到的是,白崇禧却在13军渡过赣江后,发现了一次有利于他的战机。

在国民党军诸多派系中,桂系无疑是最大,也是最根深蒂固的。

蒋介石与李宗仁、白崇禧勾心斗角多年,但也只是将桂系纳入国民政府体系之下,但双方始终是面和心不合,不消多说别的,单论淮海战役中,蒋介石急调白崇禧的华中“剿总”部队出徐蚌配合,白崇禧拖拖拉拉坚持不肯。除了军事上的考虑外,白崇禧显然是有着自己的打算。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的嫡系基本全部被报销,不得不选择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桂系迎来了全面掌权。

不过,白崇禧到底只是长于军事,论其他方面,与蒋介石显然还有些差距,这里权且按过不表。

图片

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部队是以第七军为主,这个番号比较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北伐军初次建立的八个军的番号,桂系就位列其中之一,在后来岁月中,其他各军番号无疑不被蒋介石纳入中央军体系,只有桂系第七军始终独树一帜。

对桂系部队,据说彭老总还有个这样的评价:

“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桂系军队作战凶悍,尽管他们装备水平较差(哪怕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但依然保持这一风格,这支部队虽然没有被列入五大主力之一,但战斗力却丝毫不弱。

粟裕后来在回忆录中评价桂系:

“桂系部队,打仗很狡猾,又较顽强,和他们作战要拼消耗,很难有俘获,不是我们理想的打击对象。”

因此,对付桂系部队,无疑要慎之又慎。

1949年5月,陈赓第四兵团派出第13军、14军渡过赣江,准备追歼敌军。

当时,周希汉率领13军2个师刚刚渡过赣江,就立即被白崇禧察觉,白崇禧大喜之余立即调了桂系9个师的兵力围过来,企图吃掉我渡江的两个师。

时任兵团参谋长的郭天民见状焦急的不得了,却见陈赓在一旁好似闲庭信步。

陈赓指着地图告诉众人:

虽然敌军来了9个师,但是由于地形限制,正面最多只能摆4个师。这4个师按照白崇禧的指挥习惯,通常分为两个梯队,这样来算,正面只有2个师,即8个团。就凭这8个团想消灭13军的2个师,谈何容易?

果不其然,兵团部接到了周希汉的报告:

“我们现在抓住了敌人,已经俘虏了几百人,缴获了十多门炮,敌人已经乱了,向后溃退,我们正在准备追击。”

图片

按照当时的情形看,陈赓的确是抓住了白崇禧的主力,而且敌人根本挡不住,正在陆续后退,只要周希汉在前面牵制,主力顺势包抄,是否有可能吃掉白崇禧大军呢?

四兵团指挥部不少人都主张周希汉继续追击。

不料,陈赓这时却一反常态表示反对,甚至对周希汉下达严令:

“周希汉注意,立即撤回来,停止追击!我告诉你,明天拂晓前,你们在赣江西岸不得留一兵一卒。记住,马上撤回来,一定要撤到东岸来,注意保护你的渡口!”

众人都大惑不解,明明之前周希汉陷入敌9个师合围,陈赓不担心,现在敌人溃退了,陈赓反而有些着急了。

陈赓对众人缓缓解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白崇禧的确是狡猾异常,他已经把13军看做是砧板上的肉,他的计划是,等我军呈追击队形大张旗鼓的追击的时候,派人截断赣江渡口,这样一来,13军等于说是孤军深入敌后,到时候白崇禧9个师猛扑上来,很容易就把13军截成数段吃掉。

当时,四野主力尚未完全赶到,一旦13军被敌人阻隔在赣江南岸,我军就连救援了来不及。

陈赓之所以如此警惕,也是因为过去曾吃过白崇禧的亏。

1948年5月,中央在同意粟裕留在中原打打仗的建议后,命令粟裕率华野南渡黄河,准备对付在鲁西南地区的邱清泉之整编第五军。

按照中央部署,中原野战军在刘邓首长指挥下,负责掩护华野大军南下,吸引胡琏兵团(即整编十八军)南下。

考虑到胡琏兵团并不好对付,刘邓首长决定,打击在驻马店、确山一带的整编28师,吸引胡琏兵团出动,战役发起之后,也确实如我军预料的那样,胡琏兵团自鄢陵出动南下,中野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

