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刊推荐 | 国宝河南 半部中国史

 大遗产 2023-12-11 发布于北京

 头高4米、总高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端坐于洛阳龙门石窟唐代奉先寺大像龛的主位,唇角含笑,俯视众生。他庄严雄伟,是大唐民康物阜之写照;他睿智慈祥,得中原兼收并蓄之精髓。 摄影/莎萝蔓蛇
上期我们讲到河南之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价值,
秦汉以后的河南历史,自然也不能落下!
迅速给大家安排上啦~

▲ 点击图片🔍  查看清晰目录



定鼎中原 天奠基下

洛阳都城群:九天未胜此中游

 图为复原展示的应天门,是洛阳宫城的正南门,东西阙楼为三出阙形制,代表着最高等级。摄影/ 王其旆  

历史上,先后有十几个朝代在洛阳建都或设立陪都。东汉时,史学家班固在《东都赋》中说,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四通八达远比依托险要的长安更适合作为帝都。之后,又有曹魏、西晋、北魏等政权先后定都于此。
隋唐两代,虽然均以今陕西西安为国都,但都在洛阳建造东都,洛阳地位继续抬升。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后,更是以洛阳为神都。唐高宗颁布的《建东都诏》写出了洛阳的优点:天下之中的文化底蕴,掌控膏腴之地的天府。

许昌:风云故地许君以昌
▲ “天下关庙皆贬曹,许昌关庙独奉曹”,许昌关庙供奉的曹操,是惜才大度的政治家,是成就许地之昌的杰出人物。  摄影/魏众
在历史名城云集的河南,许昌是历代的风雨战地,也是曹魏崛起的根基之地。东汉建安时代,许都作为汉廷所在,影响力辐射全国。许都所在的颍川郡、邻近的汝南郡,都是两汉时期的文化高地,有“颍汝固多奇士”之称。不过,曹魏中期以后,随着战线向东南推移,许地作为军事要地和经济中心的价值,便被逐渐消解了。

安阳:北朝国都的荫庇

  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窟门东侧的浅龛内,塑造着一尊那罗延神王,形象十分威武。 摄影/朱子浩
河南省的四座古都中,安阳位置特殊,历史上它与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南部)地理位置相近。当邺城沦为废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安阳就成为了它的后身与继承者。分布于安阳的北朝墓葬、佛窟遗迹,无一不讲述着邺城繁华褪去后的吉光片羽。

赵宋王朝的三座京城

▲  图为位于今开封老城区西北的清明上河园,是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设计的主题公园,展现了北宋开封府的皇家园林和街市。  摄影/ 苏德

北宋延续了唐代的多京体系,设东(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四京,其中东西南三京,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东京开封府地理位置优越,它地处中原,附近河道遍布,形成了水陆运输网,尤其是背靠汴河,南粮北运畅达无忧。西京河南府在北宋是礼仪与文化的精神象征。而南京应天府,则是北宋的“龙兴之地”



心向邙洛 众生归所

邙山陵墓群:生生不息魂归处

▲  图为洛阳古墓博物馆藏“妇人启门”图,出土于洛阳新安县北宋壁画墓。 摄影/卡洛奇

邙山陵墓群是中国的文物保护单位中规模最大的组合,其中既有帝陵,也有王公臣子的墓葬,当然还包括许多的百姓之魂。

邙山成为人们死后的理想居所,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首先邙山风水极佳。其次邙山黄土土层深厚,土质适合修墓建茔。此外,还有人们对帝陵择址的追慕。


千唐志斋:活着的「墓室」
▲  大唐名相狄仁杰撰书《袁公瑜墓志》,书风俊朗,刚柔并济。 摄影/动脉影

民国时期,邙山墓群遭到大范围盗掘,年代较早的北魏墓志广受追捧,略晚的唐代墓志则门前冷落。幸运的是,当时的有识之士、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出资收购,抢救了一千多方墓志,将其镶嵌在窑洞内外壁,名为千唐志斋



