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走“辇路”

 土翁 2023-12-11 发布于河北

我走“辇路”

张景龙于2023年11月

 
 第一次听说“辇路”这个词,我有点“蒙圈”。啥叫“辇路”?我搜索尽脑海里的“硬盘”,结果根本没有这个词条。可见我的孤陋寡闻和知识肤浅。
 后来读了北大罗新教授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才对“辇路”有了粗浅的认识。
 幸运的是我身边就有几个对“辇路”痴迷且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的本土研究者,他们是孙登海和田广虎先生等。
 我认真拜读了田广虎写的《黑谷辇路寻踪》,他在文中对罗新教授的一些看法提出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此,我深以为然,并同时对”辇路”产生了兴趣。
所谓”辇路”,是指天子车驾所经的道路。而这里所说的“黑谷辇路,是专指元朝皇帝从大都到上都所走的路。从公元1263年起,元世祖忽必烈便确立了元朝两都制的政治框架,开启了元朝两都巡幸制,至此,连接两都的“辇路”形成。所谓两都巡幸制,即在每年初春的二三月间,由皇帝亲率宗王贵族、文武百官及随员从大都出发,历经一个月左右的车马劳顿到达上都,然后开始在上都驻夏、狩猎、处理国家政务。进入九月草黄风起之后,再携宗室及文武百官从上都返回大都,这便是“未暑而至,先寒而南。”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元朝终结。

 据周伯琦《扈从诗》载:
至正十二年四月,伯琦由翰林直学士兵部侍郎拜监察御史。视事之三日,大驾北巡上京,例当扈从。启行至大口,留信宿,历皇后店、角至龙虎台,皆纳钵,犹汉言顿宿所也。龙虎台在昌平境,又名新店,距京师仅百里。五月一日,过居庸关而北,遂自东路至瓮山。明日至车坊,在缙山县之东,沃衍宜粟,岁供内。又明日入黑谷,过色泽岭,高峻曲折,凡十八盘。遂历龙门及黑石头,过黄土岭至程子头。又过磨儿岭至颉家营白塔儿,至沙岭。自车坊黑谷至此,凡三百一十里,皆深林复谷,村坞僻处,山路将尽,两山高耸如洞门,尤多巨材。近沙岭惟土山连亘,地皆白沙,深没马足。过此则朔漠平川如掌,天气陡凉,风物大不同矣。遂历黑觜儿至失八儿秃,地多泥淖,又名牛群头。其地有驿、有邮亭、有巡检司,阛阓甚盛,驿路至此相合。北皆刍牧之地,无树木,生地椒、野茴香、葱、韭,芳气袭人。草多异花五色,有名金莲花者,似荷而黄。至察罕脑儿,犹汉言白海也,水泺深不可测,气皆白雾,其地有行在宫,曰亨嘉殿,阙庭如上京而杀焉。置云需总管府以掌之,沙井甘洁,酿酒以供上用。又作土屋养鹰,名鹰房,驻跸于是,秋必校猎焉。此去纳钵曰郑谷店、曰明安驿、泥河儿、曰李陵台驿、双庙儿、遂至桓州。曰六十里店,即乌桓地也。前至南坡店去上京一舍耳,以是月十九日抵上京,历纳钵凡十有八,为里七百五十有奇,为日二十四。大抵两都相望,不满千里。往来者有四道,曰驿路、曰东路二、曰西路。东路二者,一由黑谷,一由古北口,古北口路,东道御史按行处也。伯琦往年分署上京,但由驿路而已。黑谷辇路,未之前行。因忝法曹,肃清毂下,遂得见所未见,实为旷遇云。
 因为古今地名的差异,周伯琦所说的“入黑谷,过色泽岭,高峻曲折,凡十八盘。遂历龙门及黑石头,过黄土岭至程子头。又过磨儿岭至颉家营白塔儿,至沙岭。” 其中的龙门、黑石头、黄土岭、程子头、磨儿岭、颉家营、白塔儿应该在当今赤城境内,但具体对应现在哪个村?目前尚未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载,也未见到实物证据。罗新教授认为,从骆驼山走姚家湾沟,过红沙梁走赵家庄梁(炭窑沟梁),然后顺黑河溯流而上,然后过老掌坝,再到沙岭(丰源店附近)。孙登海和田广虎则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认为过红沙梁后,不是走赵家庄梁,而是走龙门所大门梁,经郭家窑、青平楼,过青平口(磨儿岭),出二道边、盆地坑、官路坊,然后顺西山根走九峰山,再经头道川、瓦窑村、永宁口、青羊沟、碓臼沟、小京门、富山村,上驼骆砦坝,再到沙岭(丰源店附近)。


      为了验证哪条路更为合理,我们县老促会一行人,于202399日下午,不顾刚刚下过雨,112线修路,道路泥泞,便迫不及待出发了。由老促会会长宋建军和文联主席王曙光各驾一越野车(均是私家车),直奔“辇路”摩尔岭段,同行的有孙登海、田光虎、张桂亮、郭成荣、简贵贤及本人,后来张进中也参加了。到了龙门所(程子头)大门梁古道路口,把车停好开始上山。因为那段路全是黄土,又是上坡,刚下过雨,道路又泥又滑,走了二三十米脚下的鞋子便粘成了大泥坨,寸步难行了,我们部分人只好败下阵来,只有宋建军、孙登海、田光虎三人仍然坚持继续前行。我们则坐上曙光的车,到十二道洼南面迎接他们。汇合后我们两车并进,经郭家窑、青平楼,直上青平口,一路颠簸前行,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欣赏窗外幽深古道的景致。

