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陇名城——罗川

 溪上雅士 2023-12-10 发布于江苏
古城环水望泰山,
琴峰知音几弄弦?
膝令故里石坊旧,
夜榻唐台梦玉仙。
  这是清末陇东举人李良栋的《咏真宁》诗句。这首诗对正宁(即诗中的“真宁”)古城罗川的名胜景观及名人轶事作了生动细致的描述。
图片
  罗川古城位于四郎河北岸。早在东晋时就于此置阳周县,隋时更名罗川,唐时更名真宁,清再更名正宁;民国初年迁县址于山河。罗川名胜古迹颇多,且地理环境宜人,风光秀丽,因而成为名扬关陇的一座文化古城。罗川城依地形削筑而成,总体呈椭圆形。临河的西南方向有一突出部分,人称 “金鱼戏水”。隔河相望,有一山峰若刀削斧砍,此即琴山。山腰原有一洞,清风徐来,发出有韵律的声响,似悠悠琴声,山以此得名。每当更深夜静,常能听到琴声自山间飘来,使人有神清气爽,顿消疲劳之感。古往今来,许多人总以为山上有人抚琴,也有人曾寻声探迹,但却一无所获。有个叫巩尔磐的游客也曾经历了这番感受,不无赞叹地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崛立高峰自古今,
洞门长锁白云封。
茫茫流水无人问,
寂寂仙翁何处寻?
图片
  琴峰之西有座苍翠掩翳的浑圆山峰,名叫泰山。山上曾经松柏如盖,灌木丛生,绿撤四野,香溢长空;有寺庙坐落于山前山后,青瓦红柱,飞檐凌空,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显得神秘而又幽雅。远远望去,整个山峰犹如一幅意境深邃的水墨画,此即正宁八景之一的“泰山拱翠”。在清折遇兰本《正宁县志〈地理志·胜景〉》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县西南一里,一峰秀起,蓊郁青苍,上建青帝祠,古桧干霄,苍松蔽日,北环罗水,东拱琴峰。扪萝至绝顶,望东西两川,恍如匹练,四顾冈峦出没,螺髻隐见,俨入图画中。”
  泰山山顶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径直通山下,与四郎河上的小桥连通。跨过小桥,北岸有一处台形小半岛,岛上悄然平野,四周树影倒映河中,钟秀异常。唐代肃宗皇帝于灵武登基后,在郭子仪的辅佐下进兵关中,途经罗川,就选定了这个风景秀丽的小岛作为他下榻之地,此岛因之名“唐台”。
图片
  整个罗川古城山环水抱,绮丽秀美;各个建筑的布局,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关于这里的风物古迹,古往今来,曾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动人故事,尤以唐台烟叶的传说最为有趣。据说,唐肃宗以罗川作为行宫之后,迷恋于这里的风光,乐而忘返。一天夜里,明月当空,清风徐徐,他与皇后“小玉环”张良娣在行宫里品尝地方官员献的鲜梨嫩果,推杯换盏,开怀畅饮。皇后突然胸闷腹疼,冷汗淋漓。肃宗大吃一惊,忙叫随行太医调治。但是忙了大半夜,却毫不见效。肃宗请来郭子仪商量,广闻博见的郭元帅,一看就知道这是小玉环贪吃罗川水梨,加之这里傍水近河,气侯潮湿所致,便向肃宗推荐了一位良医。不一会,他出去领来一个手持长旱烟管的老人。老人虽然衣衫不整,举止不羁,但却童颜鹤发,精神矍铄。他一边走,一边还叭哒叭哒地抽着烟。老人坐定后先用长烟锅在皇后胸腹部熨了一会儿,皇后已顿觉疼痛大减。接着他又把烟锅装满,点着火吸了两口,然后转让皇后吸。皇后吸着吸着就安然地睡着了,病也就这样被治好了。第二天清晨,郭子仪来行宫请安,肃宗问他长老治病所用何药,何以这样神奇。郭子仪笑着说,“这并非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是本地的旱烟,遍地皆种,人人都吸。”肃宗听了,大为惊异。期间,皇后每日将洗完脸的胭脂水泼在小岛上。从此,罗川唐台上种的旱烟香气格外浓郁,口感极佳,因而名扬关陇,一直栽植至今。所谓物以稀为贵,唐台方寸之地,烟叶产量极其有限。一直以来,正宁抽旱烟的父老都以能得到唐台的烟叶为幸。
图片
  在罗川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城内高大的三座石牌坊,这是专为 “孤清震世”的“一代廉吏”赵邦清建造的。赵邦清,字仲一,号乾所,明陕西真宁(今甘肃正宁)人,进士及第,明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出任山东滕县知县。时逢当地灾荒,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卖儿卖女,背井离乡乞讨,如处水深火热之中,而官吏却贪赃枉法敲诈勒索,有的“大吏”、“豪者”与一二上司勾结,或借财行贿,压榨百姓,百方阻挠。对此,赵邦清毫不退避,下决心惩治豪强,救灾安民。他一身正气,不畏强暴,善恶分明,严明施政,共清查出隐瞒土地数千顷。随之查户丁,分为三等九则,使地各有主,赋各有头,名实相副,贫富适均,百姓负担大为减轻,陆续回乡安居,使那些仗势欺人的豪强“避而就丈”。他均田赋,重农耕,兴修水利,植桑种树,开办官学,使“贫弱之滕县三年而暴富”。县衙书吏马三重等旧日里侵吞官库赃银6000两,被他严加查处,革职发配。当地皇亲国戚鲁亲王选婚,盐商张继之先贿3000金,使鲁亲王选定其女,并要挟山东各方面达官显贵,威逼赵邦清具结。赵邦清舍官舍命,与之抗衡,竟不具结。鲁亲王弟宁德王王妃的父亲刘鹤打死人命,赵邦清不畏官高势重,按律将其处斩。