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海.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九语下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2023-12-11 | 阅:  转:  |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
今多少读者。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课外古诗词诵读 1.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在
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定 风 波 苏轼(1037—110
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
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
缓步而行。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 苏
轼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的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
(我)就作了这首词。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过了一会儿。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古诗词中的 “序”有什么作用?本词序的作用: 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知识链接: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高声吟咏。草鞋。蓑衣,
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
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方
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
下文的“谁怕”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儿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
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上阕小结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形容微寒。偏西的阳光。方才。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
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有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
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到的风雨,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再读这首词,思考以下问题: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莫听、何妨、谁怕
、任平生。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在作者眼里,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
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
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此词为醉归
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
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1.即景生情,
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
,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宋室南渡
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又能词。有《简斋集》《无住词》。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
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
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
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
事,渔唱/起三更。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昔日的游览。在洛阳城南十里。才干出众的人。月光随着流
水悄悄地消逝。 【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
,我们吹笛直到天明。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
笛到天明。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构成一幅富
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
起三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
。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
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惊”字写出了靖
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再读
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
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疏影里,大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与下阕
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 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
成的感慨之情。 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 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歌,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历史长河。?1.巧用对比。 将昔日洛中旧游的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沦丧旧
地的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感慨。 2.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1140—1
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
“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
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
传位于其族侄赵昚 (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
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héngpīz
huópó suō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形容月光浮动,亦指月光。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请同学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译文】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光,就像那
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上阕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月轮转动,暗示时光流逝。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白发已多,面对明月,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
白发,欺人奈何?”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 【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
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在人间的光辉更多。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下阕运用想象,揭示主旨。作者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看祖国山河,月桂的婆娑却遮蔽了月光,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桂吗
?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
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①作者
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之情。②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作
者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
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
色彩的优秀词章。1.托物言志,想象丰富。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
的苦闷与实现自己的理想。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浣 溪 沙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
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
,风格近于李后主。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
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身向
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浣溪沙纳兰性德
pànshù lěi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浣溪沙纳兰性德那边。请同学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
的意思。怎样的。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
能平静。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起句点明
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
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边防驻军的营垒。关塞上的城堡。 【译文】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
,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
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前两句写眼前景色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
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
的感觉;② “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③另外“一” “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1.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敏锐。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抹”,残阳是“半竿”。 2.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 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1.背诵这四首词。2.感受词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词的画面。七彩课堂 伴你成长
献花(0)
+1
(本文系.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