可与此同时,张轸兵团也信阳出发,经南阳东进,准备配合胡琏兵团解确山之围。

图片

刘邓首长考虑到战机难得,决心围绕张轸兵团做文章。

1948年5月28日,张轸兵团三个师已经赶至社旗镇以南的苗店镇、兴隆镇一带。刘邓首长命令陈赓统一指挥二纵、四纵以及华野十纵、桐柏山区第28旅等部队,对张轸兵团施行合围。

本来这个计划万无一失,但后来却出了变故。

简单来说就是,陈赓此战中突然掉了链子。

张轸虽然非桂系出身,但早在抗战时期台儿庄战役,他就和李宗仁、白崇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曾配合李白二人以及程潜发起逼迫蒋介石下台的运动。

当然,这些本来都是后话,事实上白崇禧弃守武汉前,张轸率十九兵团已经起义,彻底回归人民。

张轸多年军旅生涯出身,早养成了谨慎的性格,他通过侦查发现,中野在确山方向的进攻并不是那么猛烈,就已经怀疑我军是计划对他下手。

5月29日晚,张轸通过驻信阳的副手朱其平得到消息:

刘伯承主力正在东面集结,显然是想在确山布口袋阵,你不要上当。

张轸一听消息,就有退回南阳的打算,但为了撤的顺利,还耍了一个花招。他故意在电台里声称自己将继续东进,还报告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然后私底下用日语向白崇禧报告,自己计划撤回南阳。

白崇禧也是狡猾异常,他一听张轸说得是日语,立马也察觉不对劲儿,表面上同意张轸继续南进,实际上却暗中命令他撤回来。

图片

白崇禧、张轸两人都知道,他们的电台已经被监听,所以故意放出烟雾弹,让我军放松警惕。

果不其然,陈赓没有预料到敌人有这一招,放松了警惕。

1948年5月31日,张轸兵团突然回头向西返回南阳,原定的战役计划没能完成,刘邓首长很不满,并在战后批评陈赓率领的西兵团。

陈赓也为此非常懊恼。

事实上,整个湘赣战役后来打的也不顺。

当时,白崇禧大军在湘赣地区摆成阵势,四野主力尚未南下,只有40军、43军位置较为突出,白崇禧还计划集中第七军,对位于南浔路以西永修、德安地区较孤立较突出之第43军进行反击。

考虑到白崇禧的动作,我军决定将计就计,趁势吸引白崇禧大军在长沙、岳州、南昌一线,争取在主力南下后,以40军、43军配合陈赓兵团,切断白崇禧大军退路,至少也要包住敌一至两个军,以便吸引更多敌军来源。

因此,陈赓兵团从赣江撤回,也是为了配合四野南下的作战计划。

可这个计划并没有完全成功。

第四野战军南下部队遭遇困境,除了粮食严重不足外,由于部队干部战士绝大多数都是东北人,不适应南方酷热的气候,加上正值夏季,各种疾病横行,部队非战斗减员特别多。

图片

为此,四野主力根据中央指示,集中休整了两个月。

一直到7月8日,湘赣战役才按照一开始的计划做部署。

可即便是我军再小心谨慎,隐蔽南下的消息,白崇禧还是察觉了我军的动作,抢先一步做了准备。

7月8日,第十五兵团按照预定计划奔袭奉新、高安,计划包围突出于该地区的白崇禧集团第176师,诱歼援敌。可到达该地区时,该师已经撤离,第十五兵团随即转入追击。

尽管各部动作均不慢,但白崇禧还是察觉到了我军主力有向其两翼侧翼包抄的迹象,于是下令各部全线撤退。

整个湘赣战役,我军几路大军出动,仅歼敌4000余人,可以说是一场失败。

湘赣战役的失败,也促使中央产生更多的思考,以往的快速穿插打歼灭战的方式已经不可取,应该在极为广阔的范围内,采取大迂回、大包抄的方式追歼白崇禧部。

图片

更为关键的是,在中央7月16日、17日两封电文之前,陈赓在自己6月4日的日记中,就提出了这一战略构想:

“即集中二野、四野全部兵力,从左右两翼分别进军两广、云贵,切断白崇禧的退路。”

陈赓虽然只是一个兵团司令,但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与党中央毛主席不谋而合,这份远见卓识,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