青平口是个垭口,是黑河川与白河川的古通道。听我爷爷说过,他过去做小买卖,经常走这条道。
站在垭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挺拔高大的古松,树龄约在三五百年,松树下是一座小庙,上有匾额“X圣殿”。沿着山脊是一道已经坍倒了的“边墙”,向东西延伸开去,据孙登海说,这里有汉代长城烽燧、北魏烽火台,明代镇川楼,还有长城抗战高桂兹部防线阵地遗迹。向东望去,崇山峻岭掩映下便是黑河境地了。因为有了赵家庄梁(炭窑沟梁),古道已经荒废多年,越野车也已经无法再往前行走。我们一行人探路心切,开始徒步寻找下山的路。先沿着一条比较开阔的路走,中间还看到一个水潭,大家戏谑地说,这一定是元朝皇帝往来辇路时的饮马泉。但再走一段,前面却是断头路。我们只好折返回来,另寻出路。大家分头探寻,向二道边方向的山下走去,终于我们发现了古道的蛛丝马迹。下山的路并不陡峭,仅一个小盘道便可到达沟底,再顺沟走三四里便可到二道边了。
这个季节刚刚过了白露,古道秋天的景色美不胜收,引人入胜。会长宋建军脑洞大开,走到大柳树他立马总结出了磨儿岭十二景:望长城内外、石上清泉流、海绵草甸、饮马水潭、暴马丁香、古道黄岩、香薷花海、百米石路、大树好纳凉、仙松古庙、神仙一眺、高尔夫一角。我则在此后也胡诌了几首“诗”。
磨儿岭即景
一、石上清泉
清泉淙淙石上淌,
穿过魏晋越隋唐。
亡国之君元顺帝,
几度涉水意彷徨。
二、长城内外
磨儿岭上筑边墙,
边里边外皆故乡。
坍垣断堑今犹在,
镇川楼下弃翦疆。
三、暴马丁香
远看簇簇似幽篁,
山麓沟边成走廊。
花开春日香四溢,
不是名花是丁香。
四、古道黄岩
古道悠悠尽苍凉,
山脚一片现岩黄。
孛儿只斤也曾见,
今人感慨叹兴亡。
五、香薷花海
香薷花开似海洋,
漫山遍野紫气香。
不与野菊争艳色,
为秋增得三分妆。
六、百米石路
人工凿出山石路,
首尾竟超百米长。
车马萧萧曾此过,
辙迹依稀道沧桑。
七、题“中”字石
一石惊现巨幅“中”,
中国之“中”悬半空。
天然无雕也无饰,
绝妙辇路堪称神!
 注:从二道边往沟里行二三百米,右侧山崖上有一巨石,其上依稀可见一巨大的“中”字,至近处,更明显。细审视并无人工雕饰之痕迹,堪称辇路上一神奇景观!

 说来也怪,我因腰间盘问题导致腿疼,平时走几百米便感觉左胯部酸麻困疼,可那天,我以七十古稀之年,跟随大家从山顶走到大柳树,又返回山顶,一路处于亢奋中,竟丝毫没有感觉到腿疼,回来看“微信运动”,竟然走了一万五千多步!

之后,我们又在923日至1020日,四次再探“辇路”,分别到骆驼山、巡检司、盆地坑、二道边、卧龙海、河路沟、瓦窑村、碓臼沟考察,并有新的发现,特别是驼骆砦坝头一段,也发现了古“辇路”的痕迹。

 自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退出中原,自今已655年,“辇路”已经被历史的烟尘所淹灭。我们今天探究它的来龙去脉,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认为是很有必要的,理由如下:一是可以重新认识赤城的历史地位。元朝时上都、大都间共有四条驿(辇)路,(四条驿、辇路分别是:孛老驿路、望云驿路、黑谷路、古北口驿路。孛老驿路,即西路。孛老,为蒙古语,语义即“西”。在四条驿路中孛老路是最西边的,古北口驿路是最东边的,望云驿路和黑谷路均在赤城境内,尤其是那条神秘的辇路,贯穿了赤城从南到北的白河和黑河。辇路共十八个捺钵地,赤城境内就有五个。可以说,赤城在那个伟大的时代,在地理上处在中心的位置。

二是可以重新认识驿(辇)路的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浩瀚中华文明中,记述草原游牧地区的文字相对偏少。上都、大都间驿(辇)路,由于元代的皇帝每年巡幸往返,扈从诗把驿(辇)路刻写成了一条丰厚文化的风景线。大量的扈从诗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塞外草原的历史画卷,这是中华文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是中华文明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其中涉及赤城的理更是一道独特的中华文明的丰碑。六七百年前中华儿女创造的游牧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举。久远前的赤城,曾经那样辉煌过,曾经那样兴旺过!辇路是历史之路,文化之路,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享受!一条上都、大都间的辇路,见证了赤城百年文明!

三是“辇路”是历史留给赤城人的馈赠。“辇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馈赠,它承载着千年的文明,充分保护好、利用好“辇路”资源,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相信,通过不断研究、挖掘、保护,必将推动 “辇路”文化的传承和利用,比如在文化旅游方面,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必将造福今人和子孙后代。我们要进一步激活“辇路”文化基因密码,讲好“辇路”故事。同时,这也必将激发我们赤城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辇路”文化,让古老“辇路”重焕生机,推动“辇路”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土翁工作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