河洛墓群:北宋文人的眷恋

北宋时,以都城开封和陪都洛阳、商丘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河洛地区,是文人士大夫所热衷的归葬地,像是名臣晏殊、范仲淹、富弼,理学家程颢、邵雍等人,都选择了埋骨于此。反映了大宋文人的家国情怀,有向朝廷“表恋阙之微诚”之意。

天地之中 山河遗珍

嵩山古建筑群:当神圣山林遇上「大地之中」

 天色苍茫,“中岳”嵩山于平原上拔地而起。  摄影/刘会宾

在五岳当中,“中岳”嵩山是黄淮平原上唯一的高峰,距离南宋之前颇受眷顾的政治中心洛阳仅有咫尺之遥明显地呈现出一种“中”的空间优势——既是传统观念中的“天地之中”,又在现实世界中位于中原核心地区。

“天地之中”对四面八方的“吸力”是十分强大的,因此,规模宏大的各类儒释道建筑,纷纷在嵩山“扎堆”修建。这其中就有中岳庙、嵩岳寺塔、少林寺等。

苍穹之下 天地之中

▲   图为位于河南登封告成镇的元代郭守敬观星台。 摄影/焦潇翔
在古代,“地中”及“天中”,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也是重要的天文宇宙观。人们认为,在这里观测到的星辰运行,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元代初年,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测验”天文大测量活动,在帝国各地轰轰烈烈地举行,河南登封观星台为中心台。之后,郭守敬制定出《授时历》一年时长被确定为365.2425日,比近代观测值仅差25.92秒。

济渎庙 嘉应观:大河文化看河南

  济渎庙始建于隋朝,后经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增修、改建,现为河南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清源洞府门、清源门、渊德门、寝宫、北海祠等主体建筑,依中轴线层层递进,围墙前方后圆,总体布局北宽南窄,呈“甲”字形,从空中俯瞰尤显壮观。 摄影/付力

古代天子祭祀的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岳四渎,其中,大河(黄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大济,即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市王屋山,而济渎庙即为历代王朝祭祀济水的重要遗存。自隋代建成后,历代王朝凡有国之大事,常要遣使亲赴济源,向济水之神祷告。经过历代的不断修缮、扩建,济渎庙现为河南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黄河横穿河南北部,浇灌了延续数千年的中原文明,同时也给河南人带来了挥之不去的梦魇。清雍正时,在河南焦作武陟黄河北岸修建了河神庙,即嘉应观,是黄河沿线最大的河神庙,也是治河中心指挥部所在。
白马寺:梯山航海等佛来
 洛阳白马寺山门前,有两座石马雕像,原为宋代魏咸信墓前神道上的石像生,民国时期安置在白马寺山门之前,隐隐诉说永平求法的故事。 摄影/崔瀚予
洛阳白马寺,被奉为佛教传入汉地的“祖庭”。这里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译佛典——《四十二章经》,被视为汉地译经的开端。白马寺内的佛塔为天竺样式,是寺院的中心,也是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佛塔,《魏书》记载:“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官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第一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屠。”
元代,重修后的白马寺,规制严整,俨然一座按南北中轴线布置的中式院落,甚至能与元大都的万安寺、兴教寺、仁王寺“比绩”。而此时白马寺大雄殿殿内的佛像,也逐渐成为白马寺的中心。

王屋山:天下道门宗首

▲  雪后的王屋山主峰天坛峰银装素裹,仙气满满。 摄影/李培献 

王屋山属太行山脉西南段,衔接河东与中原之地山上有阳台宫,始建于唐朝,在明清时期经历了数次重建,其中玉皇阁石柱雕刻,是《伊索寓言》传入中国的最早实物例证。
王屋山位于在洛阳城北的黄河北岸,因此占尽地利,成为东都的“终南山”,也吸引来不少隐修之士,是名副其实的道教圣地。
修定寺塔:秀丽镇山河

▲ 从修定寺塔的一隅仰望,马蹄形团花角柱笔直挺立,两侧的滚龙攀缘副柱精雕细琢,两面的塔壁全部用花砖天衣无缝地嵌砌而成,不漏一处空白,给人繁花似锦的印象,实为中国塔式一绝。  摄影/冯立军

