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鉴赏】“易都邑圣□盟之玺”赏析 □ 曹子器

 印章缥缃馆 2023-12-0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易都邑圣□盟之玺”赏析

□ 曹子器

(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生、肇庆学院书法系副主任)

古玺,即秦统一以前的玺印,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工艺精美,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是印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战国时齐国铜质官玺“易都邑圣□盟之玺”,便是古玺中最经典的代表之一。此印原为潍县郭申堂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纵52毫米,横45毫米,高22毫米,是现存白文古玺中最大的一方。“易都”即“阳都”,为地名,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南(图1)。

图片

图1

该玺印面呈“凸”形,形制独特,此形式只见于齐玺,整方印风格规整,雄奇大气,古拙浑穆,刚劲凝练,技法丰富,气韵生动,加之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印林瑰宝(图2)。该玺字法灵活多变,正斜相生,俯仰揖让,章法疏密有序,矛盾对立统一,实乃印中楷则,线条以圆厚基调为主,方正线条衬之,衔接处以实接为主,虚实相生,刚柔并济。字形整体略长,方圆结合,如“易”字和“邑”字以圆笔为主,“玺”字和“之”字以方笔为主,而“都”则方圆兼备。整方印章纵式三行,上下左右相互辉映,第一行“易”“都”“邑”三字大小开合明显,形成“窄—宽—窄”排列。第二行只有“圣”字和“□”二字,字形相对较大,大小相似,呈纵势排列。第三行排列与第一行有所呼应,“盟”字和“玺”字较为宽博,而中间的“之”字相对小,形成“宽—窄—宽”排列,三行行气走势不尽相同,但整体协调统一(见图3)。底部“□”“玺”二字笔画多且字形方正,相反,“圣”“邑”“之”字周边空白较多,使印面疏密有致。加之大量采用呼应和计红当白等技法,如“邑”字和“盟”字均采用圆形符号处理,对角呼应;右边相对左边留红较多,整方印右边字形字态多变,往左逐渐复归平正,整体过渡自然;该印章法主要为“圣”字四周空白略多,全印近似“山”形布局。加之字形大小和字势的变化,字距错落有序,疏密分明,略带残破与金石味,四边的微妙变化使整体和谐统一,实乃印中典范。

图片

图2

易都邑圣□盟之玺

5.2cm×4.5cm×2.2cm

随着当今印坛迅猛发展,古玺印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与推广,但印章评价体制不健全,对古玺的理解和学习远远不够,无法进入深一层的自我探索。我们应该对经典的古玺印章深入学习,重视传统文化,提升自我综合实力,克服古玺印学习的种种弊端与阻力,肩负起发展古玺印的使命,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图片

图3

总之,“易都邑圣□盟之玺”是玺印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一方印章。笔者相信,这方印章定会为我们今天的古玺创作乃至其它印风的创作,提供诸多借鉴和启示。


来源:2023年第46期《书法报·书画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