赵邦清秉持节操,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执法如山,士绅慑服,豪强生畏,使得民心大安,境内清肃。万历二十六年(1598)升任吏部主事。当他调任赴京时,滕县百姓扶老携幼,沿途挥泪送别;并为他建造了“生人祠”。在吏部就职期间,赵邦清刚正立朝,秉公执法,进用贤达,清退贪奸,抑制权势,禁限宦官,去除积蠹,杜绝贿赂,誉满京华,万历二十七(1599)升为吏部稽勋司郎中。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皇帝制诏褒奖,曰:“尔益矢公忠,坚持清白”。他的直接上司吏部尚书李戴、文选郎中邓祚、验封郎中侯执躬3人,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舞弊受贿,并依仗权势,排除异己,残害清直之士,人称“三恶”。群臣都惧怕他们,对其怒不敢言。但赵邦清不畏权势、挺身而出,多次上书参奏,历数他们的各种罪行,强烈弹劾他们。在赵邦清舍生忘死顽强斗争下,“三恶”终于被罢官查办。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赵邦清,当然被一些奸佞小人、豪门权贵所不容。正当他胸怀大志除恶务尽,决心扫除朝廷一切恶患时,却遭到百官之首当朝宰相沈一贯的恶毒中伤和大肆诬陷,而被连贬三级。随后又在万历三十年(1602),遭奸党张凤翔的陷害,被削职为民,放逐故里。赵邦清半生为官清廉,一无积蓄,回乡仅有行李二挑,清贫如洗,家徒四壁,生活极为困难,遂头戴草帽,曝晒烈日中,躬耕田亩,奉养父母妻儿,自号曰“草帽山人”。从此蒙受10年的冤屈。10年后,用赵邦清自己的话说已是“面目焦黑,须发皆白。”终于在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朝廷为赵邦清平冤昭雪。“卧龙一日起罗川”,他又一次重新被起用,出任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同年七月,贵州水西同知安邦彦反叛,年迈的赵邦清奉命率军征剿,他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大获全胜。由于南方炎热潮湿,瘴气弥漫,因水土不服而染疾,加之军务劳累,不幸卒于军中,终年64岁。为表彰他的功绩和品格,皇上颁旨为他建造了“清官坊”“天官坊”,还为其母建造了“恩宠坊”。
图片
  这三座石坊各高约10米,宽约20米,全以红砂岩凿磨镶砌而成,通体雕梁彩绘,布满人物、飞禽、山水、云烟、树木、花卉等浮雕图案。大幅匾额分左、中、右三品,上、中、下三层高悬。正中最高处是皇帝的御书“敕赠山东滕县赵乾所”的楷书笔迹。“恩宠坊”上浮雕彩绘的人物画面十分细腻,内容主要是歌颂赵氏生前事迹的,有赵邦清的出行图和其母的教子图。画中的树木房舍、山川云烟以及花草禽兽造型生动逼真,雕刻艺术造诣高超,构图灵活多样,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意境新奇,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63年将石坊公布为全省重点保护文物。这三座石坊横跨大街,匀称整齐地坐落在整个古城的一条轴线上,庄严肃穆,匀称壮观,给古城增添了异彩,也给罗川百姓增加了一份自豪感。
图片
  古城内还有明朝时为与方孝孺一同蒙难的忠烈之士御史大夫景清建造的“景公祠”、“榜眼坊”。相传景清极善诗文,少年时聪敏好学,过目不忘。就读国子监时,一天同室一个同学有本好书,他要求看,该同学不肯。景清要求看后第二天早上即还,该同学便给了此书。谁知第二天一早去索要,景清不但不给,还说书是他的。该同学非常生气,就到老师面前告状。老师叫来景清训斥,景清却辩解说:如果谁能把书的内容背出来,说明书就是谁的。结果景清一字不漏地背出了书的全部内容,那个学生却背不出来。于是老师便把书判归了景清。这时景清才据实告诉老师,他不过是开了个玩笑而已。从此,大家都惊叹景清的才华过人。后来景清榜眼及第,官至御史大夫,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诗文,可惜都毁于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终大明一朝,正宁县除过景清、赵邦清,还出了一位烈火焚身,誓不降清的忠臣烈士巩清(焴)。正宁因此被称为“三清故里”。
图片
  根据《正宁县志〈舆图〉》所示,整座罗川城依山傍水,坐北朝南。背靠北华山,前临四郎河,遥对琴山、泰山诸峰。南北二原相拱卫,东西两川近百里。城开东、西、南三门,上有谯楼。城内东侧有供奉孔子的文庙,西侧有供奉关帝的武庙。其间儒学、县衙、景公祠、城隍庙、万寿寺等依次排列。街前天官坊、翰林坊、贞节坊、清官坊等巍然屹立,文昌阁凌烟高耸。南门内有专为赵邦清建的赵公祠。西门外有祭祀农神的先农坛、演武练兵的校场,更有唐天宝年间玄宗夜梦27真人下界而敕建的真宁观(承天观)等。
图片
  时至今日,古城仍有城墙遗迹、文庙大成殿、铁狮铁鹤铁旗杆、古碑、古民居等建筑物,加之松柏参天、古槐蔽日,进入罗川城,就像时光倒流,使人不仅能领略到淳朴的民情遗风,而且还能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激发邑人热爱家乡的情怀。
  有五绝赞:
四郎水绕城,
五岳辅钟灵。
父老传奇事,
唐宗留美名。
  又有七绝颂:
晴川历历望浮云
旧坊城垣草木深
千载汗青追上古
三清故里到如今
图片
摘自《庆阳文化春秋》原名《罗川古城》有增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