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史丨为什么李自成的大顺朝在山海关之战后就土崩瓦解?

 人文之光 2023-12-11 发布于辽宁

清朝顺治元年,西元1644年,清朝军队和明朝将领吴三桂的联军在山海关周边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交锋。这一战以李自成的大军溃败而告终。

理论上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但是这一战后,大顺朝也随之土崩瓦解。那么,为什么似乎正处于上升期的大顺朝因为一次败仗就进入崩溃局面?

1、吴三桂的象征意义

后世的人提到这段历史,往往直接把吴三桂简单归纳为汉奸,认为吴三桂请清军入关打李自成,是汉奸行为。但其实在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的观念里,吴三桂请清军打李自成并非汉奸行为,反倒是“忠于大明”的体现。

对于广大士绅群体乃至士大夫阶层来说,很多人都不打算陪朱家人继续玩维持朱家统治的无聊游戏了。所以崇祯后期,很多明朝将领在面对李自成大军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大放水模式。这也是李自成能顺利抵达京城并包围京城的缘故。

崇祯帝也知道天底下流民对自己恨入骨髓(虽然崇祯帝主观上是打算做个勤政的明君,但是流民被崇祯帝的官僚团队害得家破人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崇祯帝也知道农民军对朱家的仇恨:比如张献忠和李定国在凤阳刨了朱家的祖坟,李自成直接把福王残忍杀害了(按:虽然关于李自成煮了福王的说法存在争议,但是福王被李自成杀了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所以崇祯帝选择一死了之。

崇祯帝死了,对于主流的士大夫和士绅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事情。甚至很多原本明朝的士大夫以及士绅还盘算:新朝廷大顺,少不得还得沿用明朝的行政体系和经管体系来维持统治,因此很多士大夫打算在大顺朝大展宏图一番。

哪料到大顺朝压根没有治国的意识:对于士绅的利益,李自成继续破坏,而且还不断打压原本明朝的士大夫。从这时候开始,很多士绅群体意识到了:这李自成的大顺朝,压根成不了气候,骨子里依旧是流寇模式。

而吴三桂正是这部分人的代表。

2、李自成的不足之处

李自成无疑是没有战略眼光的。

对于李自成来说,他起初的目的可能仅仅就是为了逼迫崇祯帝册封他为藩王,然后以诸侯的身份割据一方。至于太大的野心,李自成怕是没想过。哪料到崇祯帝不按李自成预判的剧本走,迫使李自成不得不硬着头皮当皇帝。

其实很多人受电视剧误导,以为当皇帝就是吃吃喝喝搂着美女。但其实当皇帝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且压力甚大。说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当代社会,开一家小公司尚且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问题,以及承受来自运营多方面的压力,更何况在古代领导一个军政体系?

因此李自成虽然做了皇帝,但对于东虏(清朝)的存在,以及山海关的要害,乃至自己所处的环境,都缺乏误判——对于李自成来说,他想坐稳天下,最起码短期内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是意识到东虏的存在。理论上说李自成应该知道东虏的存在,毕竟李自成的流民军,很多都是因为辽饷的问题而参与的农民军。因此个人觉得,李自成对东虏的理解是这样的:他知道辽东有个东虏,但是对于东虏的具体情况很模糊。就好比小编以前认识个村姑,认为我国的宝岛的面积,和她们村差不多(毕竟很多人一听说岛,就自然而然想到小岛)。因此李自成很可能把东虏理解成了一伙趁火打劫的生番,掀不起太大风浪;

第二,及时接收山海关的防务。不论是对山海关采取怀柔招抚,还是武力解决,都应该从快进行,但是毫无疑问,李自成没有做到这一点。结果导致耽误了时机——给了东虏多尔衮准备的机会,更给了吴三桂和多尔衮联系的时间窗口;

第三,就是安抚好士绅群体,稳定地方。

3、李自成的败亡

李自成无疑没能做到上文提到的三点,同时也没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那就是大顺朝地盘上,掌握地方实力的士绅群体对大顺朝怀有仇恨心理。而南方还存在明朝残余势力(南明),山海关外则有东虏虎视眈眈。稍有不慎,李自成就可能引起群殴。

因此山海关一战后,李自成的衰败,也导致大顺朝地盘上的士绅趁机组织人马驱逐了大顺朝的势力,诛杀了大顺朝派遣的官吏,南明朝廷也派遣武装夺回了河南等区域。一时间,李自成遭到了群殴。

群殴模式下,大顺朝不崩溃等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