修定寺塔,位于安阳清凉山,是国内现存唯一全部用模制浮雕花砖装饰的单层亭阁式佛塔,有着 “第一华塔”的美称。

成就宝塔之“华”的,是塔身四壁镶嵌的花砖。它们共计3775块76 种纹样,有菱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各种形制,把塔身装饰的不留一丝空隙,总面积达 300多平方米。有人根据塔身砖石判定,修定寺塔的主体结构及花砖,极有可能是北齐原貌。

南太行古建带:金元奇构何其多

 图为慈胜寺大雄殿一角,不仅斗栱优美,还可领略大殿的生起做法带给建筑的稳定与醇和之美。 摄影/卡洛奇

若将河南的金元建筑逐一统计并标注于地图上,会发现这些建筑在南太行山前集中成一条“豫北南太行古建带”。据统计,河南省现存金代建筑 5 座、元代建筑 22 座,其中有16 座分布在这个区域内。

南太行古建带以元代遗存为多,在这组元构中,又首推温县的慈胜寺,它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元代建筑群。此外,济源的奉仙观被古建筑专家刘敦桢评价为“手法豪放,运思奇特”。

文明交响 贞珉永传

龙门石窟:大佛的见证
图为正中主像卢舍那佛及其左侧弟子迦叶、文殊菩萨像。 摄影/朱子浩
位于洛阳南郊的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000多个,大小塑像共10万余尊,另有40余座圆雕或浮雕佛塔及2800多块碑刻题记,在全中国的石窟中地位无与伦比
中国石窟寺考古的先驱阎文儒先生曾说:“中国石窟群开窟之历史,任何一处没有像龙门这样完整。”洛阳龙门石窟最大的特点,在于自北魏至宋,历代都有造像题记,上面记载着为何事而造像、造了什么像、谁造的像等内容,故而造像年代明确,且有标准的尺度。

龙门石窟群中最早开凿的古阳洞例,窟龛中各种佛教人物均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风格,明显受到南方士族文化的影响,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石窟风格,是将外来佛教艺术与中国汉文化及少数民族风尚融合后的结晶。

同样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宾阳三洞,洞中的佛和菩萨皆是表情温和、神采飘逸,堪称北魏龙门石窟中汉化雕像的典型代表。这种适合汉民族审美的北魏造像艺术,即“中原风格”,此风格从洛阳龙门风靡全国,对其他地区的石窟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入唐以后,洛阳龙门石窟以其得天独厚的地位,成为唐王朝皇家开窟造像的中心区域,进入了造像的全盛期……

中州石窟 微处寻珍

▲ 图为巩义石窟第5窟窟顶,围绕着莲花藻井,几个伎乐飞天凌空飞翔,是北魏石窟的佳作。 摄影 / 黑敀

历史上,河南屡次作为王朝统治的腹心,也是佛风最为浓郁的地带之一,因此佛窟众多,并集中在河南西部、北部的山区中。
根据河南省文物局调查,河南境内有诸多鲜少人知中小型石窟寺,比如浚县的千佛寺石窟、沁阳市紫陵镇神农山仙神谷景区内的太平寺石窟,还有新安县的西沃石窟,反映了当时下层民众的心态和需求。


碑立中原 永昭不朽

   图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的上半部分,碑文由宰相李林甫撰文,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隶书,裴迥篆额。雕刻书法无一不精,是唐碑当之无愧的绝世佳作。

河南大地上碑刻众多,如今名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就有15通之多,为全国之最。被列入“国保”的河南碑刻,或是年代很早,抑或体量巨大,又或具有史料价值。比如,河南登封嵩阳书院门前的大唐碑(即《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见证了三教圆融;缑山山巅的《升仙太子碑》记录了李唐与武周政权的更替;而漯河郾城的北宋《彼岸寺碑》,则以形制奇特著称。

编辑 F.L.J.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